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暢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根基。大學生作為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以科學的態度了解和繼承我國豐厚的文化遺產至關重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高校,如何有效實施傳統文化的教育值得深入探討。與母體文化緊密相連的臺灣,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領域有多年的積淀,比較兩岸高校在該領域的現狀,取長補短,探索出更為先進和行之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新途徑,對培育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復興不無裨益。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校教育;海峽兩岸
所謂傳統文化,是“由歷史沿襲而來的風俗、道德、思想、制度等一切物質和精神文化現象的有機復合體”。在深刻的社會變革過程,中華民族屢經磨難而不衰,這與厚重且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關系密切。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在各方面躋身世界前列,中華民族的地位不斷攀升,繼承和將中華傳統文化弘揚到每一個角落即成為了高校師生的神圣使命。因此,高校應當適時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將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落到實處。同屬中華文化區域的臺灣,在高校通識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方式獨到。研究臺灣與大陸傳統文化教育的異同,分析各方優勢,發展科學的人文素養培養模式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新時代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溫潤而雋永的中華傳統文化呈現了千年中華思想的演變,無論從國家民族立場、社會秩序、個人理想追求等方面都為大學生認識和改造世界亮起一盞明燈。具體體現如下:
(一)促進大學生良好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
作為人認識世界的基本態度與看法,人生觀與價值觀影響人的行為動因,左右人的行為方式。選擇了科學的方向,為之磨礪意志,鍛煉能力,才能有助于自我成長。
伴隨現代物質文明高速發展,西方實用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逐步影響著中國社會。大學是社會的縮影,處于人格形成時期的大學生如若缺乏正確的引導,極易將多元文化中的不良的觀念樹立為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知是踐行的基礎和前提,消極頹廢的思想狀態必然成為大學生終身成長的阻礙。反之,引導學生關注和欣賞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接受熏陶,便有望逐步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國歷朝歷代不乏助力青年人養成優秀品德的經典。如告誡人們磨礪造就人才的“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孟子·告子》);有叮囑年輕一代勤勉和終身學習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等。大學生唯有珍視祖先遺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運用客觀辯證的方式廣征博采,才能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
(二)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認同和提升民族自信
文化認同是一種個體對所在群體文化的贊賞。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干,雜糅各家,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風貌。然而,受互聯網傳播和文化大融合的沖擊,為數不少的大學生過于推崇日韓流,歐美風,他們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經典知之甚少,對世代沿襲下來的節慶習俗等傳統文化的具象并不知曉,遠不如對西方節日般的熱情。
在文化競爭力凸顯的當今社會,對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和自信,是一個民族在國際上具備強大競爭力和支撐力的堅實基礎。肩負民族振興使命的年輕人,唯有充分了解并真切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魅力,從內心深處油然而生對自己民族與文化的崇敬,才會以更飽滿的熱情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三)助力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
任何社會需要尋求長足的發展,唯改革創新是不二法門。中華傳統文化隨民族的持續變革不斷創新。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都展示了國人勇于創新,不懼變革的精神,而這正是當代大學生所亟需汲取的精神養料。
上述可知,高校改革發展的形勢下,傳統文化的注入與融合,有利于我國教育體系迸發出新的火花。高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勢不可擋。
二、海峽兩岸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對比
近年來,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高校人文素養養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但地方不同高校具體作法各異,收效不同。臺灣與大陸同根同源,流淌著共同的文化血脈。臺灣高校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全面性、精深性等方面,有其特點與長處,值得比較研究,相互借鑒。
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的差異。目前,大陸絕大多數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主要設置在公共選修課程里,其常作為大學語文的輔修內容出現,學分占比很低。與此同時,該課程往往被安排在下午或晚上這些學生精力不足的時間段,不利于其有效深入的學習。另外,由于高校對公共選修課缺乏相應的指導性目錄,大部分選修課即便掛了傳統文化與專業學科融合的名稱,也無經過嚴格的審核,課程內容多半是專業課的稀釋,側重實用應用性課程的現象還是很普遍。課程設置上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忽視必然不利于教學的實施和開展。
相比較而言,臺灣高校主要以通識課程教育為渠道展開傳統文化教育。通識課程教育(“general education”)形成于19世紀,其教育目的是幫助學生有效地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自我內化而形成全方位的知識體系。臺灣受西方思潮影響,較早引入了通識教育這個理念。目前已有一百余所高校設有如通識教育委員會或教育中心,有專人統籌傳統文化課程的運作。各通識教育委員會不僅有較為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發展規劃,而且結合本校專業特點設置元素多樣的傳統文化課程。有涉及宗教、藝術的“陶瓷藝術”、“易經與人生”,也有助于學生了解地方習俗的“臺灣民俗諺語探源”等。由此,通過通識課設置,傳統文化教育在高校的推行成效明顯。
其次,師資隊伍建設的不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有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由于傳統教育在大陸高校普遍不屬于專業課范疇,沒有專設機構管理,教師隊伍建設也相對薄弱。許多學校不僅忽視對傳統文化課任教師的資格審查,也缺乏對該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視。這導致該課程教學多以“快餐式”為主,教師只求通過課程灌輸的方式完成計劃課時,少有關注課堂有效性。相較而言,臺灣高校從教學管理層面,有通識教育委員會或教育中心負責教師團隊管理,對開設傳統文化通識課的教師,有基礎知識扎實和知識面廣兩個方面的資質要求。教學活動層面,通教委會定期組織任課教師開展教研活動,探討通識教育的理念,審定通識教育的規劃,細化課程相關業務等。
再次,受教方認知與接受態度方面的考察。無論是課程配置還是師資狀況都是學校站在教育者立場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的努力方式。但教育具有相互性,如若受教育者本身沒有對學習目標、任務有清醒的認識,教育的效果仍會大打折扣。
根據近年來關于海峽兩岸高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認知的調查統計數據,兩岸高校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儲備、認知以及學習態度方面,有大致相同的情況。其傳統文化儲備均偏于匱乏、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觀念都較為片面,相當一部分學生把傳統文化狹隘的視為舊時代遺留的約束禮教,因而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不濃厚,愿意花時間潛心學習和參與傳統文化相關活動的占比很小。兩岸高校學生均更愿意利用新媒體,如微博或微信平臺來接受碎片化的傳統知識學習而非通過傳統課堂。因此,在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提高他們自覺性方面,兩岸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者任重道遠。
三、有效實施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試析
(一)推行通識教育,合理課程配置
傳統文化教育順利開展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的建立。這一方面,臺灣的通識課程體系先行一步,值得借鑒。建議以通識教育為載體,據不同學生所學專業的特征,有機整合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有針對性的提升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當前,大陸部分老高校已經推行通識教育,例如,北京大學開設的通識課程多達300多門,并挑選精選課為核心課程。許多新辦高校,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亦應重視通識教育,盡快建立通識課程體系。將原先開設的公共必修課融到通識課程體系中,把傳統教育課程作為通識課的必修科目,給予合理的課時、學分占比。
與此同時,合理配置課程,把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大學學習的全過程。如將其分為事實性和價值性兩個階段的教育。事實性課程主要教授傳統文化常識。例如禮儀、節慶、飲食文化等,可以作為低年級必修課程開設。價值性課程是指涵蓋儒家文化等哲學思維的課程,則可安排作為高年級的選修課。學分配比上,事實性課程以識記為主,為鼓勵學生積極性,可以設置較高的學分。價值性課程可采取開放式的方式考核學生對哲學思想的見地。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精深教研水平
為保障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大陸高校可以參考臺灣高校的做法:建立獨立的通識課程部,專門負責通識課程體系的具體運作,擔任通識課程部主任人選以富有跨專業教學管理經驗者為先。教務處配合調配新增傳統文化課程在學生日程安排中的比重,以及合理計算學分。團委和輔導員則負責課程以外的學生活動。同時要加強教學團隊建設,選調不同年齡段的教師組成階梯合理、穩定的教學團隊。教授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師,不僅在學識淵博,而且行為舉止上儒雅有致。課程部應統籌規劃教學計劃和教案,并定期組織集體備課等等。學校應助力教師素養的全面提升,可以定期選派教師外出交流和學習,精深教研水平。
(三)增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第二課堂活動
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對傳統文化不熱衷問題,學校可嘗試從豐富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二課堂做努力,使學生時時感受到到傳統文化在現當代生活中的魅力和生命力。
例如,結合端午、元宵、中秋這些中華傳統佳節,組織講座、游園互動、傳統佳節美食品嘗等,為學生營造一個傳統文化的氛圍。同時,深入學生的社交圈,利用新媒體的力量,在微信和微博以及學校官網上加強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宣傳,適時關注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把握思想態度的轉變,隨時調整方案。
(四)挖掘地方文化,設計定制式傳統文化教育
地方文化是特定區域的自然與人文地理共同作用形成的歷史積淀。由于傳承的特性,地方文化能夠被更完整的保留并更深的影響當地的年輕人。因此,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鼓勵地方高校挖掘地方傳統文化,向學生展示地方文化內涵,增強其認同感。
以福建高校為例,擁有山地、海洋和大陸三種文化基因的閩文化,不僅世世代代浸潤著福建民眾,還對海峽對岸的臺灣以及閩籍福建的海外華僑華人影響至深。近年來,福建的許多高校大力開展地方文化研究與教學。在2018年的福建省傳統文化教育基地中,廈門大學、華僑大學“華文星火”等都致力于將閩南文化和華僑文化發揚光大。福建農林大學組織學生開展閩西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田野調研,強有力的提升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福州大學則組織學生以三坊七巷為傳統文化教育基地,開展傳承家風家訓文化;漳州也有許多高校就茶文化開展選修課。
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從血緣上,閩臺人民同宗共祖,從傳統習俗上看,臺灣很完整的保留了家鄉祖地的傳統,如今,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更加源遠流長。福建高校可以充分發揮與臺灣關系密切的優勢,加強與臺灣高校的聯系,交流與探討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使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傳統文化寄托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高校作為高層次國民教育基地,對弘揚傳統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職責。唯鍥而不舍的追尋和探索,以我國文化瑰寶之精華濡染中華學子的心靈與人格,才有望將同根同源的華夏文明綻放在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弓艷.文化經營與民族精神培養[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6(04).
[2] 陳龍濤,李佳,張爽,尤世紅,劉玉平.當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探析[J].沈陽大學學報,201510,17(05):651-653.
[3] 金旻.全球化語境中臺灣高校通識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啟示——以傳統文化之傳承為視角[J].教育觀察,2016(04).
[4] 黨的十九大文件匯編[M].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8年閩江學院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研究所科研項目成果,項目編號:HXGJS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