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玲 王業良 叢王宇 陳金姨

摘要:我國各類歷史文化名鎮在旅游經濟活動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對它們進行旅游開發要注重可持續性。在開發中,主要存在政府主導模式、經營權出讓模式,這兩種模式在可持續做法方面都有一些可以借鑒之處。歷史文化名鎮的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保持其歷史文化特色,應采用以文化旅游為導向的開發模式。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鎮;旅游開發;模式;可持續性;文化旅游
歷史文化名鎮作為歷史文化遺存,在各類經濟活動中特別是旅游開發活動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2008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強調了歷史文化遺產在城市規劃中的重要性,故歷史文化名城鎮應根據自身特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旅游開發。
1.旅游開發的可持續性問題
1.1旅游開發可持續性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定義可以表述為“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又不損害人類后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這個定義強調了發展的必要性和限制性兩者的關系。旅游開發的可持續性是從生態學和旅游學的角度對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發展,是在不破壞當地自然環境,不損壞現有和潛在的旅游資源,及合理利用旅游資源,保護已開發的現有資源的情況下,在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等多方面持續發展的旅游經濟開發行為,且保持旅游開發的可持續性的動態發展過程。
1.2旅游開發可持續性的評價
旅游開發的可持續性要根據與傳統旅游對比來進行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分為開發目標、開發內容、開發過程、開發結果等四個方面,具體見下表。
2.我國歷史文化名鎮旅游開發基本現狀
2.1開發現狀
截至2019年底,我國陸續公布了七批歷史文化名鎮,共計312座。從我國歷史文化名鎮分布情況來看,主要集中分布在江浙以及嶺南一帶,重慶市和四川省緊跟其后,中部山西省、西南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沿海福建省也有較多分布,其余零散分布在江西、安徽以及湖北等省份。我國歷史文化名鎮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名鎮的傳統風貌。
2.2存在問題
歷史文化名鎮蘊藏著許多旅游開發優勢,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開發環境,但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社會、環境等問題接踵而至。
首先,名鎮在開發中只注重片面經濟利益,缺乏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名鎮展現的是一種歷史風貌,并且名鎮內一般工業開發不多,所以旅游開發成為其主要的經濟創收方式。部分政府經不起短期效益的誘惑,不顧名鎮的文化價值以及其承載力,將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作為普通旅游資源開發,文化底蘊和歷史風貌遭到嚴重破壞。
其次,在名鎮的開發過程中,沒有提煉或體現出本地區的核心文化,多數只是停留在開發的較淺層次甚至忽略了其特色文化內涵,導致在開發過程中名鎮的原真性喪失。
最后,名鎮的文化環境和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古建筑保護、修復力度不夠,常常大興土木,盲目新建仿古建筑,旅游產品開發的同質化嚴重,名鎮變成了一個徒有其表,沒有靈魂的軀殼。歷史文化名鎮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資源,要構建一個科學的旅游開發保護模式,以保證其發展的可持續性。
3.我國歷史文化名鎮現有旅游開發模式
隨著旅游消費者需求層次的增高和類型的豐富,對各種類型的古鎮進行旅游開發已經進入白熱化狀態,在開發過程中主要形成了兩種模式。
3.1政府主導模式(政府型)
政府主導的旅游開發模式是以政府規劃或制定產業政策來干預旅游產業的成長與演進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雖然不排除市場調節的作用,但是往往更側重通過規劃或旅游產業政策來規定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戰略、目標以及實現這些戰略和目標和途徑、政策,從而達到整體推進旅游經濟的發展,也為名鎮的旅游開發提供了政治和物質保障。
但是政府主導理念滯后、管理體系不健全,開發模式片面,都會成為政府主導旅游開發的瓶頸,制約地區旅游可持續發展進程。所以要激發政府導向功能,精準定位,增強開發的有序性、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3.2經營權出讓模式(市場型)
經營權出讓模式是指地方政府對古城鎮先進行基本得開發,之后再通過開發經營權出讓的方式,吸引投資商進行后續開發,依靠市場機制即以競爭為主要動力來推動旅游產業成長與演變的一種模式。經營權出讓模式能夠更為敏感地感知市場需求,引進先進的開發理念,吸引外部資金投入。
市場主導的開發也存在極大的弊端,投資商一味追求最大的經濟利益,極易造成過度、無節制的開發,商業氛圍濃重,破壞了名鎮的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因此經營權出讓開發時,要發揮政府的作用,加強監督與管理,讓名鎮旅游良性開發。
4.我國歷史文化名鎮旅游開發模式可持續性表現
4.1建立了歷史文化“名城一名鎮一名村”三級保護體系
2018年8月,湖南省城鄉規劃學會召開的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專業委員會換屆大會,提出了“名城一名鎮一名村”三級保護體系。對歷史文化名鎮進行旅游開發時,從全國來看,總的說來政府進行了有效、統一的規劃管理,與名城、名村形成了橫向開發體系。相關部門加強了對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工作的指導、監督和檢查,依法查處了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行為。但對名鎮的保護還是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其旅游發展的可持續性面臨很大的挑戰,故要繼續提高旅游開發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
4.2挖掘和傳承了特色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名鎮必須充分挖掘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組織歷史文化專家、學者、民間藝人等專業人才,挖掘出名鎮蘊含的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歷史文化名鎮數量巨大,有著不同類型的文化旅游資源,民居建筑類,如江蘇省昆山市周莊鎮、江蘇省吳江市同里鎮等;少數民族風情類,如湖南省龍山縣里耶鎮、新疆鄯善縣魯克沁鎮等;革命意義類,如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鎮、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等;重大歷史事件類,如云南省祿豐縣黑井鎮、江西省浮梁縣瑤里鎮等。利用差異化策略,形成歷史名鎮文化旅游的獨特吸引力的核心品牌和旅游競爭優勢,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開展特色主題文化,如景德鎮開展的陶瓷文化、普陀山以“宗教朝圣”為主題的佛教文化,避免旅游開發過程中出現同質化,最終實現名鎮特色文化旅游產業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5.以文化旅游為導向推進歷史文化名鎮旅游開發的可持續性
歷史文化名鎮區別于普通的城鎮,在于其有著價值較高的文化資源,有著濃厚的歷史底蘊、獨具特色的風俗人情。歷史文化名鎮是文化連續記憶的實物載體,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新型的特殊綜合服務型產業,文化旅游是旅游發展的最高境界。將名鎮與旅游產業相結合,一方面帶來地區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游客的參觀游覽傳播了名鎮的文化和藝術價值。歷史文化名鎮文化旅游開發的可持性的核心就是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能得到共享、發揚和傳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5.1對歷史文化名鎮文物古跡和歷史地段進行原貌性保護
原貌性保護要做到真實全面地保護并延續其“歷史標記”和“文化符號”功能,要做到不改變文物古跡和歷史地段原狀原貌。在旅游開發中要盡量做到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繼續發揮原有功能,對具有典型性的景觀、元素要原封不動地進行封閉式保存。對單體數量較多而保護級別較低的元素在旅游開發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功能置換,通過滿足旅游者吃、住、游、購、行、娛的不同需求提升旅游者旅游體驗。旅游開發中還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和歷史地段周圍的環境原生性和協調性,保護好歷史文化名鎮整體風貌和各種環境構件以及它所依存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
5.2對歷史文化名鎮的宏觀布局、微觀構造和風貌特色保持延續性
各類歷史文化名鎮的格局是不同歷史階段疊加形成的結果。在對其進行旅游開發時要認識宏觀布局、微觀構造和風貌特色的重要性,這關系到歷史文化名鎮的完整性和歷史信息的延續性。宏觀布局的保護要把新形成的商業區、生活區、旅游服務區與歷史文化名鎮核心區作適當的隔離隔斷。微觀構造的保護要尊重原有結構,要維持傳統建筑構造固有的點、線、面結合的空間序列形態。對風貌特色的保護是要保持原有的街巷、建筑物、道路、廣場等組成要素、造型和組合形式。
5.3對優秀歷史文化傳統進行傳承發展
通過政府補助、行業幫扶、科技融入等形式讓歷史文化名鎮原有的傳統工藝、民間藝術、民俗精華、名人軼事、傳統產業能夠得到傳承和發展,通過開發傳統文化活動解讀歷史文化名鎮的歷史和文化,既能加深旅游者對其歷史的了解和文化的理解,又能延續歷史文化名鎮文脈、史脈、人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