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高 吳春園 曹呈喜
摘要:小學“鷹式教育”班級管理實質上就是在班級管理中依據班級制度嚴要求,抓落實,以此提升孩子的規則意識。嘗試中務必做到:家校溝通要“先”;建章立制要“細”;踐行落實要“嚴”;處理事情要“巧”。嘗試的過程中,要弱化人性,強調規則,弱化尊嚴,強調成長,用制度去規范孩子,從利于他們終身成長的角度考量,實現這種管理模式的愿景。
關鍵詞:家校溝通? ?建章立制? ?嚴厲踐行? ?行事要巧
教育發展至今,很多人呼吁:教育需要一把戒尺!尤其是對尚未發展成型的小學生,從孩子終身發展的方向思考,需要這種“鷹式教育”的班級管理。鷹式教育是指通過極端手段對孩子進行逼迫從而激發孩童潛能的教育方式,具體表現為極端體能訓練和七商并舉教育法。在教育主管部門強調安全重于一切,家長常舉教育法維權的當下,如何讓“鷹式教育”班級管理模式落地,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家校溝通要“先”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通暢。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巴納德曾說:管理者最基本的功能是發展與維系一個暢通的溝通渠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與家長是隊友,有著共同的服務對象,有著共同的教育期待。但我們因成長環境、知識結構、教育理念、角色等諸多因素的差異,對待同一個服務對象、同一件事情容易產生分歧,需要彼此去溝通交換意見,通過交流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
在班級管理實際工作中,我們會發現,交流溝通要注意時機,要在問題發生之前。一旦事件已經發生,家長對已發生的事情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特別是雙方都認為是“受害方”,他們已萌生不平的情緒,一定會成為我們溝通的障礙,甚至導致問題激化,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
筆者常在接班初期召開家長會,把可預知的事及班級管理的細節、處理相關問題的想法、過度保護孩子的危害、微信平臺的使用等,事無巨細與家長交流,和他們形成默契,做對方聰明的隊友,一起參與構建班級文化。將來處理問題我們會得心應手,即使個別“護短”“近視眼”家長想施展“才華”,他們得面對強大的集體力量。
對于一些無法預知的突發事件,我們也要注意溝通及時,既表現出對孩子和家長的尊重,也彰顯出對事情的一種積極姿態,有利于促進我們之間的合作,很多事情,或者說可大可小的事情容易迎刃而解。
二、建章立制要“細”
惠普創始人戴維·帕卡德說:“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前不久有媒體報道河北衡水中學“八分鐘用餐”的新聞,眾人紛紛調侃這種看似極不人性的制度,其背后折射出知名學校的用心。我們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管理一個班級,更要把孩子學習、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都具體地去規劃好,做到細致入微,用一條條明晰的綱領性的要求在孩子可塑性的關鍵時期去監管,規范他們,引領他們明是非,守規矩,激興趣,成習慣,促成孩子真正意義上的健康成長。
筆者常利用班會、晨會課的時間本著民主、學生自治的原則建章立制,從學生出操相鄰前后的距離,到半分鐘進教室并禁言,從學生填空書寫不許觸碰括號,到學生喝水的固定時間要求,從值日的時間長度、責任空間,到學生放學時的課桌要求……這些都近乎奇葩,可對于小學生,特別是低段的孩子非常重要。他們意識形態尚未形成,很多時候遇事茫然不知所措,有時憑主觀意識我行我素。教師這種擿抉細微的做法讓他們非常清晰地明白是非,預知事態發展的路徑。初期孩子可能會有一些不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條條框框會深入他們的骨髓,像種子一樣在他們學習生活的土壤里扎根,成長。老師突然不說話了,他們明白老師不高興了,待會兒老師會讓他們不高興,因為有一種東西叫相互尊重;作業沒完成,他們明白老師不開心了,待會兒老師會讓他們不開心,因為有一種東西叫擔當、責任……
三、踐行落實要“嚴”
明朝政治家張居正說:“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所以說,踐行落實讓規則落地才是關鍵之所在。很多用心的班主任卻常在踐行中懼于他人心懷不軌,舉起“人權、尊嚴、教育法、紅線”等偽武器,讓很多真正利于孩子成長、利于班級管理的想法被扼殺在尚未執行之前,使諸多制度成為一紙空文。只要是事關孩子健康成長的事情,我們要敢于向學生說“不”,在無法溝通的情況下,也要敢于向家長說“不”。
孩子想在非規定時間喝水(生病除外),筆者告知他(她),“渴死了,老師償命”;孩子想上廁所(允許一學期一次不需請假,身體不舒服提前告知,無須請假,上述情況之外),筆者觀察后,告知他(她),“請你拉在褲子上,老師幫你洗”;作業時,孩子多次抬頭,停筆,屢次提醒后,筆者會告知他(她),“張三抬頭停筆超次,需接受處罰”……學生在學習生活常態與規則多次沖突中知曉:上課是件嚴肅的事,不同于某些形式性的會議。我們要敢于嚴厲踐行班紀班規,讓學生在教訓中成長。
前兩年,有一學生違反班級課桌正確使用要求(放學后他的課桌總是不清理垃圾),筆者停止他半天的課桌使用權,只提供一把椅子給他。孩子的奶奶(一名退休教師)找到筆者,說要把這件事向當地電視臺反應。筆者告知她:“如果是來共商孩子的教育,我們可以好好聊聊;如果是來告知我你的想法,我還有工作。”后來其他家長知道后,很多人說,什么電視臺都行,他們一起奉陪(溝通達成共識,形成同盟者)。只要我們在嚴踐行、嚴落實中,本著孩子教育至上,不做越格之事,不踩紅線,教育法同樣是保護我們的武器。
四、處理事情要“巧”
“任其事必圖其效;欲責其效,必盡其方。”故有些事情的處理,即使有章可循,也不可只強調規則,只強調嚴踐行,要講究方法的巧妙,這樣教育效果會更突出。事情發生后,切不可頭腦發熱,武斷行事,要學會冷靜,學會從旁觀者的角度思考。給自己冷卻的時間和空間,巧妙的方法有時就會自然在頭腦中呈現。同時我們要加強學習,多閱讀相關的書籍,借鑒他人的經驗,由此及彼,不斷反思,在學習、反思中逐漸成熟。
筆者班上有一位愛吐口水在別人身上的孩子,了解真相后,筆者找到他,請他盡可能把嘴巴張得最大。他不知老師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眼睛緊盯著老師,努力把嘴巴張開著。筆者告知他想吐一口口水到他嘴里去,他忙捂著嘴巴連連后退,詫異地看著筆者,向筆者描述了他掌握的口水相關知識,并表示自己沒有這樣的不良習慣。筆者要求他向受害者用已了解的口水知識闡述不文明行為給他人造成的傷害,并向他人表示歉意,做出承諾。通過換位體驗,介紹口水知識,強化不文明行為的丑陋,可以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改變其對事物的常態認識,以達到自我認識、自我修正、自我成長。
新形勢下,物質條件相對豐富的今天,人們追求精神的自由,在孩子教育上主張張揚個性,希望在生態圈中表現出自鳴得意的“強勢”,家庭教育中護短、放養成為常態,亟須我們小學班主任潛心教育,深度思考,大膽創新,致力家校形成教育合力,踐行“一把戒尺”的教育模式,做小學“鷹式教育”班級管理嘗試的先行者。(作者單位:江西省余干縣三塘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