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莉 許衛奇
摘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是以習總書記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教育事業提出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政策導向,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長期不均衡的歷史導致城鄉二元機制的形成,農村教育資源投入相對不足,農村義務教育與城市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差距。針對宿州市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的發展現狀,總結宿州市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現狀;政策建議
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了國家對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物質保障和制度層面的支持力度,而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在客觀上對以城鄉融合為要求的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推動性。鄉村振興,教育先行。隨著國家對鄉村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資源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我國鄉村教育得到了進一步改善。但由于長期以來受到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城鄉教育水平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而這一差距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體現尤為突出。
一、宿州市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宿州市始終堅持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大教育扶貧力度,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大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為各階層人民提供更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通過積極努力與探索,宿州市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一)調整鄉村學校發展模式,推動鄉村教學點建設
宿州市大部分鄉村學校的辦學模式主要分為三種: 一是九年制學校,即包括小學和初中,一般建立在較大的鄉鎮政府所在地;二是完全小學,即覆蓋小學一至六年級;三是鄉村教學點,一般存在于較偏遠的山區。這三種辦學模式的相互結合,有效地解決了宿州市鄉村布局分散而導致辦學資源分散,辦學質量不高的問題。
(二)均衡教育資源,縮小城鄉學校差距
近年來,宿州市埇橋區采取的校建資金向農村傾斜、提升農村學校師資水平等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措施,是埇橋區各地調整網點布局、均衡配置優質教育資源的縮影。家長們不再舍近求遠讓孩子進城讀書,鄉村學生大量“回流”,城區學校全面“瘦身”,城鄉學校的差距不斷縮小。
二、宿州市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的問題困境
(一)學校布局結構不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需要
1.農村學校規模小,空心化問題嚴重
近年來,農村學校入學兒童逐年減少,學校出現空心化的問題。經過對宿州市五所農村小學的實地走訪得知,五所學校一共有30個教學班,平均在校人數約152人,其中25人以下的班級有18個,占教學班總數的過半。除此之外,學校還存在著一名教師兼任多課的現象,不僅任課教師備課任務重,教學壓力大,同時也降低了課程質量,導致學生聽課效率低。
2.城鎮學校大班額現象嚴重
經過對五所城鎮學校的實地調查數據顯示,五所學校共有76個教學班,平均在校人數約為896人,平均每個班有59個人。而在這些學校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學生的教室面積大,而宿舍面積卻低于國家標準。
教室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完成學業的重要場所,班級規模大、學生多必然會影響學生正常學習活動。大班額問題不僅影響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注程度,同時也加重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制約了教學方式的創新。
(二)城鄉辦學條件不均衡難以滿足鄉村振興戰略要求
教育的發展與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資金與設備的投入,目前鄉村義務教育學校的軟硬件設備建設不同步,注重硬件設備供給而忽視軟件設備的投入。當前鄉村教學模式大部分依然停留在傳統的黑板教學,學校配置的教學儀器和設備利用率較低,大量教學儀器設備閑置,許多鄉村教師沒有經過培訓,甚至不會操作多媒體設備,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也制約了信息化教育教學的進程,影響了鄉村學生教育質量的提高,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形成了阻礙因素從而難以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要求。
(三)城鄉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不完善導致鄉村教育振興進程緩慢
1.城鄉教師編制數量與需求不平衡
15年來,隨著教育規模的擴大和教育質量的提高,音體美、英語、計算機課程的開設,以及寄宿制學校生活老師的設置,簡單的按照師生比配置教師編制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義務教育發展的需要。
2.教師學科結構不平衡
目前,鄉村小學教師主要配備在語文和數學兩門主要學科上,其他學科教師配備相對短缺,尤其是音體美等輔助學科沒有專業教師配備,一般由其他學科老師兼任。這種現象不僅導致學生無法全面健康發展,也不符合當前提倡素質教育的辦學理念。
三、宿州市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的實現路徑與政策建議
(一) 樹立科學的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理念
發展鄉村義務教育,政府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鄉村義務教育,將城鄉視作一個統一的整體,充分認識到鄉村義務教育發展對城鄉一體化的推動作用。只有政府部門充分認識到鄉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在制定政策時對鄉村義務教育有所側重,充分調動各種社會資源投入到鄉村義務教育的建設中。一方面,決策者要協調城鄉教育發展的關系,妥善解決城鎮學校大班額和鄉村學校空心化問題;另一方面,決策者要協調好鄉村教育軟硬件配置投入問題,保障鄉村學校軟硬件發展同步進行。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放寬鄉村學校財政權限
1.加大義務教育財政總量投入
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的推動離不開財政經費的支持,其推動成本是巨大的。教育作為公共物品,其供給方是政府,教育經費的投入絕大部分是由政府部門承擔的。因此,各級政府部門要完善財政對教育的投資結構,增加義務教育經費所占比重,就要實現財政經費對義務教育總量投入的增加。
2.適當放寬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財政權限
放寬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對教育經費的使用權限,從而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的自主權。學校根據建設情況,科學合理的利用教育經費,滿足學校建設的要求,提高教育經費的利用率。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師編制管理機制
1.完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
由于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差、福利薪資低、晉升機會少等原因,教師去鄉村教學的意愿低,鄉村教師補充數量少,供給遠低于需求。因此,要建立健全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長效補充機制,以農村教師需求、教師編制、減員缺額等情況為依據,制定招聘計劃。同時,完善教師準入制度,在國家要求的教師學歷標準上,各地根據自身情況對教師學歷標準進行適當調整,在教育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放寬教師招聘標準,拓寬教師招聘選拔渠道,吸引有能力有特長的非教師從業人員參與鄉村教育振興。
2.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制度
教師的培訓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十分重要,培訓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質量,因此,要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制度。第一,要建立專業的鄉村義務教育教師培訓中心,針對鄉村教師的教學需求提供培訓課程。第二,培訓結束時對教師的培訓成果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計入教師績效考核體系當中。第三,對培訓后的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跟蹤調查,確保培訓有效果,并建立受培訓教師與培訓中心的溝通平臺,教師可以得到長效的培訓,也可以將實踐效果反饋給培訓中心,促使培訓中心不斷完善發展。
3.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水平,健全激勵機制
國家財政部門應增加對鄉村教師工資待遇的資金投入,縮小城鄉教師收入差距。對處于艱苦條件的鄉村教師發放生活補助,吸引青年教師向鄉村流動,保障鄉村教師的生活水平。同時,不斷改善鄉村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切實解決鄉村教師的工作生活困難,充分調動廣大鄉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建立健全教師考核激勵機制,并設立專項獎勵基金,用于表彰為農村義務教育做出貢獻的優秀教師。
參考文獻:
[1]陳龍.新時代中國特色鄉村振興戰略探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55-62.
[2]李玲、黃宸、薛二勇.新階段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評估研究[J].教育研究,2017(3):38-45.
[3]石燈明.縣域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研究——基于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視角[J].當代教育論壇,2018(12):1-7.
[4]紀德奎.鄉村振興戰略與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J].教育研究,2018(7):79-82.
[5]劉熙寧.鄉村振興視域下河北省縣域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