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宇 余姿穎 胡繼華 桑煒瀾 趙相龍 何小煊
[提要] “互聯網+認養農業”模式是傳統認養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模式,具備著更寬廣的影響,同時可以使得城鄉居民中的隔閡不斷減小,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對現有模式以及平臺的調查分析,總結出一套具備現實普及推廣的認養農業發展模式,在綠色經濟背景下,對徐州市農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拉動地區經濟的增長。
關鍵詞:綠色經濟;“互聯網+”;認養農業
基金項目:徐州工程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綠色經濟背景下徐州市‘互聯網+認養農業發展研究”(xcx2019159)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3月19日
一、研究背景
在經濟新常態下,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推動眾多行業開始模式轉變與產業升級,其中作為我國基礎產業之一的農業更是深受影響,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的拉動,產生了一大批有別于傳統農業的新興模式。“認養農業”作為一種全新的農業生產與貿易模式,其主要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這種符合綠色經濟發展且信息交互性極強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在農業領域具備諸多的現實意義。
自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拉動了國內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而我國立國之根本的第一產業比例卻在大幅度下降,“三農”問題成為我國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在眾多學者討論與研究解決方案的過程中,伴隨著O2O電子商務的興起以及“互聯網+”的出現,給予農業發展一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契機。與以往的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不同,這是一種將農產品通過互聯網進行“預約”銷售的方式,待農作物成熟后通過現代物流體系進行配送,也就是所謂的“互聯網+認養農業”。這一模式能否結合徐州地區的農業發展而落實以及成套的體系建設,是本組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政策背景。從2004年1月中央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到2020年中央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連續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以“三農”問題作為我國現當代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與發展難題的“重中之重”。在中央精神的指導下,徐州市也在近年來不斷出臺與農業相關的發展政策,包括農產品品牌建設、電子商務進農村、三權分置改革和農業信息系統建設等。
(二)徐州市農業發展政策。通過本組的調查以及資料的查閱,近幾年來,徐州市農業的發展主要圍繞“1261”框架展開,“一個方向”,即農民增收財富;“三個重點”,即農業產業強市、農業環境政治、農民脫貧攻堅。同時,抓好“三鄉工程”,在2020年的工作計劃中,再一次將徐州—上海蔬菜基地提上議程,做好“菜園子”和“菜籃子”的交接工作,打造蔬菜基地。
從徐州市政府關于農業發展計劃中可以發現有待改進之處,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農業生產結構和農產品結構較為不合理,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較低,缺乏綠色經濟意識,同時農產品種類較少,且多以大規模種植的糧食、蔬菜為主,普遍存在供過于求的現象,缺乏具有品牌意義的綠色、功能性農產品。
二、徐州“互聯網+認養農業”發展可行性分析
(一)“互聯網+認養農業”模式存在的問題。江西上栗縣雞冠山鄉的“認養農業”模式,是我國扶貧政策的具體落實體現之一。在這里,認養人通過認養一塊土地,由當地的貧困戶根據認養人的要求種植蔬菜,成熟后可以親自采摘,也可以通過物流進行配送。這種單一的“認養農業”缺乏信息的交互性,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今天,已經失去了活力,所以“認養農業”和互聯網技術的結合是必需的。但是互聯網和“認養農業”的結合也不能保證這一模式的絕對成功,溫州青年巫逢洲、劉秀峰等人創辦的“猴急”平臺,從初期的新穎,吸引客戶流量涌入,到最后失去市場,不禁引發我們的深思,這一模式的成功需要一定的條件。
“互聯網+認養農業”想要得到發展,必須堅持五步走的戰略:第一是定位精準,要知道客戶需要什么,市場需要什么;第二是精細管理,如何保證農產品的品質,以及配套的管理體系如何合理運作;第三是黏住客戶,客戶量是一個平臺賴以生存的保障;第四價格適中,想要推廣就必須要保證這一模式是接地氣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富人”游戲;第五是配套設施,種植環境的需求,物流配送的需求等等。對于徐州市落實“互聯網+認養農業”主要考慮的是第二、四、五點。其他兩點并非重點,可以在具體落實的后期進行考量。
精細管理,所要求的無非就是管理體系以及農產品的檢測體系。在雞冠鄉和“猴急”平臺的失敗案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管理體系上的不合理之處,從“根”上存在問題;其次是農產品的檢測體系,認養平臺為了不斷擴大規模,時有漏洞出現,不法人員為了追求低成本,利用信息不對稱降低農產品的種植標準,或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私自扣留屬于消費者的部分農產品等現象時有發生。
價格適中,這里的價格在本組看來不僅僅是認養價格,同樣也是各方所付出的成本要適中。即如何保障種植戶與認養戶雙方利益以及平臺的利益?,F有的模式前期成本主要是宣發成本,平臺為了盈利,必須要在交易過程中收取等額的資金得以平衡盈虧,因此,平臺的合理抽成以及合理定價是交易的重要環節。當然,雞冠鄉的“認養農業”主要作為一項扶貧政策,主要依靠政府推廣,成本較低,不需要作此類考慮。
配套設施,其所要求的一是合理的種植基地,二是完整的物流?,F有模式除了盤錦市的模式較為完善,其他或多或少存在漏洞。不固定的種植基地以及隨意使用的第三方物流,是導致這一模式受限的重要因素。
(二)徐州市農業經濟狀況。在2017年,徐州市第一產業總產值為600.55億元,占江蘇省的14.7%,占全市生產總值的9.1%。在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徐州市第一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4.0%,2017年為最低值,到了2018年,全市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為631.39億元,該數值上升到了9.4%。這是徐州市開始重視第一產業即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
在2017~2018年間,徐州市農業生產總值由2,858,899萬元增長至3,045,074萬元,農業經濟發展增幅較其他行業相對緩慢。全市耕地面積從建國時期的836.89千公頃,至2018年末僅611.15千公頃,因此,務必重視綠色經濟的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保護耕地。
截至2018年底,徐州市擁有97個鄉鎮,鄉村人口數為677.44萬人,鄉村從業人員為356.40萬人,這意味著在徐州市鄉村地區擁有廣泛的勞動力基礎,但近三年徐州市鄉村從業人數持續下降,勞動力正式開始流失,主要原因是經濟落后不發達,無法達到從業人員心中的理想收入。就大局觀而言,市政府也必須出臺一系列的政策,維持住鄉村從業人數,不可過度破壞城鄉從業人數的相對平衡,最有效的舉措便是增加鄉村從業人員的可支配收入。所以在政策扶持上,該模式具有可行性,而且“互聯網+認養農業”的模式也符合近年來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三、徐州市“互聯網+認養農業”發展對策
(一)政策保障。通過對國內“互聯網+認養農業”模式的研究以及徐州市現有農業基礎的調查、對其優缺點以及可能性的分析與認知,本組對這一模式進行了基本的體系建設。
1、交易保障。這一模式的實質便是一個交易流程,關鍵在于保證交易的正常開展。在經濟學家威廉姆森看來,交易是一種契約,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這種契約是不完全的,機會主義者將為自己過度謀取利益,導致交易失敗。在本組看來,為了避免機會主義傾向等因素的影響,保障交易的開展,依靠認養人和種植戶并不足夠,需要引入第三方機構,而這種第三方機構實際上便是交易平臺。
交易平臺的建設選擇較多:其一,作為政府民生工程,完全由政府搭建,作為針對貧困縣區的一項扶貧政策;其二,公私合營,有資本的公司與徐州市政府展開合作,政府扶持,資本出資,共同管理;其三,民間資本,完全由民間投資者進行建設,成為純商業平臺,以盈利為主要目的。這三種平臺都應該依照我國法律規定以及徐州市的實際情況,設計一套完善的平臺交易準則作為交易的保障。
2、收益保障。交易正常開展后,應當關注交易中收益的分配。收益主要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板塊為種植戶的收益;第二板塊為認養人的收益;第三板塊為交易平臺的收益。
在種植戶的收益角度中,需要保障的是種植戶通過種植指定的農產品所帶來的收益不可低于以往種植售賣所得利潤(假設二者的勞動時間是等同的)。調查發現,徐州市的平原面積約占全市的90%,且處于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是適宜農耕的城市,農作物的選擇方向較多。因此,在農作物的選種方面應該以高收益、低風險的農作物為主要對象。
認養人作為這場交易中付款的一方,其收益是實際的物品而非金錢。認養人所追求的收益即農產品的性價比,在價格合理的基礎上,綠色無公害種植的農產品品質不可低于市場的平均水平。
三個板塊中,交易平臺的收益最為復雜。作為樞紐點,其既要保證自身收益又要平衡種植戶和認養人的收益。交易平臺的收益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平臺流量收益,在滿足自身推廣需求條件下,還可以有償為其他產品進行推廣;二是抽成收益,種植戶與認養人交易完成后,平臺需要抽取部分收益作為自己的利潤,抽成的具體數額是一個復雜的計算流程,若抽成太高,將損害種植戶與認養人的雙重利益,而抽成太少,則不足以維持平臺的運營。因為筆者只是單純地提出模式建設,學識有限,無法給出一個具體的計算公式,但不可否認一個合理的平衡計算體系是需要反復琢磨的。
3、售后保障。在完整的交易流程中,售后保障是關乎平臺用戶黏度的重點。只有一套完整的流程,讓認養人享受到一次愉快的交易,才能最大限度地留存客戶。售后保障體系主要分為兩點:一是運輸保障。在農產品種植成熟之后,如何保質保量的將其送到認養人的手中尤為重要,必須搭配一套合理的物流體系。二是風險賠償。農產品的種植具有風險性,首先,突發自然災害所導致的減產或無產等情況時而發生;其次,運輸過程中的損壞,包括但不限于運送時間過長導致農產品變質腐爛、暴力運輸損壞農產品。因此,需要平臺與保險公司進行合作,或平臺自己推出一套合理的賠償方案。
(二)綠色經濟背景下徐州市“互聯網+認養農業”發展對策。以上述條件為基礎,便可開展徐州市當地的“互聯網+認養農業”經營。在平臺選擇上,本組傾向于公私合營的合作型平臺,由政府牽頭,組建民生工程,隨后民間資本注入,搭建平臺,通過不同渠道進行推廣,保證市場的靈活性。
種植基地的模式則選取包產到戶種植,由認養平臺尋找合適的種植戶,簽訂風險協議、合作協議、賠償協議等。在配送體系中,一套完整的物流體系尤為重要,傳統的零散物流存在諸多漏洞,而集中運輸相較于前者更容易搭載冷鏈物流技術,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提高效率。
互聯網時代,將傳統產業和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已經是產業升級換代的必經之路。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人口眾多,農業的發展關乎國內人民的生活質量,因此發展新興農業模式勢在必行。
從2003的劉希文案例中找尋傳統的認養農業模式,到互聯網技術進步之后的盤錦區“蟹田大米”、“猴集”平臺等,展現出認養農業發展的可適應性的特征。在“互聯網+”帶來的經濟新常態下,“互聯網+認養農業”,一方面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貫徹習近平同志的綠色發展理念,是綠色經濟在實際應用中的具體表現之一;另一方面這種新興模式大幅度地降低了農村居民遠途售賣農產品的運輸成本,為農村居民提供了交易創收的新辦法、新途徑。城鎮居民則可以享用到綠色天然的果蔬產品,實現二者的互利共贏。
由于本組學識有限,不能夠具體深入地分析這種模式中所存在的經濟問題,比如說利益分配、價格制定、風險協議等,但這不妨礙本組對這種新模式的探究與總結?!盎ヂ摼W+認養農業”的模式必然會在農業發展史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期待不久的將來,它能夠在徐州市發揮重要的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徐州市農業農村局.2020鄉村產業工作重點[R].徐州:徐州市農業農村局,2020.
[2]劉笑梅.經營“認養農業”五步走[N].河北科技報,2019.7.23.
[3]王慧娟,孫軍峰.基于電商平臺的有機農業認養模式及配送體系[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