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買勇 歐正蜂 劉妍
【摘 要】 在“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化背景下,為打破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的普遍現象,針對理工類專業課程的特征,通過分析“專業課程”實施“課程思政”面臨的困境,提出了分級分類管理、整體和精細化設計、強化教師思政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制定評價標準等有效對策,對于“課程思政”全面推進和提質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專業課程? 課程思政? 困境及對策
課程是高職院校實施專業教學的關鍵載體和重要支撐,國家一直高度重視課程的育人作用,強調高等學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在所有課程中全面實現思政教育的功能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強對各學科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進行充分發掘和運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實行思政教育全過程教學,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協同效應。
為打破思政教育和專業教學“兩張皮”的普遍現象,就必須實現基于“思政課程”的“課程思政”的創造性轉化。目前,很多高校對如何實現“課程思政”進行了大膽的探索、改革和實踐,但在課程統籌規劃、手段應用和媒介選擇、教學成果評定、實施保障體系等方面都不夠系統,特別在專業課程實施中表現出教師改革動力不足、學生認同度不高、教學效果不佳。本文通過基于“專業課程”實施“課程思政”之困境分析,提出專業建設對策,對于“課程思政”全面推進和提質、建立“大思政”新格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特征與關系
1. “課程思政”的概念及其特征
“課程思政”,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從戰略高度構建協同思政理論、專業教學和綜合素質“三位一體”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
2. “專業課程”的概念及其特征
“專業課程”是高校根據培養目標而開設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和業務技能,重在培養其分析、解決所學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論、綜合素養等基礎教學,屬人文社科類教育。由于理工類專業課程的特殊性,其思政教育作用的體現和發揮存在較大難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理工類專業課程是基于事物客觀認知或操作層面的,本身無思想政治的立場導向。理工類專業課程基于對自然事物的研究,注重掌握其客觀特征和規律,不添加主觀意識,不涉及思想政治立場;而人文社科類課程是以人類的文化和社會為對象,反映的是黨和國家的思政主張、立場和觀點。
二是,理工類專業課程重在專業技能的掌握和應用,本身無思想政治的知識要求。理工類課程,要求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按照規程規范、作業流程完成工作任務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以論道為核心,強調對道的辨識、認同和“價值理性”。
3. “專業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銜接關系
高校普遍存在,考慮育“才”重“器”的多、育“人”育“德”的少,形成了社會上“專”上到位、“紅”上不足的輿論形象;學生掌握技術高、社會情懷低,形成了社會上“理工男”的片面形象。因此,理工類專業課程應更加注重政治意識、愛國情感和責任擔當等元素的融入。隨著現代工業加速推進步伐,使得理工科重要性持續加劇,理工院校數、理工科師生人數增多,發揮理工類專業課程思政的作用,實現協同育人,刻不容緩。
二、“專業課程”實施“課程思政”面臨的困境
由于理工類專業教學的特殊屬性,“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教學過程中最關鍵和最難解決的部分。其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六個方面:
1. 缺乏學校“課程思政”總體規劃。院校、系部、教研室各層面沒有領會各自職責和認識實現的最佳方式,對各類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缺乏指導性,沒有形成科學的建設管理辦法。
2. 缺乏基于思政元素的一體化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和精細構思。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還是沿用原來的體系,缺乏思政元素在課程體系中的構建和分布設計;單門課程缺乏思政元素的精細化構思。
3. 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學老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夠。有些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老師的教學范疇,無關自身;甚至少數教師覺得在專業課程下談思政是大而空、主次不分,表現出對“課程思政”的不屑;也有少數教師覺得現在的教學任務已經很重,表示精力不夠。
4. 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不夠。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成為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以實現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潛移默化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非單純的就思政講思政,而是在合適的章節、恰當的環節融入隱形的思政元素,使學生在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上得到認同。
5. 專業“課程思政”的配套教材、用具和教學環境有待開發或建設。要實現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必須要開發與之配套的教材和教學資源,建設并營造豐富的思政元素教學環境。
6. 專業“課程思政”的效果評定規范和標準有待制定。要實現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考核評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教學效果考核評價的目的在于衡量課程實施的好壞,既要深度融入思政元素教育,又不能淡化了專業課程其本身的技能元素,需客觀評價其實施效果并進一步完善,效果評價標準也是引導課程建設的標桿。
如何對“課程思政”進行總體規劃,優化課程體系和課程結構,引導教師正確認識,創新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開發建設配套教材和用具,制定效果評價標準,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有效對接、協同推進同向同行,強化統籌多方資源、科學整體設計、提高積極性,促使推動課程思政有效實施。
三、“專業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改革的對策
為突破課程思政實施困境,結合我院在“課程思政”改革的實踐探索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學校總體規劃,全員分級分類管理
高職院校要立足自身的辦學定位和特色并深度挖掘,形成院校、系部、教研室三級管理的課程思政實現機制,并構建對課程劃分為思政理論課、專業課、綜合素養課分類管理的協同創新體系,出臺科學有效的管理辦法,在全院開展富有針對性、示范性的專業課程“課程思政”培訓和指導;實現教學規范化、精細化全過程建設,營造普通教師上講臺、系部領導講大課、院校領導傳大勢的全員參與氛圍,讓馬克思主義真正“走進教材、走進專業、走進課堂”。
2. 專業整體設計和課程精細構思
高校各專業,在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時,需要結合專業特點挖掘思政元素,進行整體設計和精細構思。
首先,要根據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分析確定的素質目標(政治、道德、身體、心理)、方法和社會能力目標,系統梳理職業素養和各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并通過課程體系矩陣圖將其歸納列入課程體系的重要條目和單門課程的重要內容,將“專業教育”同“價值教育”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三位一體”協同教學。
其次,在課程標準中對其予以明確規定,確保思政教育全面貫穿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再對專業課程包含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兩類,根據其特點區分設計,專業基礎課程可整體融入思政內容或載體整體設計;專業核心課程需處理好專業技術技能和思政元素的關系,在合適的章節、恰當的環節巧妙靈活地融入隱形的思政元素,使之順其自然融入而不牽強。
例如,在“水利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中明確了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水利人特質職業精神、增強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等培養目標,以滿足職業素養的要求;《水利工程概論》專業基礎課程,在各個水工建筑物章節均設置了我國的著名水利工程典型作為項目載體整體設計課程;水利工程施工專業核心課程,在工種施工章節設置我國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作為載體設計課程,在具體施工環節中引用我國傳統工藝、國家專利先進技術和大型設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全程融入水利人精神、工匠精神和安全、環保和協作意識,在施工現場時統一工作服裝和安全帽等。
3. 強化專業課程教師的“課程思政”理念
專業課教師作為專業知識的傳授者和“課程思政”的實施者,肩負著教書和育人的雙重職責。首先就應該遵紀守法、遵循言行規范和師德規范,在課堂上做好學生的模范和榜樣,表現出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深厚的才學技能。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準時出勤、用心備課、專心講課、仔細評閱作業和答疑,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傳播正能量、以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從日常行為上讓學生感受是最好最直接的思政教育。其次,要轉變“事不關己”的錯誤思想,以思政教育為己任,扭轉專業課程重教學、輕育人的現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求的職業規范、團隊協作、溝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屬于個人素養和精神層面,僅依靠思政課程難以實現,需要依靠專業課程教學,讓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的過程中耳濡目染,從而受教受益。此外,專業課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內涵,因此專業課教師應充分發掘教學過程中的思政元素,將其融入課程,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自覺實現德育養成。
4. 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手段和方法
要讓專業教學課堂成為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就必須在原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創新,以期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以下舉幾個小例子。
課程設計的案例選擇,可以優先選擇我國的世界典型、傳統工藝、先進技術和裝備等,展現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
上課前,教師提前布置任務,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查閱相關課程內容案例,教師分析專業課程與社會現實、學生思想動態的契合點;課程中,教師要全程指導學生完成課程作業,可根據需要分組,鍛煉學生合理分工、交流溝通的協作能力,實現自我思政教育;課程結束,通過自評、班組互評、老師點評對任務完成成果進行評價打分,并進行思政元素的二次深度挖掘,實現對學生的二次思政教育。
5. 完善“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標準
有實施就必須要有評價,評價就要有標準,專業課程實施課程思政就要求對原課程評價標準進行修訂,既要確保專業課程本身的技能元素,又要深度融入思政元素,引導課程建設逐步優化,實施改革試點并逐步推廣。
四、結論
高校思政教育的職責并非只屬于思政課老師,而應該屬于每一位教師,并且應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力軍。在專業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很緊迫也很有難度,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深刻領會課程思政的內涵,做好總體規劃、整體設計和精細構思、創新方法和手段,大膽探索并不斷前行,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和形成“大思政”新格局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的融合滲透[D].武漢理工大學,2017.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001).
[3] 王良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7.
[4] 于瀾.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網絡資源利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8.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XJK18QZY009);江西省教育廳教學改革重點課題(JXJG-1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