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 田中娟
摘要:永嘉昆曲歷史悠久,常年活躍在浙江溫州一帶,是百姓民俗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永嘉昆曲雖得到了省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但依舊存在著諸多問題。融媒體是新時代的產物,如以傳統非遺與新興傳播路徑相結合的方式,有助于緩解永嘉昆曲目前面臨的困境。本文將從永嘉昆曲的保護現狀、現存問題、保護對策三個角度入手,對其保護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永嘉昆曲? ?融媒體? ?現存問題? ?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028-02
永嘉昆曲舊時稱“溫州昆腔”,主要流行于浙南閩北一帶,是我國昆曲藝術的重要流派之一。永嘉昆曲長期扎根于民間,其表演藝術古樸自然,是草根生活與高雅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永嘉昆曲是永嘉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絕大多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在當下面臨失傳的風險。在新時代,經過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永嘉昆曲雖獲得新生,但依舊存在著諸多困境急需解決。
融媒體是通過數字平臺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提供的信息與數據整合,使其功能與價值得到全面提高,實現將資源、內容、宣傳、利益四者到達最大優化效果的運作模式。永嘉昆曲原先主要依靠傳統媒體進行保護與宣傳,資源的利用率沒有充分調動。2019年12月,永嘉縣融媒體中心“中央廚房”開始試運行,“今日永嘉”APP的上線,帶動永嘉昆曲進入融媒體時代。
一、永嘉昆曲保護現狀
自2005年永嘉昆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溫州地方政府部門致力于提升“永昆”的文化活力。出臺保護政策,制定《文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依托國家藝術基金,打造大型原創昆劇《孟姜女送寒衣》;建立非遺場館,推進“永昆”三進工作。在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永嘉昆曲這一傳統表演藝術在新時期煥發新生。
(一)出臺保護政策,增強非遺活力
2018年6月永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制定的《文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出要實施“永昆傳承振興工程”,提升區域文化影響力。立足永昆劇團小而精,戲要出奇彩的定位,全面強化精品劇目創排,打造具有“溫州特色+永昆風味”的新編好戲,堅持“送出去、請進來”,著力破解永昆傳承難題。拓展永昆交流演出,創新開展“三地聯動”演出等活動,不斷增強永昆影響力[1]。
(二)依托國家基金,打造文藝精品
永嘉昆劇團在《永樂大典》南戲存目中尋求創作靈感,將孟姜女這一歷史人物作為舞臺主角,依托古典文獻與傳說故事進行創新,從而創編了昆曲劇目《孟姜女送寒衣》,該劇目于2018年獲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立項?!睹辖秃隆费赜昧怂卧蠎虻慕巧钆涮攸c,僅用六位演員便撐起了一臺大戲。2020年3月,該劇將亮相于國家大劇院首屆非遺藝術周,向更多的群眾宣傳“永昆”的魅力。
(三)建立非遺場館,扶持品牌項目
永嘉縣于2019年下半年完成布展并交付使用永嘉縣非遺館,持續做好永嘉昆曲“進校園、進社區、進文化禮堂”的三進工作,以及“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打造非遺體驗基地品牌。重點扶持永昆、溫州蓮花、永嘉花鼓、甌瓷燒制等非遺項目,打響永嘉非遺特色品牌[1]。
二、永嘉昆曲現存問題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融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文化娛樂的多樣化使永嘉昆曲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市場的邊緣?;谝陨媳尘?,筆者從“永昆”的地理區位出發,分析其發展問題的根源;從傳播路徑著手,探尋市場與受眾的關聯;從劇本內容出發,提出發展新路徑。
(一)藝術人才斷層,新老交替困難
昆曲藝術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經久不衰,得益于一代又一代昆曲藝人孜孜不倦的傳承與創新。當前,永嘉昆曲劇團在“六團(院)一所”的昆曲格局中地位略顯尷尬,永嘉是溫州市下轄的一個縣,不論是地理區位還是政府扶持力度與其他六大昆劇團相比差異較大。昆曲演員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和大量的舞臺實踐才能成才。青年演員在藝術院校完成學業后,許多優秀的演員都會被地理區位較好的六大昆劇團所聘用,留給永嘉昆劇團的演員質量參差不齊,在劇目排練及演出時常常會出現“無角可用”的局面。
(二)宣傳路徑單一,群眾認識不足
昆曲被眾多學者譽為“百戲之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但在如今娛樂形式層出不窮的新時期,昆曲面臨著重大的生存危機。新時期以來,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越來越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昆曲這一高雅藝術在快節奏的信息化時代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永嘉昆曲和眾多昆曲一樣宣傳平臺主要是線下劇院,雖然也有進行網絡售票,但影響力遠遠不夠。永嘉昆曲的受眾群體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許多青少年對其一無所知。長此以往,昆曲市場會逐漸被其他娛樂形式所吞食,轉而退出歷史舞臺。
(三)表演內容陳舊,缺乏時代創新
永嘉昆曲的傳統劇目有《荊釵記》《琵琶記》《張協狀元》等十個劇目,內容比較單一,無法滿足現階段大眾的藝術需求,因而無法取得受眾的共鳴,導致市場份額不斷縮小。永嘉昆曲的傳承不應單單依靠演繹傳統曲目,新編劇目的演出同樣是重要陣地。長期以來,我國缺少對戲曲文化意識的培養,從而導致社會各界對于昆曲藝術的陌生?,F階段,永嘉昆曲的唱本內容缺少當下時代精神,主流受眾對其關注度和興趣點降低,無法形成良好的戲曲氛圍。
三、永嘉昆曲保護對策
由于永嘉昆曲在“人才更替”“宣傳路徑”“劇本創新”等方面存在問題,筆者結合融媒體的時代背景,在人才培育方面,提出建立人才培育方案,從學校、社會、政府三個層面出發,給出合理建議。在文化宣傳方面,提出開展多方合作,擴大受眾群體。在劇目創新方面,提出加入時代精神,滿足群眾需求。
(一)大力培養演員,解決人才困境
戲曲人才的培養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投入,因此只有形成一套立體的培育方案,人才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在學校層面,建設永嘉昆曲系列微課,上傳各類互聯網平臺,擴大受益群體;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讓昆曲演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提升孩子對當地戲曲的親和度。在社會層面,開放永嘉昆曲公益大師班,邀請昆曲演員走入民間,進行授課,在草根中進行戲曲氛圍的培育。在政府層面,積極與地方院校開展合作,共同培養藝術人才。利用永嘉昆劇團這一平臺,給學生提供舞臺實踐的機會,在實踐與交流中尋找優秀的藝術人才,并與其簽訂協議,畢業即入編。
(二)擴大宣傳渠道,增加群眾基礎
融媒體平臺的產生,使永嘉昆曲的宣傳渠道大大拓寬。永嘉昆曲是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種,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借助融媒體平臺進行良好運營。歌劇和京劇都屬于高雅藝術,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攜手青年京劇演員王珮瑜在央視“經典詠流傳”欄目中共唱《南鄉子·京口北固亭懷古》,歌劇與京劇的跨界融合,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電腦游戲是當下青年群體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娛樂方式,被譽為“廣東大戲”的粵劇在2020年1月作為游戲IP進入Steam游戲平臺。《港詭實錄》作為香港都市傳說類型的恐怖冒險游戲,巧妙地將粵劇的戲棚、唱腔、服飾等元素融入到游戲之中,讓玩家在體驗游戲的同時,感受古老的戲曲文化。
(三)進行劇目創新,提升文化認同
永嘉昆曲劇目內容應與時代相結合,加入時代故事,滿足群眾的娛樂需求。在進行傳統劇目演出的同時,更要大膽創作,探索當下群眾的精神需求,創作出人們喜聞樂見的新作品。2019年10月羅周編劇、童薇薇導演的原創現代昆劇《梅蘭芳·當年梅郎》在江蘇南京上演,該劇以梅蘭芳這一京劇名人為題材,進行昆曲的藝術創作,并由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第四代青年藝術家集體呈現,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當下昆曲的票房主要集中在線下,永嘉昆曲可以率先探索線上觀劇模式,依靠“5G”傳輸技術,打造線上觀劇銷售平臺,永昆愛好者可以足不出戶在線觀看。
永嘉昆曲是溫州永嘉區域文化的集中展現,是永嘉地區傳統藝術中最精華的部分,對其進行保護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和作用。在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筆者希望可以探索出一條適合永嘉昆曲發展的新道路,讓古老的昆曲在新時代再次煥發生機,使“永昆”走進更多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1]永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永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永嘉縣文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EB/OL].2018-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