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榕
摘 要: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確保他們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但是,大多數數學課堂教學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引導班級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導致他們在考試中做題容易出現錯誤,但分析錯題時發現都懂涉及的知識點。面對上述現象,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來開展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課堂教學,以期提升班級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研究
問題解決教學是以數學問題為中心,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來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解決問題,提升自身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獲取知識和積極探究的精神。實際上,數學是一個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鍛煉他們的數學思維,有效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課堂學習效果。在學生的小學階段,就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能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也能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對小學生的學習起到巨大的幫助。
一、 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隨著近些年新課改理念的實施,小學數學教師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但卻存在著一些問題:(1)不注重問題情境創設,無法激發班級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在開始授課階段缺乏對問題的探究,不能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2)教學方法生搬硬套,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不能借助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導致他們課堂思維不夠活躍,影響學習質量;(3)師生關系不夠親密,學生在探究問題時無法把內心真實想法告訴教師,導致教師不能掌握真實學情;(4)總結歸納力度不足,學生在學完問題后不能進行深入總結與延伸,無法發展數學思維,再遇到類似試題依然不會,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課堂教學
(一)創設問題情境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目前,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取“滿堂灌”的方式來要求學生掌握教材知識點,忽視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所在,使得學生不愿意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對所講解的知識和提出的問題不感興趣。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小學教師要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借助問題情境來激發班級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人都能在課堂開始階段積極參與課堂思考,把思維快速引入課堂學習之中,集中精力來思考問題的答案,有效發展自身數學思維。
在講解“6和7的認識”知識點時,筆者問道:“同學們,我們以前都學習過哪些數字?”學生紛紛思考回答學過0、1、2、3、4、5。繼續問道:“你想知道更多的數字嗎?”大家紛紛說想。筆者為學生出示一張圖片,說道:“圖片上都有什么?”學生發現圖上有人、桌子、椅子和黑板等生活常見物品。筆者要求班級學生數一數圖上的人數,說出數的過程。班級學生紛紛就問題來思考,發現先數教室里面打掃衛生的學生和教師,5添上1就是6,再數外面走進來的一位同學,總計7個人。有的學生發現還有不同的數法,即,先數學生6人,再數一位教師,總計7個人。不同的學生面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思路,借助問題來尋找答案,有效激發他們本節課學習興趣,從而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延伸和發展自身數學思維。
在講解“平均分”知識點時,筆者給學生們講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座山,山上有3只猴子,有一天猴子們撿到了9個桃子,這3只猴子想要吃到一樣多的桃子,要怎樣分配桃子才能滿足猴子們的要求呢?小朋友們,你們能想一想怎么分配這些桃子呢?看誰最先能幫助猴子們解決問題。筆者在提出問題后,學生都能展開思考,并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因為9這個數字是一位數,按照學生已經學習的乘法或除法口訣,能很好地對9這個數字進行分解,進而得出一只猴子得到3個桃子的結論。筆者引用這個故事情境后,再給出平均分概念的時候就可以借用這個問題的結論,這樣能提高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究興趣。
(二)注重課堂探究
新課改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并不是單純地依賴和記憶,而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由此可知,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要重視課堂探究。在數學教學中,學習方法的改革也是新課改的一大亮點,教師要大膽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嘗試給學生足夠時間來進行課堂探究,轉變他們內心依靠教師的想法,借助問題促使其數學思維的形成和發展。借助于探究活動,學生能夠積極、深入地分析數學問題,探討問題背后的實質,找到解答問題的方法,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講解“簡單的計算”知識點時,小學低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探究能力,筆者采取引導方式來帶領他們探究新知識,出示兩道填空題:(1)1元=( ?)角、(2)1角=( ?)分,借由題目來喚醒其已有知識,為新知識做好鋪墊。筆者出示一張1元硬幣和2枚1角硬幣來請學生說出是多少錢,學生思考問題后回答是1元2角,再提問1元2角等于多少角。學生借助自己的學具來進行思考和操作、相互交流,在操作基礎上抽象得到1元=10角,1元2角=12角。在正向講解后,學生要在教師引導下進行逆向思考,即,18角=( ?)元( ?)角,從而理解10角=1元,因此,18角=(1)元(8)角。緊接著,筆者為學生出示5種氣球,分別標出它們的單價,指出要分別購買一個圓氣球和一個心形氣球、一個笑臉氣球和一個花朵氣球、一個笑臉氣球和一個蛇形氣球為多少錢,進行探究思考,找到解決的辦法。借助于問題探究,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在講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知識點時,筆者可以讓學生拿出一個裁剪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讓學生結合之前學過的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知識點,對平行四邊形進行裁剪,觀察平行四邊形的結構。學生很容易想到將平行四邊形裁剪后組合成正方形或長方形,并用尺子量出具體的長和寬,就能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運算。筆者還要讓學生對具體的面積公式進行探討,比如讓學生觀察拼接后圖形的長和寬與原有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這樣學生能有一定的思考方向,也能在實踐中獲得結論,讓學生印象更深刻。這種教學方法比傳統的直接講解法能讓學生有個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參與知識點的推導過程,能幫助學生的理解。
(三)設置合作環節
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這也符合新課改理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置合作環節,注重師生、生生合作,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來進行指導,借助問題來有效激發個體的學習熱情,大膽地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使他們能夠共同討論、相互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其學習主動性。在合作環節中,不論學生提出怎樣的想法,教師都要鼓勵他們積極思考,重點是啟發如何想,以此來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講解“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知識點時,本節課主要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豎式連寫的方法,學會計算三個數的加、減法。在開始講課后,筆者把班級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劃分,出示教學主題圖和表格后,小組學生了解表格信息來提出問題,小組交流后探討都想到哪些問題并進行解答。班級學生交流發現問題為“如何求一共摘取了幾個西瓜”列出算式“28+34+23”來進行試算。在試算過程中,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和探討問題解法,筆者組織小組代表來比較各種豎式區別、聯系和優劣,進而討論如何求取計算結果。小組討論的過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的速度,幫助班級學生正確掌握三個數連加的方法,為本節課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在講解“烙餅問題”時,筆者可以讓學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探討問題的答案,給出一些烙餅的方案。因為學生有烙餅、燒水、泡茶三種事情可以做,也要花最少的時間完成,筆者要讓學生互相討論,互相對比誰計劃的時間最少,分享出最佳的方案。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可以想出很多個方案,從中進行選擇,能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進而有很大的學習收獲。筆者在給出標準答案后,學生也能將標準答案與合作探討的答案進行對比,總結出解決此種問題的技巧。
(四)注重歸納總結
在很多教師看來,總結歸納在課堂中并不太重要,實際上,課堂總結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學習完成后,教師要引導班級學生進行總結歸納,思考本節課學習中的薄弱環節,探討如何把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有機結合來形成數學知識體系,提升課堂學習質量。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班級學生會遇到很多困難,有的困難在學習后不會得到解決,借助于總結歸納,教師了解到他們的困難所在,幫助其解決所遇到的困難,更加高效率地吸收數學教材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在講解完“角的初步認識”后,筆者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先帶領他們回憶和思考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結合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和操作來回憶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直尺來畫角、比較角的大小。在總結過程中,有的學生無法掌握如何來判斷角的大小,有的認為角的大小與邊長短有關,針對這一共性問題,筆者再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講解,借助動手示范來引導他們掌握和理解角的大小與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總結得到規律,即張開的越大角越大、張開的越小角越小。通過課堂總結歸納,學生消除了學習中遇到的盲點,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講解“三角形”知識點時,筆者先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并將這些物體具體化,讓學生歸納出三角形的形狀特點,比如圖形中邊的數量與角的數量等,這些能幫助學生歸納出三角形的定義,同時筆者給學生一些思考的過程,能充分提高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讓學生對一些概念定義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總結的方法。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來展開教學,從情境創設、課堂探究、合作環節和歸納總結四個方面來開展授課活動,促使問題解決教學向深度發展,解決低年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增強他們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付亮.以“學力單”為載體,培養問題解決能力:以“比賽場次”教學為例[J].小學數學教師,2018(3).
[2]沈思萱.從“解決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倍數問題”教學探索[J].小學數學教師,201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