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教學應當面向現代化、時代化,在教育教學改革進展如火如荼的當下,各院校也應當充分借力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建筑類課程的教學難度較高,并且根據實踐分析,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培養高素質全方位的建筑學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也要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實現建筑類課程的信息化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在建筑類課程教學中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本文將對此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建筑類課程;教育教學改革;運用研究
一、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對建筑教育教學改革產生影響
(一)提升教學課程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傳統的建筑類課程教育教學,往往都把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分開進行,導致學生很難將兩者聯系起來,部分專業課程都是在理論課程授課完畢后,才開始進行實踐課程教學,但是實踐課需要用到前面理論課的內容,而這種斷崖式的學習模式很容易導致學生瞻前不顧后,學習質量難以提升。另外,建筑類計算機軟件的使用,往往僅停留在“會用”的層面上,但是倘若將其放在某一門具體課程上,很多學生都不知道該如何操作了。在教學中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實現教學內容的綜合交叉,讓學生理解學科之間的課程關聯,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信息化教學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方向,因此建筑類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也要向著這一方向靠攏,目前建筑類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學有效解決,例如,很多建筑類專業的學生都是理科生,針對很多建筑圖紙設計中的藝術技巧,可能把握得不準確,甚至出現看不懂圖紙的情況,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將建筑圖紙立體化呈現,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圖紙展示。另外,還能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信息化教學中更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在自主思考、探究式學習中,也極易擦出思想火花,引導學生發揮創造,鉆研更深層次的建筑知識,提升學生的學術視野。
二、現代信息技術在建筑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運用
(一)推行模塊化教學,實現生源的合理細分
學校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課程的精細化和模塊化管理。因為教材的版本有限,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各專業的學生,例如建筑方案設計的學生和建筑施工圖紙設計的學生,使用同一本教材教學,很可能出現某一部分教學內容用不上、要用的教學內容講解不徹底的問題。學校就可以針對建筑學相關專業的教學重點和培養目標,進行模塊化管理,將圖紙設計、建材施工、室內外施工等專業的學生分為不同的模塊,并定向設計教學計劃,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設計教學內容,以教學教材為依托,著重進行本專業建筑學重點知識教學。倘若遇到課本中沒有的知識,可利用互聯網隨時補充,以拓寬學生的建筑知識涉及面,實現人才的“術業有專攻”。
(二)以項目推動教學活動開展,打造一體化的建筑課程教學體系
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以一個實際的項目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并利用現代化技術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以《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學為例,教師即可通過項目教學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通過對課程的講解逐漸充實學生的知識儲備,并且在課程進程中,持續進行路面工程的方案設計,在進行完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以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學知識設計路面工程建筑實施方案,在課程教學結束后,學生需要上交教師一份完整的項目方案,課程項目作業的成績也會納入到課程的考評成績中來。因為部分方案設計工程量較大,也可以采取以小組的形式上交一份項目方案的形式進行,學習過程就是實踐過程,在實踐中掌握新知識,進而實現自身知識的升華和能力的提升。
(三)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課堂,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建筑類課程教學更多要求學生以自我探究帶動學生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師也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打造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課堂,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尋找建筑類教學資源,定向打造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庫,每一章學習內容,都有相對應的教學網絡課程,倘若學生對這部分知識不理解,那么就可以通過網課的形式查缺補漏。此外,在課堂上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打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最后,與學生建立密切的聯系溝通機制,借助QQ、微信群等形式,讓學生能及時與教師交流溝通,解決在課上遇到的但沒有及時解決的問題、在課下遇到的學習難題。
結語
總而言之,現代信息技術助力教育教學改革已經成為一大趨勢,學校和教師都要提升認識,打造信息化的教學模式,構建信息化的教學系統,實現建筑人才的定向培養和專業化培養。現代信息技術在建筑教育教學改革中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也成為教育教學人員未來深入研究的教育改革方向。
參考文獻:
[1]陳麗紅,劉粵.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激發結構識圖課堂活力——“建筑結構施工圖識讀”精品課程改革實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05):128-129.
[2]張啟菊,王海英,劉志峰,薛云.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立體化教學資源庫建設——以《建筑設計Ⅳ》課程資源庫建設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03):55-58.
作者簡介:
彭菲(1975年-),女,蒙古族,呼和浩特市,碩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建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