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方
摘要:談話法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主要表現為課堂提問。在教學中,教師導入、探究新知、鞏固提高等環節都會應用到談話法,尤其是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課堂提問效果顯著。但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還存在多種誤區,應以高效教學為目標,從整體上精心規劃提問;提問時使用等候時間;面向全體學生提問; 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恰當的反饋。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誤區
談話法又稱問答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發展水平,通過提問的方式與學生交流、交談,從而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6]。在教學中,教師導入、探究新知、鞏固提高等環節都會應用到談話法,尤其是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課堂提問效果顯著。當然,在教學中談話法不是單獨使用的,而是與講授、討論等教學方法相互配合。合適而富有藝術的提問是課堂高效教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避免提問的誤區,提高提問的效率。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誤區
(一)問題有量無質,隨意提問
有些教師為了突出體現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等新課改理念,將“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提問的密度過大、頻率過高,每隔兩分鐘就提出一次問題,課堂上看似十分熱鬧,學生踴躍回答,實則學生的思維并沒有打開,忙于應付教師的提問,甚至會出現反感的想法。
有的教師并沒有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所提問題缺乏質量,會出現類似于這種問題:他回答的對不對?他回答的好不好?這樣的問題本身設計的就很隨意,缺乏針對性和指向性,問題的答案也十分簡單。為了“問”而“問”,這是無益于教學的。
(二)忽視不符合自己預期的回答
高效教學既強調教師的精心預設,也強調課堂的動態生成。如果教師一味的想要學生給出教師需要的回答,忽視學生給出的意外的回答,可能課堂教學過程很順利,但久而久之這必然限制學生的思維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求正方形的周長時,一位同學的回答是四邊加起來,一位同學的回答是邊長乘四,教師并沒有對第一位同學的回答做出評價,直接問同學們覺得哪種方法好,一些同學說是第二種,于是教師贊揚第二個回答的學生,并且在黑板寫下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是邊長乘四。其實,第一位學生得出的答案也是正確的,教師并沒有和他交流,也沒做出任何評價,由此可能打擊了這位學生的積極性。
(三)提問面窄,只限于部分學生
在課堂中,有些老師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或節省時間,往往只提問于班級中的優秀學生和中等以上的學生,其他學生只需觀摩這部分學生的精彩回答即可,然后再等教師歸納出一個結論。這對能力差的學生是不公平的,他們并沒有參與進課堂中。他們也許并不理解優秀學生所回答的步驟和所用的方法,教師這時又不詳細解釋,學生會產生老師偏心或者數學真難的心理。
(四)缺乏合適有效的反饋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存在這種現象:教師提問,學生正確地回答出問題后,教師會習慣性地做出“好”、“對”等評價;學生回答錯誤,或者回答不出這個問題,教師往往不做評價,直接喊其他學生回答,直至有學生正確地回答出這個問題。這樣的評價、反饋是簡單的,是低效的,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小學生在回答完問題后,內心十分渴望老師做出積極的、多元的評價,希望老師認可自己,喜歡自己。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實施意義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提問,具有如下意義:
第一,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通過提問,師生之間進行交流,產生互動。學生通過傾聽、思考、討論、回答教師的問題,參與到課堂中。第二,改變課堂氣氛。以往的課堂,教師講,學生聽、記筆記,氣氛十分地冷漠、壓抑、沉悶,不利于教學的有效開展。而通過提問,課堂的氣氛得到活躍,打破沉靜的局面。第三,提供課堂教學反饋的機會。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回答這個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了解教學的效果。如教師講解一個知識點后,拋出一個問題,學生回答不上來,教師接收到這樣的反饋,就會反思是什么導致學生回答不上來?是自己知識點講解的不清楚,還是問題過難,還是課堂對學生沒有吸引力。第四,培養學生多樣的能力。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并在老師的引導、幫助下一步步分析、摸索,提煉出有效信息,從而成功地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回答的學生,在組織答案時,鍛煉了自己的邏輯處理能力;在回答問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增強。如果這個問題是小組一起討論解決的,那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也得到增長。第五,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教師提問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或鼓勵,并在課堂中經常提問這些學生,這會大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學生不再畏懼和害怕數學,愛上數學。
三、應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誤區的建議
雖然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關于提問的誤區還存在,但這種現象越來越少,教師越來越重視提問。為了更好的達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8]。現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誤區提出一些建議,以便教師更有效地發揮提問的作用。
(一)精心規劃提問
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所提的問題,是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橋梁。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問題的設計,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并對問題的數量、質量、提問的時機都做好整體規劃。
首先,問題的表達要條理清晰、簡明扼要。學生能聽懂教師問的是什么,這道題目考察的是什么,時學生能迅速抓住問題的核心。其次,提問要有啟發性,讓學生有“惑”,產生“問題”,引發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的矛盾,最終引起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再次,提出的問題具有層次性和多樣性。問題的類型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問題的內容來看,有針對定義、性質、證明、計算的……從問題的思維水平來看,有回憶性、知識性、理解性、應用性、綜合性等各個層次。從問題的開放程度來看,有封閉性問題,半開放型問題、開放性問題。提出的問題難度要依次上升。以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為例,一開始是直接套用公式:計算4*(25+9)、24*25+76*25;接著是簡單變式:計算103*24、(18+4)*25;最后是聯系生活的實際應用:陽光小區有16塊草坪,每塊草坪的面積都是106平方米。這些草坪的面積一共是多少平方米?不僅題目的層次性依次提升,每種層次的題目的難度也是依次增強。最后,具備多樣的提問方法。
(二)使用等候時間
目前,有不少的老師提問過多。問題一個接著一個,根本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反應。最好的做法是,教師發問之后,根據問題的難度、開放度等其他因素,等待3—5秒鐘,給學生分析問題、思考組織答案的時間。具體分為兩種情況:一.教師點一名學生回答后,假設這名學生不是自愿舉手回答的,學生站起來沒有說話,教師應耐心地等待,直至學生做出反應,或回答,或說不知道,或請求幫助,當然等待的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影響課程的連續性。二.學生回答以后,教師也要耐心地等待,將學生停止回答至教師開始說話之間的間隔保持在1—3秒左右[4]。
(三)面向全體學生
數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保證每個學生有盡量均等的回答機會。在數學課堂中,會出現這種現象:一名學生回答問題,其他學生只是旁觀者,觀摩教師和這名學生的互動,這對全體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低效的和不公平的。所以,一個有效的課堂提問,不應只是教師和某一位學生之間的交流,也不只是啟發某一個學生的思維 ,而是以這名同學為代表,引發全班學生對這個問題更深層次的思考。教師也可以按固定規律叫答,如:開火車,按小組。第三,教師隨機請人回答。
(四)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恰當的反饋
對于學生迅速且正確的回答,首先表示肯定,點頭或贊揚,重復學生的回答;然后請學生對他的回答做出解釋,或者追問一個問題,檢測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對于學生正確的回答,只是這個回答與教師預期的不一樣時,教師不應視而不見,恰當的做法是:詳細剖析學生的方法,請他解釋這種方法,進而對比這幾種不同的方法(包括教師預設的回答),選擇出最優的方法。當學生回答正確但表現出不確定的神情時,教師先對回答予以肯定,然后請學生解釋答案的具體步驟。
對于學生不完整的回答或者部分正確的回答,首先教師要肯定正確的那一部分,而后向學生提供線索或者重新解釋問題,慢慢引導學生回答出正確的答案。對于學生不正確的回答,教師首先要弄清楚回答錯誤的原因,是沒聽清問題還是緊張,是相關知識不會還是粗心?然后,采取具體措施,對癥下藥。如果是因為沒聽清問題,教師可重新復述問題或加以解釋。如果是因為知識的不理解,教師可采取重新教學、給予提示或轉問其他學生,使學生得到正確答案。值得注意的是,這名學生得出正確答案之后,教師一定要重復正確答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于學生不回答的情況,采取的措施和回答錯誤的差不多。首先是了解原因,接著給予提示,引導學生,最后得到正確的回答。
參考文獻:
[1]李鵬,傅贏芳.論數學課堂提問的誤區與對策[J]. 數學教育學報,2013,22(04):97-100.
[2]溫建紅.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內涵及特征[J]. 數學教育學報,2011,20(06):11-15.
[3]王振中.把握好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J].教學與管理,2004(22):64.
[4]施良方,崔允漷.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02-213.
[5]王光明.高效數學教學行為的特征[J].數學教育學報,2011,20(2):35-38.
[6]徐文斌.小學數學教學方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19-25.
[7]陳賢麗.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技巧[J].教學與管理,2009(14):38.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