何鋼
摘要: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關注到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情況,讓學生能夠在德育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身心的平衡發展,健康成長、順利成才,本文將主要探討小學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角度以及方式,望能通過筆者的經驗分享,為推動我國小學德育教育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學研究
前言
小學階段是個體各項認知以及能力的起步階段,抓住小學教育這一黃金時期能夠為后續的學習以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學方式不夠恰當,教學目標也僅僅停留在德育層面上,忽略了與心理健康的聯系,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實際上,教師要能夠站在心理健康教學的角度,對德育教育進行反思,實現兩者的融合,讓德育教育能夠幫助個體實現身心的平衡發展。
一、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要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對于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能夠起到直接的影響,如果家庭中存在父母關系不和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出現不合群、膽小以及孤僻的心理,還有的家庭對于孩子過于溺愛,讓學生滋生出了諸多不良習慣。有的家庭卻存在家庭教育以及關愛缺失的問題,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很容易出現焦慮的心理狀況。
(二)社會因素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諸多不良信息涌入到小學生的面前,而小學生由于信息辨別能力較差,無法對這些不良信息作出決斷,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會讓學生喪失進取心出現懶惰心理。
(三)學校因素
一些學校在開展管理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減輕管理的負擔,會對學生設置出諸多的管理條例,以條條框框扼殺了學生的天性,雖然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但是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來說,代價卻是巨大的。一些教師也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觀察,當學生出現心理認知問題時,教師沒有進行及時的溝通以及疏導,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
二、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相關路徑
(一)建立良好的班級心理健康教學環境
對于學生來說在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班級中度過的,所以教師要注重對班級的氣氛進行構建,要增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以積極的氛圍帶動學生。對此,教師首先要能夠確保自己的言行是積極正面的,由于教師對于小學生能夠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教師在要在班級氣氛的構建上發揮出以身作則的關鍵作用,不斷完善自身的人格修養,以高尚的品行感染學生,尤其是在處理學生的關系問題時,教師要從關心和愛護的角度出發做到一視同仁,而不是偏愛成績好的學生。對于出現錯誤問題的學生,教師也不要直接進行嚴厲的批評,而是要了解學生出現行為偏差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輔導。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構建積極向上的班風,讓學生能夠在班級氣氛的帶動下,進行自我認知以及行為方面的調控,當出現問題時要第一時間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在實踐的過程中完善人格,堅持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教師對于班風和學風的構建要能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性入手,讓學生在班級中能夠有一定的安全感,這樣才能愿意和教師進行更多的溝通。
(二)在德育實踐活動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育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實踐,是檢驗理論的試金石,所以教師在將兩者進行融合的過程中,要注重以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法讓學生真正理解德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切入。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以文明為主體的校園實踐活動,參加活動之前先讓學生探討文明的含義,不僅不吐痰、不講臟話、不踐踏植物是文明的舉動,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保持微笑、以服務的心態面對他人,也是文明的體現,如果學生不愿意做出文明的行為,教師要了解其內在心理狀態,幫助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更好地認知自我,引導學生進行自身行為的調整。
(三)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
校園文化的整體氛圍對于個體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當學生在和諧友好的校園中學習時,其精神狀態以及學習動力也都是積極的,環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狀態積極暗示的有效策略,對此教師要能夠將德育和心理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結合。例如,當學校舉辦和校園文化建設相關的活動時,教師要讓學生從服務他人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讓校園變得更加友好,激發學生的求知心理以及實踐熱情,讓學生主動為他人提供服務,教師要為其分析幫助他人為何會獲得快樂?讓學生不斷強化這種正向的情感,受到心理教育的積極影響。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融合心理教育,需要教師了解處于小學階段個體的認知特征,將兩者做好結合,通過構建良好的班級氛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注重與德育實踐活動進行結合,讓學生能夠在小學階段通過實踐養成扎實的德育基礎,并在了解自身了解他人的過程中,和世界構建積極正面的關系,以更好的精神狀態面對學習以及他人,真正實現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陳子奕.淺談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學德育教學[J].新校園(中旬),2018(5)35-35.
[2]郭艷華.小學德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討[J].情感讀本,2019(2):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