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隆昌 王啟瑞 王占鵬
摘要:“鄉村振興”作為十九大報告中重點提出的農村發展戰略背景,具有深刻的引領與指導作用。本文在此視角下,以新時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為主要對象,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同時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一些環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總結,旨在為農村集體經濟未來的發展提供一些思路,以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21.32文獻標識碼:A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廣泛實施,農村整體經濟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農村集體經濟作為社會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對其重視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時代在進步,經濟發展模式也在不斷順應時代的發展。本文對“鄉村振興”的大環境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了探究與總結,為農村經濟未來的發展提供一些理論基礎。
一、現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狀況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農村集體經濟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經過了從理論體系產生,到隨時代變革階段,再到現在的經濟發展階段,已經逐漸走向成熟。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整體經濟水平有了可觀的改善,集體經濟的組成成分之間也形成了更加有效的融合,實現了共同進步的目的。鄉村振興是一個宏觀戰略,但在細微層面的體現也十分顯著。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與21世紀相接的階段,許多農村地區實行土地股份合作制以及社區股份合作社,使得以往被長期忽略而又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的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得到了本質上的完善。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飛快進步,傳統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集體企業模式也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進入轉型階段。現階段在進行集體物業改革的實施過程中中,農村經濟對傳統集體企業模式的依賴性逐漸體現出來[1]。雖然目前我國的農村集體經濟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發展速度十分可觀,但必須看到其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均衡不協調的現象。
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實際作用
(一)實現鄉村居民生活富裕
以人為本是所有政治制度與經濟發展體系的根本所在。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發展目標也是為了實現農村居民的生活富裕。現階段雖然我國的農村集體經濟已經發展進入了嶄新的階段,但在實際生活中不難看到還有很多貧困的現象存在。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就是在向實現農村居民全面富裕的方向靠攏,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雖然很多地區已經實現了脫貧,但在較為偏遠的角落地區,仍然有許多在脫貧過程中遇到瓶頸的地區,無法實現理想化的脫貧致富。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根據當地的經濟組成狀況,以鄉村本地的資源為主要載體,結合經濟流通途徑,并將當地人員力量集中起來,創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企業結構。農村集體經濟模式不僅在宏觀上實現了當地經濟水平的提高,也使當地居民實際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新興的鄉村企業增加了工作崗位,使原本找不到工作的居民找到了長久的工作,集體福利機構也使得農村老人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經濟的發展不是一枝獨秀,只有實現各方面都良好的融合才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長久之計。經濟的發展有助于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也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實際作用以及未來的目標。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是國家整體發展過程中應運而生的產物,其模式理念追求國家的整體發展趨勢。對于單純鄉村經濟的發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中可以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主張經濟進步的同時,重視對于環境的有效保護。良好的環境對于目前的農村來說也是一項不可忽略的優勢所在,對于經濟的發展也能起到十分顯著的作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濟的建設一定是在生態建設的基礎上進行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實際作用也體現在這一點上。
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探究
(一)城鄉“二元”制的改革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存在于社會中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多元化,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都具備一定的特色,是經濟發展適應性的體現。城鄉“二元”制作為一種創新性的改革,在農村整體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階段的實際狀況已經逐漸表明原有的城鄉“二元”制已經不適應現在農村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了。傳統的城鄉“二元”制雖然在城市建設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城鄉之間的經濟差異、資源配比等方面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嚴重阻滯著農村整體經濟的發展。現階段農村整體經濟發展模式對傳統的城鄉“二元”制進行了改革,追求對于城鄉公共產品的公平分配,促進城鄉結合,倡導縮小城鄉經濟體制的差異。對于城鄉“二元”制的改革體現在資金投入上,隨著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展開運用,政府及相關部門不斷加大對鄉村鄉鎮企業資金的投入,幫助在其相對薄弱的環節實現突破,以應對波瀾起伏的市場經濟的沖擊,幫助農村經濟發展。在新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下,城鄉已經逐漸一體化,不再有以往清晰的劃分界線,使得在長期不均衡的資源分配下發展的農村經濟逐漸走向健康[4]。
(二)增加農村集體經濟參與方式的多元化
傳統的農村經濟通常以傳統農業商品經濟為主要載體,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在信息化社會豐富的市場中不具有較為強勁的競爭力。現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倡導農村集體經濟參與方式的多元化。不僅實現了提高農村整體經濟效益的目的,同時也使農村經濟結構的抵抗力大大提高。傳統單一形式的農村經濟無法滿足市場受眾的需求,在市場經濟的波動中,往往無法長久發展。因此提倡農村居民在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的過程中實現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傳統的以農業、手工業為主體的商品經濟不能丟掉,但在此基礎上,要追求更加多元化的經濟形式。在這方面對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控不僅體現在鄉村經濟集體自身的控制,還體現在政府的相關調控上。且在相關環節中,政府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政府在管理工作中要始終將以人為本作為管理調整的出發點,政治誘導經濟調控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完善農村經濟體系的重要措施。現有的農村整體經濟的組成成分中參與人員的個人能力素質往往較低,需要進一步的促進和引導。在實際的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很多有想法的農村參與人員具備很大的潛力,但往往手中掌握的資源不足以支撐創新性思維的實踐。因此政府資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5]。在農村集體經濟自身方面,要以個體為單位,對新穎的想法及發展思路進行可行性的討論與思考,做出第一步的篩選,同時對個體參與者的思路進行整理整合,實現實踐前的合作。在此基礎上,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發展戰略,并及時提交策劃方案以方便政府及時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
(三)完善決策機制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決策機制的完善也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進步的一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在保障農村群體的公共利益的基礎上,服務大多數農村居民的根本利益。政府合理的決策不代表單純的自上而下的直接控制權力,傳統的決策機制和單純的決策方向對于現階段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決策機制的改革與完善,主要體現在反饋機制上。政府相應管理部門的意識不是農村整體經濟發展趨勢的主導,參與農村經濟建設的居民及相關企業的即時反饋才是指導經濟集體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傳統的決策機制是自上而下的,而最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決策機制在自上而下的同時穿插來自民眾的反饋,政府的決策與實際參與農村經濟建設的群眾之間形成有效的交流與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借鑒,共同探索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6]。在實際的農村經濟建設中,村民們具有參與權,同時在做出針對性的政治決策時,村民們也有必要的參與權。并且在進行改革與政治決策的期間,要組織相應的活動,讓群眾知情的同時,多多鼓勵村民參與到經濟發展決策中,積極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為農村整體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向提供參照基礎。
四、結束語
在“鄉村振興”的視角下,農村整體經濟必然會隨著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進步不斷實現突破與完善。在促進農村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始終保持將以人為本作為政治決策與經濟變革的出發點。實實在在地提高農村生活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保障民生,是農村整體經濟發展模式存在的目的,也是進一步發展的根本所在。本文聯系實際,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探討與總結,希望對其未來的發展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馮濤.助推農村集體經濟改革加速鄉村振興發展步伐——基于景德鎮推行“三個三”模式視角[J].當代農村財經,2018(12):13-15
[2]趙佳佳.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云南省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推動力[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35):217-219.
[3]耿劉利,黎娜,陳藏欣.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新時代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的思考[J].宜春學院學報,2019(1):47-53.
[4]張新鵬.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 2019(25).
[5]陳丹.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思考[J].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 2019(5).
[6]崔日明, 韓淵源.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研究[J]. 農業經濟, 385(05):8-9.
作者簡介:趙隆昌(1998-),男,本科,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王啟瑞(1999-),女,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占鵬(1997-),男,本科,研究方向:財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