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怡
摘 要:如今,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變革創新,社會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凸顯。但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體系建設不夠完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不夠完備、制度標準不夠健全、辦學和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參差不齊,在實習實訓方面,企業參與辦學的動力不足、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配套政策不夠完善。在實際調研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過程中,針對上述問題,進行重點的問題重點研究并制定方案,研究出最可行的實踐教學環節的體系方案,構建合理的、實用性的教學體系,為今后的實踐教學、產教融合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校企合作;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
1 引言
近年來,我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一直堅持與多家知名企業開展校企合作,致力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并逐見成效。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中再次提出推進教育現代化重點任務之一是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而要完成這一任務歸根結底也就是要求深化校企合作關系,校企文化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關鍵。因此,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深化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雙向滲透,是校企合作長效穩固發展的重要保障。
2 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校企合作是符合當今高校發展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而體現出“產”“學”“研”意義,校企雙贏既滿足了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標準又體現出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就業為目標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區別與其他專業,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它不僅僅是藝術同時還涉及到文學、科學等,注重理論與實踐綜合能力。如何建立“行之有效”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行業市場是人才聚集之地,同時也是市場經濟的助推手。應用型技術人才符合當代經濟發展對行業人才需求,高校要遵循市場對人才需求規格與標準。建立相適應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要適應的調整教學模式及課程改革。
3 校企合作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改革策略
3.1 創建符合藝術專業特色的混合所有制性質的二級學院
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促進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就業為根本,符合專業發展規律為基礎,打造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與輸出平臺,建設混合所有制性質的二級學院。混合所有制是現代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創新發展的一條新途徑,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將企業資金引入學校、將企業內訓體系引入學校、將企業項目化教學資源引入學校、將企業工程師引入課堂、將企業考評體系引入教學評價、將企業管理制度引入課堂等模式,提升了教育教學及管理水平,對建設混合所有制特色二級學院、建設特色專業、整合企業資源、實現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目標有著深遠意義。實現“將企業搬入校”的真實企業化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工作環境”。校企合作聯合培養學生全面實施企業化教學模式,成立企業項目承接中心、創新創業中心、企業化管理中心,拓寬學生知識面,推進創新創業工作,充分發揮了校企合作在學生培養領域的優勢與特色。
3.2 依托行業、服務區域、工學結合,完成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
3.2.1 分析行業需求,培養行業需要的人才
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與裝飾材料、房地產、環境規劃、家具家庭裝飾、建筑配套、工程施工等相關行業進行合作,教師們深入企業調研,不斷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模式。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都在追求高品質的生活質量,尤其是對住宅改造、室內裝飾、展示設計、美化環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就有了發揮其獨特作用的空間。
3.2.2 產教結合需求分析,培養企業需求人才
對于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標準,用人單位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及行業設定方向。今后的裝飾行業會更加細致化的發展,設計師在未來會深入到各個家居企業之中,成為駐店設計師。建材市場也將成為設計師今后可以選擇的一個就業方向,建筑業的多個領域中都會有設計師的存在。設計師不再是一個單一的工種,它將成為一個全行業中最多面手的職業。校企合作是高校的必經之路,也是深度校企合作的模式。由于裝飾行業屬于員工流動性較大的行業,這也成了行業的特點。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對于企業和學校而言,是一種互利互惠的合作方式,我們可以根據企業需求為其輸送學生。同時,企業為學校提供了相對應的學生實踐活動場所,完成學生們在校期間的實踐教學,還可以提供一些實踐機會與企業培訓機會,讓學生們學會學習,從中可以更好的提高專業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
3.2.3 企業文化進校園,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
如今許多企業將其競爭的核心要素歸結為人才的競爭,即是把員工的職業素質作為重要的考核標準,為了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我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每年九月份的新生專業教育中,邀請企業管理人員走進課堂為新生們宣講企業精神、企業文化、企業項目、專業特點及就業情況,為學生創造與企業直接對話的機會,讓學生直面企業文化,直擊行業動態,提前為學生制定職業規劃,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縮短學生入職準備期。企業走進校園,企業文化輻射并融入校園文化,不但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建設,而且與校企文化形成雙重的優勢資源,延伸校園文化的活動功能,引導學生自覺培養企業需要的職業道德素質與團隊協作精神。
3.3 校企深度融合,建設共享型專業資源
3.3.1細化專業課程,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崗位能力
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體系,由基礎通用課程、專業平臺課程和崗位導向課程三部分組成。基礎通用課程針對專業群內專業共性發展進行設置,旨在讓學生掌握設計方法,培養設計思維能力,奠定學生的專業基礎,主要包括繪畫基礎、電腦輔助設計、攝影基礎等;專業平臺課程主要依據職業崗位能力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職業能力,通過開展理論、實踐教學,使學生具備從事專業領域內的崗位的基本職業能力;崗位導向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就業創業和自主創新能力。在專業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以典型的工作項目或任務重構課程內容,根據項目組織實施教學與考核,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在進入到崗位導向課程后,讓學生進入到工作室進行項目實訓,鍛煉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提升崗位適應能力。
3.3.2 建設“互聯網+”教學資源庫,推動教學創新,資源活力
以學院數字化校園信息平臺為媒介,以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教學網站為基礎,建設專業教學資源管理平臺,構建以興趣為導向的相關行業、視覺、環境、服裝、動漫、媒體藝術等教學資源庫,引導學生利用資源庫進行學習和合理利用素材,建設包括專業課程資源、素材資源、培訓資源和企業資源在內的專業群教學資源庫。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整合資源,利用“互聯網+”運行管理,對學生、教師、社會專業技術人員實現資源共享,滿足自主學習,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企業信息技術交流,專業技術培訓等功能。
3.3.3 專業帶頭人建設
推行校企“1+1”的專業雙帶頭人制,對校企共建專業雙帶頭人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改革能力大力培養,使他們成為能夠準確把握專業發展方向,具備高水平的管理與協調能力,能帶領專業團隊進行專業改革、項目開發等,在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聘請兼職教師,主要從事實訓教學、輪崗實習和頂崗實習的指導與管理、專項技術講座,參加專業建設、專業資源庫建設,鼓勵兼職教師參與大師工作室建設、校本研修、產學研合作研究等。
4 結語
企業自身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而高校能為企業培養并輸送優質的專業技能人才,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通過校企文化雙向滲透的途徑,強化雙方文化的融合匯通,充分發揮各自的文化優勢,共同培育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優質人才,有效加強校企人才交流,實現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共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于珊.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9).
[2] 王長文,宗誠.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提升服務產業發展能力[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6).
[3] 周家宜,崔曉坤.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廣科院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7(25).
[4] 何擁軍,曾文權,姜建華.高職“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踐與探索[J].科教文匯,2016(11).
[5] 石竹青,焦琨.動畫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J].戲劇之家,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