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勇 楊少雄
摘 要:經濟全球化使傳統制造業向全球化協作生產方式演變。產業結構不合理,處于產業鏈低端環節,勞動力、土地和能源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高素質產業人才匱乏,導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面臨困境。在相關研究基礎上,對體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進行分析,提出加快生產性服務和制造業的互動關系,依托產品展開服務構筑企業的整體競爭優勢,有效促進服務與制造融合等3條體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為制造企業轉型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體育用品制造業;服務型制造;高質量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8-0035-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73.2;F426.8? ? ? ? 文獻標志碼:A
經濟全球化驅使著傳統制造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個環節向全球化協作方式演變。基于互聯網信息平臺,制造業實現了全球研發、設計、制造及服務。傳統體育制造業的原材料、人才、技術、知識等資源,限定在區域內流動。隨著經濟全球化,傳統制造業的資源被整合,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與升級,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方式也不斷向制造與服務的融合與發展,中國體育產業結構隨之發生改變。
2015年5月,國務院頒布《中國制造2025》,從戰略高度提出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推進中國制造由大變強[1]。2016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工程院3部門聯合發布《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提出發展服務型制造,促進企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實現制造與服務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融合[2]。因此,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國體育產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進行研究,有助于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促進中國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1? 中國體育制造產業面臨諸多挑戰
近年來,中國體育制造產業整體競爭力面臨著諸多挑戰。
(1)制造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較低,制造企業規模小,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科研投入少,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3]。
(2)制造企業長期處于產業鏈低端,產業鏈兩端的研發設計和營銷服務非常薄弱。
(3)隨著勞動力、土地和能源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制造業企業逐漸失去勞動力、土地和能源等生產要素廉價的優勢。
(4)制造業企業產品附加值低,產品科技含量低,企業產品之間容易仿制、抄襲,產品雷同導致競爭嚴重,企業利潤回報率逐年下降。
(5)高素質制造業人才匱乏,技術資本密集的高端服務業發展滯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制造業轉型升級困難。
2? 相關研究回顧
Vandermenwe和Rada(1988)[4]在《歐洲管理雜志》發表一篇關于制造業服務化的文章,首次提出制造業服務化這一概念。他們指出,制造企業實施服務化轉型主要是企業從提供產品轉向為顧客提供更加完整的“產品-服務”組合,通過核心產品之外提供服務達成產品增值。
吳國升和劉建和(2001)[5]提出服務型制造是產品制造與服務的融合,是傳統制造業向服務業的拓展。李剛和汪應洛(2017)[6]將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模式,稱為服務型制造。服務型制造是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新型商業模式和生產模式,是在互聯網、物聯網和社交網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下,以客戶價值創造為導向,基于分工、分享、協作、共贏的理念,引導客戶積極參與價值共創,制造企業和上下游合作伙伴通過密切的產業分工,創造面向客戶個性化需求的產品服務系統、商業模式和制造模式。
3? 中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分析
目前發達國家體育制造業呈現出明顯的產業集聚和品牌效應。體育制造企業高端品牌不僅具有領先的產品設計研發能力和營銷服務能力,還可通過經濟全球化,將資本、知識、人才等生產核心資源和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優化配置,促進其全球擴張。
在長期承接國外發達國家產品加工、裝配等低技術含量的過程中,中國體育制造業已陷入“低端鎖定”的怪圈。中國體育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研投入少,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而可獲取大量專利價值和品牌價值的產品設計和研發、產品標準制定權等,牢牢掌握在發達國家或知名品牌商手中。
中國體育制造業要取得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打破上述僵局。通過跨國研發網絡和生產網絡,實現產業內、產業間,以及跨界產業融合,重塑傳統體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商業模式。通過互聯網促進體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跨界發展,加快體育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升級。體育產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對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 中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中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促進生產性服務和體育制造業的互動。經濟全球化拓展了服務提供的范圍和可交易性,帶動了制造業升級,使傳統體育制造價值鏈覆蓋范圍得以拓展和延長。要通過發展信息技術,促進產品和服務標準化,實現制造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可視化和智能化。
二是依托產品展開服務,構筑企業整體競爭優勢。了解顧客對產品、服務、支持、自助和知識價值的內生過程,以及顧客對體育產品質量、成本、時間、環境和服務的關注點。通過對客戶服務的價值追求,實現產品差異化,構筑企業整體競爭優勢。
三是促進服務與制造融合。體育制造企業可以把加工制造的中間環節外包,通過企業內部資源整合、制造流程協作、制造網絡節點,向核心競爭優勢轉移,共同完成產品加工和制造,有效促進服務與制造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EB/OL].[2015-5-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三部門關于印發《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的通知[EB/OL].[2016-7-26].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652858/n1652930/n3757016/c5164359/content.html.
[3]劉志勇,李碧珍,葉宋忠,等.服務型制造:福建體育用品制造業供給側改革路徑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16(5):17-26.
[4]Vandermerwe S. &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4):314-324.
[5]吳國升,劉建和.軟件產業服務化——互聯網環境下軟件企業市場定位[J].商業研究,2001(10):156-157.
[6]李剛,汪應洛.服務型制造——基于“互聯網”的模式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79.
(編輯:郭?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