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珊珊 蔣團標
[提要] 發展鄉村旅游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旅游平臺,能夠帶動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缺乏專業人才及技術指導、結構模式單一等不足,嚴重影響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就下灣村發展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提出深度發掘特色、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旅游管理等建議,以期為我國鄉村旅游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下灣村;鄉村旅游;發展困局;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3月24日
一、引言
2018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聯合13個部門在《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推進鄉村旅游提質擴容,在政策上給予鄉村旅游發展更多支持。近些年鄉村旅游業發展前景較好。無論是休閑農業還是鄉村旅游人數均不斷上升趨勢,從整個產業來看呈現“井噴式”增長狀態,預計到2021年全國鄉村旅游的收入將達10,000億元。鄉村旅游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生活水平具有顯著推動作用。隨著近些年追求鄉村旅游者迅速增加,鄉村旅游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脫貧人口的主戰場,在鄉村產業發展中鄉村旅游是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促進鄉村產業蓬勃發展的優勢所在。
由實踐證明,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取得重大成效,截至2018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共388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560個,全國鄉村旅游實現7,800億元收入規模。雖然鄉村旅游規模不斷擴張,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就下灣村來說,下灣村的鄉村旅游發展大不如前,出現部分村民收入遞減、農村空心化等現象,此類問題的出現有悖于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 “產業興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總要求,對鄉村全面振興十分不利。因此,為解決如何讓能力欠缺、資源有限、知識匱乏的普通百姓更加有效地參與到鄉村旅游發展中,提升其參與旅游開發的能力、增強其獲取旅游收益的機會,為更好地發展我國鄉村旅游建設,亟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促進鄉村旅游持續性發展。
基于此,本文以廣西下灣村為案例分析,嘗試通過對下灣村旅游發展的現狀分析和目前存在的問題對我國今后該如何完善并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進行探索性研究,在實踐上為我國廣大鄉村地區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提供借鑒。
二、下灣村鄉村旅游的緣起與發展現狀分析
(一)下灣村發展鄉村旅游的緣起。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旅游業持續完善、旅游產品多樣化,人們對旅游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與傳統旅游相比,具有鄉土性、地域性的鄉村旅游應運而生。遠離城市的喧囂享受農家風景,游客可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淳樸的鄉村旅游備深受廣大城市居民的青睞。
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柳家鄉下灣村曾是全區重點扶貧村之一。下灣村位于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西部,緊傍碧溪湖,背靠都龐嶺。全村共425戶,約1,720余人。以前的下灣村村內布局凌亂,基礎設施薄弱,農民主要以種植業為主,收入單一,經濟發展落后,增收困難。2011年下灣村爭取到了自治區級部門三大工程的項目資金,即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在政府部門的資金扶持下,村民們紛紛拆掉舊屋,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樓房同時在水、電、路、田、環境衛生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改造。另外,村里還增加了不少娛樂中心、文化宣傳長廊等設施,使得村民生活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虧了有政府的幫助,讓我們村子有了新的面貌,我們村民自立自強,努力發展經濟,為建設家鄉做貢獻。”村支書陳玉山說到。可見下灣村基礎設施的改善為引導貧困群眾積極參與旅游開發打下堅實基礎。鄉村旅游產業已經成為下灣村廣大農民增收的主戰場,實踐證明,鄉村旅游是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的優勢所在。
(二)下灣村發展鄉村旅游現狀分析。下灣村位于富川瑤族自治縣柳家鄉,依山而建,青山綠水,百年古樹下繁衍生息。2012年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下灣村開始打造鄉村旅游。據下灣村黨支部書記陳玉海說“春節假期是旅游旺季,我們村的滿叔農莊能接待游客達500多人次,農業轉向旅游,農民變成老板啦”。漫步下灣村,水泥路可直通各家門戶,潔白的民房墻上用鮮花點綴,可以看到游客正在臍橙、柑橘園里采摘拍照,并且有卡丁車俱樂部可以供游客體驗,還可以觀看藥材鐵皮石斛,游客可以劃小船抓魚,下灣村的尖嘴魚,肉質鮮嫩緊實,有一種屬于下灣村獨特的河鮮味道,其重點風景還有鼓樓、風雨橋、旅游觀光平臺、上山旅游棧道等。
但旅游模式單一、景點沒有形成規模化、知名度低、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制約著下灣村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村民王叔繼而搖著頭說道,“剛開始的前兩年我們村旅游發展的很好,我靠賣油茶每天都有80~100元的收入,可近兩年來不行了,游客大多來自附近周邊,人家來過幾次就不想再來了,現在幾乎沒有人來旅游了,我也就沒有什么收入了”的確,現在走進村里,不見有游客,村民較多為老人和小孩,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后山的石階上布滿了青苔……
(三)下灣村鄉村旅游發展的困局。我們通過對賀州市富川縣下灣村進行實地考察,向村鎮干部、村民、農家樂及民宿經營者訪談,從中發現下灣村在發展鄉村旅游中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知名度低、宣傳力度不足等諸多問題。
1、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最大的阻礙是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吸引游客僅僅有優美的風景、風俗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下灣村的基礎設施較薄弱,雖進行過較大改善,但仍存在流通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弱、基礎設施不完備、社會基礎設施安全性不足等問題。通往村子的道路沒有做到足夠的寬闊以及平坦,交通不順暢,會影響客流量。且我們在走訪中發現村中很多道路上有垃圾,沒有做好垃圾處理工作,影響了村里的環境。尤其是在景點附近,很多道路上都有垃圾,十分影響游客的雅致。其次缺乏公共廁所、停車場等必要的設施,住宿條件簡陋、衛生服務不到位,嚴重影響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2、宣傳力度不足,知名度低。下灣村的景點沒能充分利用網絡線上力量進行宣傳。比如沒能在攜程、美團等旅游軟件上開設宣傳,也沒有旅游官方網頁,由于村民不擅長使用互聯網,所以線上宣傳十分欠缺,一些經營農家樂的村民僅僅是與旅行社進行電話聯系溝通,與旅行社有少量合作,但對于散客的話,就很難得到信息,導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到本村旅游情況。因此平時人流量較少,也只有在國慶節和春節假期游客相對較多,導致村子發展旅游的進程較緩慢。
3、村子空心化嚴重,青年勞動力外流。我們在村子走訪時發現,村子里的青年勞動力嚴重不足,留在村子里的大多為老人和小孩,村里年輕人相比于留鄉發展,大部分人更愿意出去打工,因為很多年輕人在外面打工收入相對更高,如今旅游業發展不景氣,留在村子里收入十分有限。全村共425戶,1,700余人,在外打工人數多達800多人,約占全村人口的47%。青年勞動力懂得利用網絡對景區進行宣傳、能夠更快地吸收運用新思想新潮流去更好地服務游客,但下灣村鄉村旅游的振興缺乏年輕力量去推動發展。
4、缺乏人才及技術支持。目前,下灣村發展旅游業面臨的較大問題是缺乏專業人才及技術指導,我們了解到很多村民有想從事旅游行業的意愿,但是因為能力不足、知識匱乏、資源有限等原因不知道如何做、怎么樣做才可以更好地發展旅游,沒有人去給他們提供具體可行的引導、建議,對一些旅游、餐飲、民宿等技術上的事情,不知道該如何去做才能提供更好服務來留住游客,來進一步地發展下灣村的鄉村旅游業。
5、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富川制定《精準脫貧旅游產業幫扶實施方案》,鼓勵貧困戶參與旅游項目開發。對參與旅游商品開發與經營的貧困戶給予一次性3,000元的補助,對解決貧困戶就業的旅游企業給予3~20萬元的補助。盡管政府對下灣村發展旅游有相關的資金支持,但想使其健康持續發展仍需要較大資金支持。完善基礎設施,鞏固景區發展建設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政府的扶持資金不能夠使得旅游建設正常運作,而且在人才技術培養上欠缺引導,導致村民不知道該如何經營運作旅游項目,嚴重阻礙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三、透過下灣村對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深度思考
基于我國經濟結構處于持續轉型的過程中,旅游業在我國整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鄉村旅游作為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歷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和促進農村建設的關鍵切入點之一。但我國在發展鄉村旅游實際過程中也同時出現諸多問題。下灣村在政府扶持下開始起步,鄉村旅游風生水起,但經時間考驗,現在卻門可羅雀。下灣村的鄉村旅游業由盛轉衰的過程只是廣大農村發展旅游業的縮影,透過下灣村對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有以下深度思考:
(一)政府主導的鄉村旅游項目缺乏可持續發展內在動力。下灣村發展鄉村旅游是在政府主導下開始起步的,目前下灣村有卡丁車、游泳池等娛樂場所,但這些項目取代性較強,經營主體大多為村民,文化素質不高、市場開發能力欠缺,往往會造成產品初級或簡單效仿,雷同性高,大多千篇一律,民俗村、觀光園、農家樂……看別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缺乏特色、創新之處,這反映的問題實質是我國鄉村旅游產品單一,缺乏特色,因此導致游客滿意度不高,口碑較差,對游客吸引力不足。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必須走內涵擴張道路,目前柳家鄉共16,197人,瑤族人口為9,768人,占總人口的60%以上,下灣村背靠大瑤山,瑤族文化底蘊豐厚,下灣村可以融合本土蝴蝶歌、梧州山歌、仙娘出游、儺仙歌舞、瑤族八音等瑤族特色文化,使得瑤族特色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地方特色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立命之本。
(二)缺乏資金投入及專業人才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雖然政府政策對于鄉村旅游建設撥款資金有所傾斜,但目前投入的資金是不夠的,開發前期在環境建設、設施采購等方面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在發展后期進行市場開拓及產品更新完善仍需要大量資金。旅游發展六大要素:食、宿、行、游、購、娛,無論是哪種模式的旅游發展都離不開這些服務。在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情況前提下,政府如果沒有在醫療、交通、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先行投資,進行整體的規劃管理,往往容易出現游客“進不去”,農村“走不出”的情況,嚴重阻礙農村旅游業的發展,為避免此類現象的出現,發展旅游的同時資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政府應加強對旅游專業人士的培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日后具體的經營還是要靠村民自身的努力。重中之重是要提高村民整體社會文化素質,促進先進思想的傳播,讓村民的思想活躍起來,開拓他們的眼界和思路,在村子里形成努力經營發展經濟的氛圍,這是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
(三)精準市場定位、加強產業關聯度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景區的開發要做到什么程度?做成什么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吸引哪種類型的游客?因為這部分考慮的欠缺,導致服務沒有針對性,難以實現最大經濟效益。因此,要對當地特色進行專業的分析、合理的規劃,確定當地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自身獨特優勢,精準定位以便于更好發展。目前,下灣村僅僅局限在自己村子局部的發展,沒能將自己的目光投放到一個更大的市場,與周邊景區關聯度較低,就難以與其他景區之間互補互助做到提供吃、游、住一條龍服務。加強與周邊景區的合作可以使得景區有較好準確的定位,游客量就有了保障,想要發展起來就不成問題。
(四)注重眼前利益,缺乏持續發展意識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下灣村在鄉村旅游發展進程中,部分經營者急功近利,過分注重眼前利益,出現亂砍亂伐、拆毀老屋、亂搭亂建等現象,直接或間接地導致當地特色民俗環境被破壞,失去了珍貴的自然生態魅力,情況嚴重的甚至出現環境惡化,大大降低了本地旅游資源的市場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旅游開發初期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欠缺,保護環境意識薄弱,加上個別游客的破壞活動,進一步惡化原本就很脆弱的農村生態環境,如出現亂涂亂畫、垃圾亂扔、景點被破壞等問題,嚴重影響鄉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發展。由此鄉村旅游在發展中要穩步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注重開發與保護并舉,統籌考慮資源發展潛力和環境承載能力,加強對鄉村生態環境和鄉村特色風貌的保護,合理布局,強化有序開發,避免急功近利、盲目發展。
四、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一)打造獨有特色、樹立品牌、延伸產業鏈條。突出農村、農家特色是國家旅游局曾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的要求。在已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的條件下,要深度挖掘獨有特色,打造旅游產品的特獨性,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而不是一時哄起、千村一面。例如朝東鎮正在打造以秀水狀元村、岔山村和福溪村為代表的“大秀水旅游區”,目的是整合三個村子的優勢,進行優勢互補,來延長游客逗留時間,樹立區域品牌,形成規模效應;七彩虎頭村的特色木薯粉,由分散變為集中,由工廠統一加工包裝及出售,這樣不僅可以保證質量,還可以批量生產形成自己的品牌,保證利潤的最大性。而對于下灣村來說,應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歷史文物以及當地瑤文化。還可以搭建電子商務平臺,特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去,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可以通過電商平臺預定村里的特色農產品。調配資金以及找專業人員來對當地進行規劃,建設最適合當地特色并且與之相融的設施或者是景區。
(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景區開發與保護并存。基礎設施建設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前提基礎,而關鍵是對交通、信息等進一步完善,旅游資源價值的深度挖掘。因此,要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加強在道路交通、環境衛生方面的建設,如搭建停車場、維護公共衛生、完善網絡信號、提高景區服務。我國資源豐富、風情各異,但并不是所有的農村都適合開發旅游,具體應該根據其自然承載力因地制宜地適度開發。要符合“以生態促旅游,以旅游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切忌急功近利、竭澤而漁,影響當地生態環境。在實踐中,確實出現個別農民急功近利盲目開發的亂現象,嚴重影響當地旅游業的質量降低,因此,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迫在眉睫,應做到開發與保護相并存。
(三)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與外界合作。有效地宣傳對景區發展是必不可少的。要想使得旅游業發展良好,最重要的是擁有穩定和不斷增長的客流量。宣傳工作是旅游發展的重要舉措,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加大宣傳推廣,使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可以讓景區走出去讓更多的人所熟知了解,擴寬潛在游客,通過網絡的便捷和資源豐富等優勢來吸引游客目光。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如制作景區小視頻、推文等在抖音、微博上宣傳。其次增強與外界合作,如與各大旅行社合作擴大游客量,在美團、飛豬等軟件注冊宣傳。要把握好消費者的需求和心理,加大宣傳吸引游客旅游觀光,準確定位并進行市場細分,使旅游目的地各項產業發展具有針對性,實行針對性較強的市場營銷戰略,做好旅游景點之間的合作,形成一個聯系的整體。
(四)加強從業人員技術培養,提高服務水平。要把鄉村旅游企業和鄉村旅游經營戶的培訓列入年度計劃當中去,提高經營、管理、服務等人員的綜合素質。舉辦專項培訓,重點培訓鄉村旅游經營戶、旅游致富帶頭人、手工藝傳承人和旅游扶貧重點村的村干部,著力培養一支較高素質的鄉村旅游實用人才隊伍,其主要目的是提升農民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旅游服務能力。旅游服務的好壞關系到整個旅游項目的興衰,如果沒有優質的服務水平,再好的旅游資源也難以發揮其價值。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硬件基礎上,要想在市場上站穩腳步形成良好的口碑,作為具有軟實力的優質服務也是不可缺少的。近年來,在許多地方出現“宰客”、“欺客”現象,使得游客憤怒不已,因此,我們應該提高整體農村旅游服務人員的業務水平是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的保障。
總之,鄉村旅游在鄉村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驅動作用。在新時期要想實現鄉村振興最應該注重鄉村的經濟水平,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無疑是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鄉村旅游特色缺失從而導致的鄉村旅游競爭力不足是鄉村旅游業目前發展中的難題。深度開發特色、采用合適的經營模式來發展鄉村旅游經濟產業,來更好地帶動旅游產業的優化升級。因此,探索升級鄉村旅游競爭力的新路徑,是我國鄉村旅游未來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主要參考文獻:
[1]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聯合發布《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年-2020年)》[J].中華手工,2018(12).
[2]富川·下灣村[J].廣西經濟,2017(5).
[3]胡建華.扶貧攻堅視域下發展廣西鄉村旅游的新思考[J].桂海論叢,2016.32(4).
[4]王書文,臧良運,楊主泉.富川瀟賀古道周邊鄉村發展旅游脫貧致富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9(12).
[5]朱曉潔,楊主泉.精準扶貧背景下鄉村旅游振興研究——以富川縣為例[J].勞動保障世界,2019(12).
[6]余兵.提升我國鄉村旅游競爭力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5(2).
[7]姜曉琳.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經濟產業的優化升級[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10).
[8]吳小霞.推動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J].人民論壇,2018(32).
[9]朱顯平,姜楊.鄉村振興戰略下吉林省鄉村旅游的發展邏輯、障礙及路徑選擇[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2(4).
[10]杜江,向萍.關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旅游學刊,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