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曼·阿布來克木
摘要:“內地新疆高中班”(簡稱“內高班”)是國家為加快新疆地區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出臺的重要教育優惠政策,目的是利用內地優質教育資源和政策因素幫助大批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實現大比例參加高等教育的機會。本文主要以新疆學生在內地的族際交往為重點聚集于“內高班”學生生活適應性問題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內地新疆高中班;族際交往;影響因素
新疆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始終與繁榮發展、民族關系和諧進步密切相關。2000年1月,國家在西部大開發和援疆戰略這兩大政策背景下出臺了對新疆地區少數民族教育的優惠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關于印發《關于內地有關城市開辦新疆高中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中提到關于舉辦內地新疆高中班的相關決定,著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堅定地維護祖國統一,密切聯系群眾,具有強烈革命事業心和一定業務能力的少數民族優秀人才,促進新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增進各民族的大團結和凝聚力,保障國家的安全和邊防鞏固,意義重大而深遠。[1]
一、樣本選取及研究方法
(一)樣本概況
隨著國家對新疆地區教育發展的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教育模式也日益多元化。本文的調查對象涉及廣州市第六中學新疆部的在校學生,總人數為121人,其中男生51人,占42%,女生70人,58%;學生的民族構成人數為:維吾爾族有65人、占54%,漢族有26人、占21%,回族有12人、占10%,哈薩克族有10人、占8%,柯爾克孜族有5人、占4%,塔吉克族有2人、占2%,東鄉族有1人,占1%,平均年齡(16.5±1.5)歲,發放問卷121份,問卷有效率為98.6%。
(二)研究方法
本文是以廣州市第六中學的內高班學生為個案,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考察和分析內高班多民族學生的學習與人際交往狀況及影響因素。首先通過與學生接觸較多的輔導員老師向調研學生說明本項目研究的情況及目的,在得到調研對象理解和接受的情況下,發放了調查問題,同時再選擇部分學生進行了半結構式個案訪談。為確保調查問卷的信息收集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在填寫問卷前強調了真實答卷的重要性。在開始訪談前,也同樣對訪談對象做了項目調查的說明,得到了訪談對象的配合。訪談結束即對訪談材料進行了整理。在細致整理調查問卷和訪談材料的基礎上,又做了情況分類和數據分析,盡最大可能保證調研結果的客觀性,篩選出對內高班學生族際交往最具干擾性的因素,并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三)指標選取
內高班多民族學生在面對人際交往時,各自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內高班學生大多都是來自新疆各地州的農牧民子女,受經濟條件、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來內地上學之前,他們的族際交往只限于所生活的區域范圍內;很多同學既有著對大城市生活學習的惶惑感,又有著與不同民族群體交往的緊張感。如何適應達種新的學習生活環境成為很多學生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我們調研的廣州第六中內高班的同學都普遍談到了這一問題,在我們做初步訪談的過程中,經過對這些學生在內地族際交往中的影響因素所做的基礎歸納,總結出了語言障礙、文化差異、生活習慣、教育背景等四個考量指標。
二、族際交往影響因素分析
(一)語言障礙
語言是族際交往的過程中必要的條件,在我國多民族多語言交流的文化情境下顯的尤為重要。據調查資料分析,關于國家通用語言在族際交往中的重要性這一問題,選擇“是必須掌握的交流語言”的漢族學生占100%,少數民族學生占100%;選擇“很重要”的漢族學生占100%,少數民族學生占90%。說明該內高班學生普遍重視語言技能在族際交往中必需的重要作用,對國家通用語言的掌握程度較高的學生,他們對待與其他同伴之間的族際交往持有主動、積極的交往態度,一般與同伴間相處的親密程度較高,這也促使他們成為內高班學生中族際交往的優良典范。
訪談對象L(維吾爾族,男):“平時在教室或者在宿舍的時候很少和漢族同學們交流,老師提問的時候也擔心自己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想說的東西。”
語言交流障礙是影響內高班學生交往的最具普遍性的因素之一,少數民族同學即使有很強烈的交往意愿也會在實際行動因語言不通而受到阻礙,尤其是來自偏遠農村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弱,在交往時會呈現出被動狀態,不知道如何與漢族同學交流,也很少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等等,導致無法拓展交際圈。國家通用語言水平相對較弱的內高班學生更加難以適應脫離父母照顧的學校環境,更容易產生消極不安的緊張情緒,會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和族際交往。
訪談對象D(維吾爾族,女):“我的從小學習國語,來這邊基本上沒什么不適應的。我的宿舍有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和漢族三個民族組成,我們會一起學習,我也會帶她們和身邊的漢族同學交朋友。”
由以上訪談可以看出,國家通用語言水平較好的內高班學生的表現為適應能力較強,族際交往方面積極樂觀,樂于幫助同學共同學習進步。學生擇友的標準會受到交流障礙的影響,并決定了內高班學生族際交往的方式與意愿。從本次問卷調查中可得知,對于“擇友時是否會考慮其族別”這一問題,表示會考慮的漢族學生占3%,其余97%表示不會考慮;表示會考慮的少數民族學生占5%,其余95%表示不會考慮,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具有正確的交往認知和較好的交往意愿。熟練地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是學習和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要做到理性對待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加強內高班學生之間在學習上的互幫互助精神,內高班學生對族際交往的積極性也會隨著國家通用語言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他們便可以自信地展開與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交往,進而形成積極互助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習效率。
(二)文化差異
文化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歷史范疇,不同時期、不同社會中的不同民族,其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多元性和復雜性。“每一個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有著特定的經濟狀態,自己的語言與生活方式,在歷史發展的歷程中形成了民族所特有的心理,構成了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2]內高班學生大部分生長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他們都具有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是固然的存在的,故內高班學生的交往實際上也是跨文化的交往。“這些特點體現在文化物質和精神的各個層面上,從而形成了各自相對穩定的物質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社會組織、生活習慣、語言和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正是這些相對穩定的文化特點,才塑造了各有區別的民族。”[3]每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與特定的歷史、社會背景是緊密相連的。民族文化不是一塵不變的,在其發展的歷程中,會吸收各種不同民族的文化而越發飽滿、豐富,內高班學生也正是如此,在對彼此民族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包容和接納的過程,不斷地進行相互學習和相互吸收,使文化以多元共存的形式呈現出來。
訪談對象M(哈薩克族,女):“就是有了更多的機會和不同民族的同學們交朋友,也很喜歡他們的民族文化。”
在問卷中涉及到交往意愿的題目設計如下:“您是否愿意既有本民族的朋友,同時也有其他不同民族的朋友”,回答選項如下:“愿意”、“不愿意”、“無所謂”,從問卷分析中可得知,多民族同學之間交往的意愿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對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表示很感興趣,少數民族同學表示“愿意”的達到了98.1%,表示“不愿意”的占0%,表示“無所謂”的占1.9%;漢族同學表示“愿意”的達到了100%,表示“不愿意”的占0%,表示“無所謂”的占0%。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同學對彼此是持有樂觀和積極交往的態度,愿意通過交往去了解彼此民族的文化,對同伴間的族際交往呈友好態度。來自新疆的內高班學生與內地的學生本就有著地域性因素引起的民族文化差異,縮小文化差異的前提是要尊重、接納和包容其他民族優秀的風俗習慣,尊重彼此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上的不同,不同特色的文化需要相互適應地去發展,在達到到求同存異、文化多元效果的同時,還有助于促進多民族學生建立信任感,以促進交往交流與交融。
(三)生活習慣
從內高班學生對待文化差異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其對待文化差異的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其間接地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新疆的南疆和北疆各地區民族的構成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不同,這些種種因素影響了南北疆地區各族人民生活習慣的不同,例如對新環境的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具有差異性。內高班學生在來內地之前的生活環境具有局限性和單一性,來到內地以后,內高班校園中多元文化的情景帶動了學生族際交往范圍的擴大,內高班學生需要適應跨文化領域中的交往,也要適應在全新的環境內生活。因內地與新疆的區域性差異較大,在氣候、飲食、文化等方面尤其需要適應,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的作息習慣問題等等。
訪談對象K(回族,女):“我還是喜歡家鄉的飯,這邊跟新疆有時差,有個朋友陪伴也就適應了。”
內高班學生自身的生活習慣與學校管理制度和個人的適應能力之間契合度會產生一些問題,這些生活細節出現的問題自然會產生消極、不樂觀的心態和情緒,間接地會影響內高班學生對待學習和人際交往的態度。那么在新的交往場域內形成新的生活習慣,需要通過長期的適應階段,而共同生活的場域會產生族際交往的行為,這種民族交往是通過族際吸引力表現出來的,族際吸引力是族際關系中情感因素[2]。內高班學生的族際交往行為與他們的生活習慣已然融合在一起,在這過程中內高班學生不僅會體驗到各民族同伴的情感和感受,個人的適應能力和習慣能力也會在這種情感建立穩定后會有所提高。有一定的族際吸引力就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民族交往和民族關系,族際吸引力越高,民族交往越頻繁,民族關系越好,民族感情就會越深。
訪談對象H(柯爾克孜族,男):“我家在偏遠的村里,那邊漢族同學比較少,農村跟縣城有很多方面都不一樣,所以可能我跟舍友的生活習慣也不太一樣。”
處于偏遠貧困地州的學生由于其個人的成長環境與城鎮地區的學生有差別之處,包括其族際交往的接觸范圍和機率較小,這就導致偏遠貧困地區的學生對新的學習場所、生活環境,以及對多元民族文化的適應和接納程度相對城鎮一級的學生而言明顯呈薄弱趨勢,這也間接地影響了內高班學生對待族際交往行為的意愿和方式。在具體地處理內高班學生族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時,學校和教師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指導及影響作用,同時要考慮到學生所成長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特色屬性,尤其是個人在成長環境中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這也會決定內高班學生應對跨文化環境的適應性。
(四)教育背景
少數民族教育模式兼備重要性與復雜性,內高班和“新疆區內初中班”[為不斷擴大招生規模的內地新疆高中班提供高質量的生源,自治區黨委,民政府決定參照內高班的辦班模式,從2004年秋季開始,在烏魯木齊,克拉瑪依,石河子,奎屯,昌吉,哈密,庫爾勒和阿克蘇8個城市開辦新疆區內初中班.2011年自治區新增喀什,伊寧和庫車3個城市承擔辦班任務,辦班城市增加到11個.](下文簡稱“內初班”)一律結合學生自身受教育的實際情況,制定的一系列符合少數民族教育規范的配套管理辦法。內高班學生群體具有多樣性,故內高班多民族學生的交往實際上也是一種跨文化的適應過程,內高班學生不同的教育經歷決定了其在這一時期的適應狀況和適應程度。
訪談對象F(維吾爾族族,男):“以前的學校就是封閉住宿式管理,宿舍是少數民族同學和漢族同學混住的,所以我會適應。”
從問卷中可知,以學習交流、生活交流、活動交流為交往方式的漢族學生占100%,以心理交流為交往方式的漢族學生所占比例為15%;以學習交流、生活交流、活動交流為交往方式的少數民族學生占93%,以心理交流為交往方式的民族學生所占比例為25%,很少交流的少數民族學生占2%。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的交往方式僅限于學習、生活和活動交流,由此可知交往范圍具有局限性和固定性。其中有一部分學生是沒有經歷過新疆區內初中班教育和管理的,適應和接受多元文化沖擊的能力較弱,族際交往只限于簡單地學習、生活和活動中的交往交流,并不能深入到心理上的交流。然而接受過內初班教育模式的學生已具備了適應各民族文化差異的經驗和處理人際交往的能力,同伴情感的支撐也會帶動學生上進的學習態度。歸根結底是新疆與內地發達城市之間的教育模式的不同和教育水平的差異,這就需要在不斷地教育實踐中提高教育水平,完善內
高班教育模式。
四、總結
在調適內高班多民族學生的交往狀況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符合內高班多民族學生實際交往狀況的實質性方法和技巧,便于更好地協調多民族學生之間的族際交往關系,需要創造較好的族際交往的氛圍,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這對于提高內高班學生學習適應性是尤為關鍵的。首先需要不斷地加強多元文化教育,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同時,要持包容的態度,認同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定的文化。在提高多民族學生交往積極性的同時,還有利于增進他們之間的情感。其次務必要端正內高班學生的民族交往認知與態度,引導學生持健康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際交往和學習生活。最后,學校方面需要大力的推進素質教育、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更需要進一步加強各民族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這有利于增強各民族學生的民族凝聚力,更好地推進民族交往的進程,方能構建內高班學生團結友愛、和諧相處的民族關系,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關于內地有關城市開辦新疆高中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2000年1月)教民[2000]2號[EB/OL]. http://www.moe.edu.cn/s78/A09/mzs_left/moe_752/tnull_1008.html.
[2]李靜.民族心理學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65頁.
[3]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399頁.
[4]王兆萍、馮莉.新疆南疆五地州近三十年人口發展演變特征.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18年3月第1期.
[5]曹昆.習近平在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
[6]李靜.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192頁.
[7]劉云杉.學校生活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8]謝啟晃等主編.中國民族教育發展戰略抉擇[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1年.
[9]辛治洋.當前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3).
[10]陳翠英.論跨文化交際深層障礙[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
[11]魏國紅、薄輝龍.少數民族教育優惠政策評價及影響研究--基于新疆南疆S縣的調查[J].新疆社會科學,2019(2).
[12]謝影.回顧與展望: 內地民族班研究三十年述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2).
[13]阿扎提古麗·居麥,潘玲玲等.新疆內地高中班學生內地生活與升學途徑現狀與建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
[14]“多維融和”理念下內地新疆高中班建設創新實踐[J].中小學德育,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