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澤 許相如 紀婧
摘要:基于對140位英語專業本科生的數據調查,著重分析了高校“課程思政”教改工程中學生的參與動機及實踐情況。以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為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得出大部分學生具有較主動的思政參與意識,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對提高其思政興趣有積極意義,學院和專業課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效果較好,但在結合程度、實踐方式等方面仍有進步空間。上述結果說明,新時代“課程思政”應使英語學科根據自身特點進一步合理融入思政元素,提高教師在思政上的引導能力和學生的思政興趣及素養。
關鍵詞:英語專業 課程思政 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168-02
“課程思政”,即將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貫穿專業課教學的課堂,使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1]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進入關鍵期,中西思想沖突劇烈。英語專業身處中西文化思想碰撞前沿,思想價值觀念日趨復雜化,易出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文化信仰缺失等問題。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學重視思政元素作用,從“課程思政”出發為傳統課程教學注入新活力,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培養目標越來越凸顯人文素養在整體人才教育中的重要性,“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獨特作用不言而喻。如今各高校已逐漸加強“課程思政”實踐,但學生參與動機及課程思政教改實踐反饋尚不明確。鑒于此,從英語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現狀出發,以問卷形式調查“課程思政”實踐中學生參與思政的具體情況,以及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有關反饋,以期為相關教研提供借鑒。
一、研究設計與方法
(一)研究目的
十九大以來,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從英語專業教學改革的角度,調研“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教改背景下“課程思政”運行過程中的現狀。
(二)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抽樣的調查方法,對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2016、2017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 140份,回收問卷14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2016級、2017級各70名學生參與本次調查。
(三)研究工具
1.語言水平能力自述
其中量表包含五個維度:較好、中等偏上、中等、中等偏下、較差。調查者中選擇較好和中等偏上兩項的學生被歸檔為“語言水平能力較高”的高分檔,選擇中等偏下和較差被歸檔為“語言水平能力較低”的低分檔。
2.英語專業學生參與思政主動性調查問卷
該問卷量表共五道題目,包含五個維度。每個題目的衡量程度為“總是”到“從不”,并采用5點計分方式,3分代表中立,得分越高,表明學生參與這一維度的思政主動性越高。
3.英語專業教師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現狀問卷
該問卷量表共六道題目,包含五個維度,衡量范圍由“總是”到“從不”,表明教師在這一維度的“課程思政”程度頻率由高到低。
(四)數據處理
研究數據采用 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數據處理,包括描述性統計和兩獨立樣本t 檢驗。描述性統計對調查中所有變量有關數據進行統計性描述,主要包括數據的頻數分析。兩個獨立樣本t 檢驗針對兩個獨立總體的均值是否具有顯著差異進行判斷,在本研究中涉及高、低分組兩個獨立總體。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思政主動性問卷量表的題目有:(1)是否會有意識地通過社交平臺或新聞類App了解時政熱點;(2)是否會主動了解如改革開放等國家大政方針,或如垃圾分類等的民生時政熱點;(3)是否會和同學交流時政熱點;(4)是否會和同學討論如詩詞、文化遺產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數據處理得出該校英語專業學生參與思政主動性的情況較樂觀,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生參與思政的主動性不具備顯著性差異,但參與思政主動性的差異性一定程度上能從語言能力水平中反映出來。
對思政主動性調查問卷的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 sig.=0.859>0.05,說明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生參與思政的積極性不具備顯著性差異,這表明樣本學生語言水平的不同,與是否主動參與思政的差異性較小,不存在參與思政積極性因成績差異而不同的情況。
由結果可知,70%的學生參與思政的頻率在“有時”及以上,反映出該校被調查學生有較為主動的思政參與意識。由表1可知,高分組均值(1)=16.88,低分組均值(2)=14.41,可知(1)組每位同學每道題所得平均分(1)=3.38,介于“經常”和“有時”之間;(2)=2.88,介于“偶爾”和“有時”之間。上述結果說明,在一定程度上語言水平較高的學生主動關注思政頻率高于語言水平稍低的學生。
三、討論
(一)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現狀
問卷中涉及的英語專業課程有:精讀(中、高級英語)、泛讀(世界文明)和聽力。根據調查結果得出以下討論:
1.對時政熱點討論的頻率
由“精讀課老師會在課上組織討論時政熱點。”數據得知,44.3%的教師有時會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時政熱點,24.3%的和5%的教師能“經常”及“總是”在課堂上增加學生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度,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身在校園、心系天下,是青年學生的高尚情懷。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維護國家利益,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是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師應利用好課堂這一有效平臺。
2.將思政元素和課文主題相聯系
通過調查可知,88.6%的教師會以課文主題為背景討論中西價值觀差異,或者與學生探討一篇文章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地域偏見等。教材中的課文主題通常傳遞西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或看待世界(如討論中西價值觀差異)的方法等,絕大多數教師會有意識地將課文主題與思政元素結合,體現教師和課堂是有效延伸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思辨的重要載體。
3.注重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理應受到課堂的較高關注;然而,從數據可知,教師對其討論頻率不如其他方面高。43.6%教師僅僅在授課過程中注重講解課文有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只有7%的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較高頻率的討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仍是當代高校教學中亟待關注的思政熱點,教師應利用課本主題深入挖掘有關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引導學生感受其必要性、重要性,樹立有關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4.布置時事思政內容
布置有關時事熱點、中西文化價值觀等英文主題報告,總體來看,大多數教師會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生的形成性評價當中,38.6%和30%的教師“經常”及“有時”通過課堂學習材料的載體引起學生對如時事熱點、中華文化等思政元素的重視。這些內容與課堂中對思政元素的講解對照形成良性互動,調動學生參與思政的積極性,從而有效落實“課程思政”。
5.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教師在講授西方語言及價值觀時,會將其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81.43%的教師較為經常采取以下具體做法:把某一主題下國外的某一文章傳遞的理念或價值觀與中國同一主題的文章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學生跨文化交際理解;主動給學生講解一些特定新聞詞匯的英譯方法(如兩會、英文版十九大報告、政府工作報告等)。這充分表明,“教師應把核心價值放在課堂討論中引領、把國家戰略放在專業教學中宣講、把文化自信放在語言教學中滲透、把中國精神放在第二課堂中弘揚”[2]的重要性。
(二)學生參與課程思政的實踐動機
根據調查結果得出以下討論:
1.思政元素與專業課內容結合較好
調查顯示,超過80%的學生認為將思政知識與專業課內容結合較好,15.67%的學生認為結合程度有待提高,且仍有不少進步空間。由此可見,該校英語專業目前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實踐取得了不錯進展,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積極反饋,但結合程度仍需繼續提高。
2.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
從總體上看,87.84%的學生認為,將思政元素融入日常專業課教學有利于提高其對思政的興趣,盡管仍然有12.16%的學生認為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不會提高興趣。由此可見,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思政的能力,除在各高校已經設立的思政類課程上下工夫外,在專業課教師日常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也是學生所需、有現實必要的。結果也從側面顯示出加強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任重道遠,從根本上轉變學生思想觀念、實現協同育人更需要“在邏輯上系統整合,在作用方式上雙向融入,在機制體制上三維共進”[3]。
四、結語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發現,英語專業“課程思政”之路任重道遠,在高校內深入課堂思政實踐、提升教師思政素養、培養學生思政興趣,是提高“課程思政”實效的關鍵所在。堅持英語專業的定位傳承和專業的傳統內涵,以語言、文學、文化作為專業的三個核心要素,突顯人文屬性和人文通識教育,強調厚基礎、寬人文的人才培養理念[4],才能有助于培養“符合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英語專業人才”[5]。
參考文獻:
[1]敖祖輝,王瑤.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核及其實踐路徑選擇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2]儲小慧.課程思政在外語課堂的應用及方法研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8,31(24):81-82.
[3]史巍.論以“課程思政”實現協同育人的關鍵點位及有效落實[J].學術論壇,2018,41(4):168-173.
[4]王立非,葛海玲.我國英語類專業的素質、知識、能力共核及差異:國家標準解讀[J].外語界,2015(5):2-9.
[5]仲偉合,潘鳴威.論《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制定:創新與思考[J].現代外語,2015(1):112-120.
責任編輯:楊國棟
[作者簡介]宋欣澤,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語言教學;許相如,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語言教學;紀婧,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