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榭雨 黃子倍 張云帆 游永樂 熊子洵


[提要] 精準扶貧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互聯網+精準扶貧”模式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戰略引擎,能夠降低扶貧成本,充分利用當地特色資源,為當地農戶增收創收提供有效途徑。本文選取廣西陸川縣作為研究對象,在對“互聯網+”、脫貧攻堅、電商扶貧深入研究基礎上,總結分析當地扶貧現狀及問題。在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基礎上,融合C2B、F2F營銷模式,針對扶貧中的問題,進行模式創新。
關鍵詞:“互聯網+”;精準扶貧;創新模式
基金項目:南京審計大學2019年度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911287034Y);指導老師:孫文遠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3月10日
一、開展精準扶貧模式創新研究的背景
(一)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2018年我國扶貧開發進入脫貧攻堅階段,形成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并逐步建立脫貧攻堅制度體系。經過不懈努力,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2019年扶貧工作力度、深度和精確度都達到了新的水平。據最新統計,2019年全國新增貧困縣摘帽340個,新增農村貧困人口1,109萬,連續七年脫貧人數在1,000萬人以上。
(二)“互聯網+”模式成為精準扶貧重要抓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對扶貧開發的溢出效應和帶動效應不斷增大,貧困地區發展逐步變成了“要想富,不僅修路,還要聯網”。“互聯網+”精準扶貧的創新實踐,對于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關于“互聯網+”扶貧的指示,省委、省政府相繼制定了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把電子商務納入扶貧開發工作,探索貧困村精準扶貧新路徑、新模式。
二、陸川縣“互聯網+”模式實踐現狀
(一)覆蓋范圍廣,加快貧困戶脫貧。陸川縣充分發揮淘寶電商平臺優勢,采取三大模式推進電商“精準扶貧”工作,增加農戶收入,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步伐。目前,全縣154個行政村中,已經建立村級農村淘寶服務站63個,覆蓋貧困人口16萬人。
(二)因地制宜,產業多樣化發展 。陸川綠豐橘紅產業(核心)示范區已建成,并著力打造成為全區最大的橘紅加工集散基地,現已開發多種橘紅系列產品并完成注冊商標,同時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傾力打造橘紅文化培訓基地,規劃打造季度旅游小鎮。通過“互聯網+科技”、“互聯網+旅游”等方式,針對橘紅這一特色產品橫向拓寬產業發展空間,提高農產品和服務的增加值。
(三)多模式復合,有效增銷創收。銀湖橘紅合作社通過“互聯網+合作社+農戶”模式帶領90戶貧困戶參加種植橘紅48.67公頃,以市場價24元/公斤~32元/公斤收購農戶的生果進行加工銷售,目前該合作社在多村共種植了橘紅266.67公頃,年產值1.5億元,網店銷售額150萬元。
綠豐農業合作社借力“互聯網+農業+基地”模式,流轉土地228公頃,農民用土地入股按收益分紅,帶動218戶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累計投資1,300萬元。合作社為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計劃年內籌建加工廠,可安排就業320人。
聚銀牧業集團有限公司利用“公司+聯營商”模式,由公司提供資金、技術、豬苗等支持,農戶只要建成豬欄負責飼養,收成按公司與農戶五五分成,目前共有250戶貧困戶加盟合作。該公司2019年開通網上產品銷售,上半年網上銷售250萬元,年內網銷超1,000萬元。
三、推進“互聯網+”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
(一)特色產品較單一,集聚效應與規模效應不顯著。陸川縣的產業脫貧以養殖業和種植業為主,特色產品比較單一,衍生產品較少,其中種植業特色產品主要為中草藥材,且只有橘紅形成了規模種植加工基地;養殖業特色產品主要為陸川豬。受地域限制,縣城經濟區劃較小,雖然農業資源豐富但產品創新性不強,信息交流有一定滯后性,缺少中大型企業,導致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不夠顯著,后續發展的推動力不足。建議與周邊縣市合作,拓展延伸產業鏈,促進當地企業規模的擴大和新企業的出現,獲取集聚經濟效應。
(二)忽視“綠色理念”,缺乏“綠色供應鏈”。目前,陸川縣農產品供應鏈主要形式為傳統供應鏈,包括生產者、零售批發市場、銷售者和消費者。其中,農產品生產者在種植、養殖過程中使用農藥、蟲藥和防腐劑等都會對產品安全有影響,中草藥采摘后如果處理操作不規范容易降低藥效甚至腐壞。同時,在產品由生產者運向市場的過程中,運輸主要由小公司或者自發組成的團體負責,沒有統一的流程和充分溝通。物流體系和信息交流方式的不完善會導致運輸時間過長、保鮮儲存方式不當等,提高了損耗率。
(三)缺乏對互聯網資源的運用與開發,資源單向輸出缺乏引進。雖然電子商務逐漸成為產業脫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對互聯網資源的利用仍有進步的空間,合作社與扶貧企業等缺少既了解農業生產又懂得電商運營的人才,沒有充分利用網絡廣泛的傳播力與當下主流電商平臺,難以突出產品個性打出品牌,提高知名度。陸川縣農業資源豐富,但由于農產品具有個體差異性且標準化程度低,企業在保持產品品質穩定方面容易遇到困難。除學習先進的種植、養殖經驗與管理經驗外,企業可以考慮參考或引進農產品品質分級標準以及其他利潤空間較大的作物品種,以便更好地扶持貧困戶。
四、“互聯網+”精準扶貧模式的創新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了應用兩種創新的“互聯網+”精準扶貧模式,以解決上述三個問題。
(一)依據互聯網托管模式的農產品C2B營銷模式。近年來,國家鼓勵農村土地流轉,當地成立專業合作社,貧困戶通過出資加入合作社,將土地的經營權(使用權)轉讓出去,為土地租賃、土地托管和農產品定制生產提供機會。合作社可以通過招募和培訓專業人員,進行作物的護理種植。城市居民可以通過政府搭建的互聯網平臺進行土地與所需種植農作物的選擇,并在家中通過實時云監督平臺就可以體驗到農家樂的樂趣。政府需要搭建實時云監督系統與居民反饋系統,以便及時反饋該模式的效果,并通過招標和建立相應機制,與物流公司合作完成產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圖1)
(二)依托新自媒體平臺模式的農產品F2F營銷模式。鑒于網絡B2B和C2C模式,F2F營運而生。F2F的出現,不但改變了市場的運作模式,而且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F2F電商模式縮減了整個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借助于快速興起的新自媒體平臺,消費者可以直接進行產品定制,通過互聯網實時網監督產品在當地的生產。扶貧公司在給貧困戶及貧困村集體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可以培養專業人才,進行產品的深加工,打造綠色產業鏈,組織家庭農場通過“云農場”的方式,對接自媒體平臺以便更好地服務消費者。新自媒體平臺運用扶貧公司的提供的資源,發布產品信息,打造頭條商品功能,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服務消費者,構建貧困地區與城市消費者的有效交流平臺,實現農場與家庭對接的理念。(圖2)
五、結語
“互聯網+”精準扶貧模式是新時代扶貧攻堅的有效手段,能夠有效聯通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變貧困戶為創收主體,變城市居民為消費者。在廣西的“互聯網+“模式中,當地能夠做到因地制宜,發展多樣化產業、多模式復合,有效增收創收。但還需拓展延伸產業鏈,促進當地企業規模的擴大和新企業的出現,獲取集聚經濟效應、貫徹產品生產加工過程的“綠色理念“,打造“綠色供應鏈”、注重對互聯網資源的運用與開發,確保資源雙向輸送,以更好地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主要參考文獻:
[1]曹磊.基于“互聯網+”精準扶貧中管理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30).
[2]胡曉艷.“互聯網+”電商拓寬精準扶貧路徑[N].貴州日報,2019.12.11.
[3]倫墨華,馬敬元,郭賀彬.“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精準扶貧模式創新[J].農村金融研究,2019(2).
[4]馬清梅,李耀東.生鮮農產品C2B營銷模式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5).
[5]楊剛,任友.貴州民族地區新自媒體平臺+農村電商扶貧模式運行機制研究——以今日頭條為例[J].農村實用技術,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