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燕 王昕玥 姜桃
摘要:介紹了當前志愿服務平臺現狀,闡釋了互聯網時代志愿服務平臺建設對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從三個方面深入分析志愿服務平臺建設與實現過程中的問題與障礙,并在以下三方面進行相關探索:構建志愿服務資源共享數據庫、建設一站式志愿服務平臺、完善志愿服務平臺的維護與監控。
關鍵詞:志愿服務平臺;志愿服務活動;信息不對稱;“互聯網+”
志愿服務是在不求回報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自愿付出個人時間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務工作。社會的進步需要群眾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志愿服務號召廣大群眾參與其中,對社會發展起積極作用。志愿者的主力軍是青年大學生,然而如今大學生普遍存在對國家國情不了解、缺乏理論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的問題,志愿服務便可以為志愿者提供了解和學習我國基層民生、國情大體的機會,通過志愿服務不僅可以幫助志愿者豐富個人經歷,也能推動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一、志愿服務及志愿服務平臺的現狀
(一)志愿服務現狀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積極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強調要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四川省省委書記彭清華也在主題為“新時代四川的使命和任務”的形勢報告中著重強調了志愿服務要探索建立志愿者服務常態化、個性機制化,讓志愿服務蔚然成風。由此可見,志愿服務已然成為社會一大熱點問題。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對于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起著重要的精神引領作用,目前我國志愿服務事業取得了重大進展,志愿服務項目走向國際,服務對象從特殊群體擴大到社區居民,服務范圍從基礎服務逐漸擴大到專業服務領域。并且根據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志愿服務社會參與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志愿者隊伍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并且創造了較高的社會經濟價值。然而服務事業的發展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進程,存在志愿服務需求與供給不匹配、志愿服務專業化程度較低等問題。而由于網絡技術近年來的迅速發展,為“互聯網+”與志愿服務的結合提供了新思路。“互聯網+”與志愿服務的結合存在巨大發展空間,“互聯網+志愿服務”模式不僅使得志愿服務的工作更加高效,而且助推志愿服務事業走向常態化和專業化[1]道路。
(二)志愿服務平臺的現狀
基于參與者無法準確了解志愿服務活動的相關信息導致后期活動開展困難、因缺乏官方渠道使得活動宣傳力度不夠而讓志愿者無法及時自主報名等問題,建立志愿服務交互式信息化平臺是改善志愿信息管理最有效的方式[2]。在如今廣泛使用大數據的時代,我國各省市開始積極探索“互聯網+志愿服務”模式,通過安全合規地利用信息技術,來推動志愿服務的常態化、制度化、專業化發展。但由于各地發展水平的參差不齊,志愿服務平臺依舊存在不少的問題。例如現有的網絡平臺和應用程序大多數把重心放在志愿者報名信息的收錄以及志愿服務活動招募上,缺少對志愿者的專業化分類管理以及雙向評估板塊。這使該人群始終無法正面了解到專項志愿服務活動的基本信息以及注意事項,也無法正確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參加志愿活動,導致部分志愿者與志愿服務活動出現服務不精準,信息不對稱現象。志愿服務平臺的建立只是推進志愿服務發展的一個初步階段,還有很多問題尚需解決,為了使得志愿服務能夠更好的發揮它的作用,我們還應該繼續做出更多的嘗試,讓志愿服務可以融入社會,融入到市民生活當中。
二、志愿服務平臺建設與實現過程中的問題與障礙
(一)志愿服務供需對接機制不完善
需求供給對接機制的不完善,是我國志愿服務常態化發展的巨大阻礙。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志愿服務也在不斷發展中,尤其是當今社會對于志愿服務的需求量在不斷擴大,社會各界對網絡志愿都更加重視,這促進了網絡平臺的發展[3],大量的志愿服務平臺隨之產生。志愿服務平臺數量的急劇增多,一方面導致志愿者供給呈現分散化趨勢,志愿者流動性過大,不利于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同時由于志愿者參與志愿活動的隨機性過強,不利于志愿者專業化的培養。另一方面因為志愿服務平臺過多,志愿服務信息碎片化,從而導致志愿服務對象的需求無法得到廣泛且有效的關注,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志愿服務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二)優質志愿服務平臺的匱乏
1.志愿者招募信息發布的局限性
平臺的招募信息只針對于該平臺的使用用戶,傳播范圍和力度有一定的局限,導致有意愿的志愿者無法在招募的第一時間獲取志愿者招募信息,從而錯過參與機會。對活動組織方而言,有限的宣傳渠道,可能導致其不能及時招募滿一定數量且符合要求的志愿者,使后續活動的開展存在一定的不便性[4]。
2.平臺現有模塊及功能不完善
我國現有志愿服務平臺,絕大多數僅用于志愿者招募,不存在其他版塊的設計,因而其作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志愿服務的范圍與數量逐步擴大,現有志愿服務平臺無法滿足當今志愿服務多樣化,志愿者專業化,志愿服務信息量大的特征,因此,志愿服務平臺還應在志愿者培訓、志愿者管理、數據統計分析、資源共享、雙向評價機制等多方面進行完善,為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交流平臺。
(三)缺乏有效的平臺安全監控系統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進一步發展,網絡帶來現代化進程加快的同時,也為現代社會帶來更大的風險、不確定性、不可知性等。當大數據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又一驅動力時,不同于傳統網絡信息安全戰逐步打響。作為志愿服務類平臺,目前缺乏一定的平臺安全監控系統以確保平臺用戶的網絡信息安全。為使平臺用戶的利益不受不法分子的利用,必須要建立有效的安全監控系統防止用戶信息的泄露與破壞。
三、完善志愿服務平臺的建議
(一)建立志愿服務資源共享數據庫
平臺利用互聯網的交互性,對現有資源進行優化與整合,建立志愿服務資源共享數據庫。將專業化志愿者與專項志愿服務進行匹配,促進平臺間資源的相互聯系,徹底從源頭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使不同的志愿服務借助共享數據庫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3],達到整合資源、深度交互、創新發展的目的。
(二)建設一站式志愿服務平臺
打造一個集志愿者管理系統、服務需求管理系統兩個模塊于一體的一站式志愿服務平臺,通過該平臺的建設提升志愿服務對接的效率。
1.志愿者管理系統,主要用于志愿者注冊、專業化培訓、活動報名、評價與獎懲。志愿者通過實名注冊成為注冊志愿者,選擇自己的服務專業分類并接受一定的專業技能培訓,后期通過專業培訓考核后,平臺工作人員將志愿者信息正式錄入志愿服務資源共享數據庫。在志愿者結束志愿活動后,可在平臺中查詢到相應的服務評分,以該評分及累計服務時長為標準,對注冊志愿者進行等級排序,該等級可作為優先參與下一次志愿服務活動的條件及后期對志愿者獎懲的依據。
2.服務需求管理系統,主要用于志愿者招募、志愿者評分及志愿項目考核。志愿服務的科學化開展離不開有效的指導、監督、評估、考核等保障工作[1],平臺應配有專業督導小組對志愿服務活動進行事前指導和事中監督,同時有第三方專業評估小組對活動進行事后評估,以確保志愿服務活動的有效性與合理性。
(三)完善志愿服務平臺的維護與監控
現有志愿服務平臺缺乏有力的監督與控制措施,為確保志愿者與志愿服務的高質量發展,平臺應該在兩方面對現有組織架構進行完善:第一,注重線上線下的銜接。線上服務平臺與線下活動圈是一種循環關系,線上平臺建設與線下組織建設不應該出現脫節現象。第二,完善平臺自身營運管理模式,明確責任劃分,重點解決平臺出現的信息不對稱、服務不精準等問題。如對評分等級低下的志愿服務項目進行整改、對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動強制撤銷處理、對低等級志愿者進行二次專業培訓、優化系統解決服務不精準問題、定時維護平臺信息庫確保網絡安全等。
四、結論
依托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的志愿服務管理方式無法滿足現在志愿服務多元化、信息碎片化的現狀,因此需要建立志愿服務交互式信息化平臺來提高信息管理工作效率,這種新型志愿資源統籌方式滿足了志愿服務的常態化、項目化及制度化發展的需要,通過構建志愿服務平臺,對現有資源進行優化與整合,將有限的志愿服務資源最大化利用,有利于志愿服務的發展從片面到全面,從供需不均衡走向供需均衡,從籠統服務到專業化服務。
參考文獻:
[1]漆依林.互聯網+志愿服務:新時期青年志愿服務模式研究[J].青年發展論壇,2019,29(4):34-42.
[2] 楊雨,盧邦,鄢鑫,王勁松.“互聯網+”環境下志愿服務信息平臺構建[J].科技創業月刊,2018,v.31(01):20-23.
[3]薄海民,高艷."互聯網+"志愿服務平臺建設策略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7,(32):81-82.
[4]任天愛,葉瑜敏,趙昱,等.高校志愿者服務平臺建設問題及建議——以上海高校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24):1-2.
作者簡介:
萬燕(1999—),女,漢族,四川成都市人,西華大學會計學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志愿服務。
王昕玥(1999—),女,漢族,四川成都人,西華大學會計學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志愿服務。
姜桃(1999—),男,四川省瀘縣人,西華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志愿服務。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9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S20191062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