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雨 劉春秋 尹琳 許陵健
[提要] 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強的現狀,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老年患者醫療、養老的需求,為促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更好發展,提高老齡人口生活質量,需要通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方案。在我國現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基礎上,收集相關研究成果,并重點分析創新發展實踐中所存在的優勢和困境。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發展階段和傳統養老習慣的養老服務模式。
關鍵詞: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互聯網+”;個性化
基金項目: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2019年度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913990003Y)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3月10日
一、引言
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近2.5億人。為了讓老年人擁有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國家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醫養結合、加快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表明新建居住區應當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加強改革、完善醫養結合的相關政策,增加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表明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關注與重視。
二、文獻綜述
Mikelyte and Milne(2016)指出老齡化的社會現狀會導致失能、患病老人行為不便的情況增多,需要更多、更全面、更系統的日常及醫療照護,醫養結合模式需大力倡導,并加以完善。崔瑋(2020)指出要著眼于補短板,滿足基本養老服務需求,著力打造多元化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目前,以社區為單位的養老服務機構,仍然處于探索新模式的階段。在探索的過程中積極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是與此同時還有很多方面是不夠完善的。信息化的系統已經覆蓋了一部分的養老機構,但是數據的質量并不高且受到人員、技術的限制,目前的數據庫還沒有被很好地建立起來,更何況各機構還處于一個競爭的階段,數據共享的難度較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醫療資源、養老資源被浪費現象。
老年人的慢性疾病發病率較高,醫療服務需求較大,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養老需求。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不僅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更能夠提供預防、保健、康復等方面的醫護專業技術服務,護理隊伍的良好發展對于推動醫養結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習璐竹、柳家賢等(2020)實證指出護士工作體驗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護理教育者應進一步加大養老護理人才培養體系,提高護理從業者對養老機構的認知,管理者應優化護士管理體系,結合醫養結合體實際情況制定專門的護士培養方案和考核標準,加強從業者的知識儲備,從而促進養老護理隊伍的良性發展。
王奧、秦立建(2020)實證指出低等支出水平的中老年人群體受經濟壓力所迫,只有半數愿意選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而在中等支出水平的人群中,經濟壓力對于他們的養老模式選擇不是太大問題,但他們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便利條件來更好地幫助他們應對未知的中老年生活。為促進醫養結合養老保障模式的更好發展,提高老齡人口的生活質量,需要管理部門通過多角度、多方面、多途徑尋求解決辦法,最大化發揮政府、社區和市場的作用,以及積極引導家庭成員之間人文關懷的提升,提供更好的外部環境和更多的選擇以滿足社會養老服務市場的發展。
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創新發展的優勢
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對于個體、社會的更好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從老人自身來說,醫養結合給老人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環境,與概念上的普通養老院相比,“醫養結合”突出了“醫”。老人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為社會做了多年的貢獻后,身體機能逐漸衰退,需要其他群體的呵護,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身體健康,而“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就恰恰迎合了這個需要,不僅對患病老人進行常規的治療,更是旨在引領老人以一種更加適合他們的方式生活,比如改善飲食觀念、組織體檢等,將老人常見的病癥扼殺在搖籃里。
從社會整體發展來說,老人群體有好的養老環境,工作的子女也能少些后顧之憂。目前,獨生子女占較大比重,壓力也越來越大,要工作要照顧小孩還要照顧老人,經常是分身乏術,他們迫切需要一種緩解方式。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養老院可以成為他們的選擇,如此,生活負擔減少,可以更加專注于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甚至因為出于資金方面的考慮,開發副業,發掘自身潛能,發揮自身價值。積少成多,使社會朝著良性態勢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增加了個人和企業間的競爭力、創新力,對于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增強國際話語權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四、“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創新發展的困境
面對近 2.5 億的老人,要想讓他們擁有幸福的晚年,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不僅國家在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推進醫養結合等一系列的政策,老年人自己也要學會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我們所提倡的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就是為其提供一種生活方式,雖然在發展上又一定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著阻礙。
(一)思想困境。從古至今養兒防老這一思想就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人們的思想中,對于其他的養老方式即不信任又缺少了解,認為由子女親自贍養就是唯一的養老途徑,也是孝順的體現,我們所提出的新型養老模式在發展上存在著一定的排斥感,對此我們所做的就是要加強“醫養結合”養老概念推廣宣傳,使得老年人了解,在思想上做出調整。
(二)服務困境。由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近些年所提倡的,在國內缺少一定的經驗和政策扶持,基礎措施可能達不到預想的服務效果,也不能在初期就形成機構內部的完善管理模式,故此在服務上就不能盡善盡美,強化“醫養結合”養老隊伍建設是現在也是未來必不可少的措施。
(三)成本困境。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理想目標是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尤其是提供預防、保健、康復等方面的醫護專業技術服務,需要大量的成本為前期的護理隊伍打下良好基礎,這對推動醫養結合模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五、研究成果述評與展望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養老院行業發展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養老的需求旺盛,但是與老年市場的龐大潛在需求相比較供給能力不足是我國養老產業的現狀。我國60歲以上老人每千人床位數28張左右,僅為國際標準規定的一半左右,存在較大差距。
在醫養結合,智慧養老方面有很多案例值得我們去借鑒,例如:(1)張家港市虛擬養老院智慧養老平臺;(2)浙江嘉興南湖區打通居家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浙江落地試點“社區日料中心養老”項目;(3)北京三城區推廣智慧養老自助售餐機,等等。
(一)擴大受眾基礎。由于老年人的思想困境,我們要適時的提出個性化的服務,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著重推進互聯網+在醫養結合智慧養老方面的運用。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方式,更加符合老年人多元化、差異性的養老需求,提高各層次養老機構的養老服務能力,從而擴大養老機構的發展空間。
(二)提高人員薪資待遇,增加服務技能培訓。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現階段還處于初始階段,需要人才的支撐,因此要解決現階段醫療人員和護理人員的薪資待遇、職業技能水平的問題,保障人才隊伍的穩定性:一方面要提升相關人員的薪資待遇和福利保障;另一方面用完善的激勵、晉升制度保障員工的職業發展,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加強技能培訓,目前主要是缺少專業級別的人員,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培養專業性的護理人才,為以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三)加強多方合作協同發展。“醫養結合”是一種多元主體的智慧養老模式,政府在其中起到主導性作用,為養老行業的發展壯大提供政策性支持,但要想實現“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長久發展,同時需要吸收社會資本的進入,鼓勵私人創辦養老機構,減輕政府負擔,在養老機構增長速度提升的同時要做到保質保量的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1]習璐竹,柳家賢,周英,林曉如,李浩然.廣州市醫養結合養老機構護士工作體驗的質性研究[J].全科護理,2020.18(4).
[2]趙亞杰,李磊.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創新發展的對策分析[J].中國校醫,2020.34(1).
[3]崔瑋.滿足老年人更多養老期待[N].中國人口報,2020.1.17.
[4]王奧,秦立建.居住方式、消費能力與醫養結合養老保障選擇[J].攀枝花學院學報,2020.37(1).
[5]申俊龍,申遠,王鴻江.健康老齡化視域下“醫養結合”模式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9(9).
[6]劉寶民.實現醫養結合大型養老院一床難求[N].中國銀行保險報,20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