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楊歐 胡旭
摘 要:惠兩優369系武漢惠華三農種業有限公司以母本不育系惠34S與父本R369雜交配組選育的中秈雜交稻組合,2014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1—2012年參加安徽省區試平均產量分別為9.24t/hm2和9.39t/hm2,比對照II優838增產7.1%和8.7%。2013年生產試驗產量平均產量9.36t/hm2,比對照II優838增產9.58%。該品種具有生育期適中、高產優質、抗倒伏、制種產量高等優點,適宜在安徽省全省種植。
關鍵詞:兩系雜交水稻;惠兩優369;選育;特征特性
中圖分類號:S511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530011
自1973年石明松發現光敏核不育水稻農墾58S以來,兩系雜交稻以育種周期短、程序簡化、配組自由等優點成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主要途徑[1]。目前,我國主要利用的是秈型兩系雜交稻,在全國20個省市種植,年推廣面積超過100萬hm2,兩系雜交稻面積在安徽和湖北兩省已經超過三系雜交稻面積[2]。惠兩優369系武漢惠華三農種業有限公司利用母本不育系惠34S與父本R369雜交選育而成的中秈雜交稻組合,2014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本文詳細介紹了惠兩優369的選育過程、特征特性和配套栽培技術,以期為水稻種植和推廣提供參考。
1 選育經過
母本惠34S是武漢惠華三農種業有限公司于2001年用廣占63S為母本與海南地方品種小白稻雜交,經過海南、武漢兩地連續多年的套袋自交和育性鑒定選育而成的兩系不育系。惠34S不育性穩定,在合肥穩定不育天數約72d,育性轉化臨界溫度為23℃,開花習性好,海南繁殖結實率達到65.6%,每公頃實產4.53t,千粒重達到29.0g,稻米品質達到國標3級。稻瘟病和白葉枯抗性達到中抗,2012年通過安徽省科技廳鑒定。惠34S配合力強,目前配組的5個雜交組合已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3]。
父本R369是利用9311和貴州省水稻所引進材料286雜交后系統選育而來,主要農藝性狀好,抗倒伏,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熟期轉色好,株高123cm左右,平均每穗230粒左右,結實率大于85%,千粒重約30g。
惠兩優369于2007年冬在海南配組,2008年在武漢作中稻種植,表現產量好,米質外觀優;2009年在安徽、湖北示范種植,表現突出;2010年參加安徽省中秈聯合鑒定試驗;2011—2012年參加安徽中秈區試,表現優異;2013年完成生產試驗;2014年通過安徽省審定(皖審稻2014006)。
2 歷年的品比、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產量表現 ?該組合于2009年進行多點品比,(湖北監利、公安、襄陽、咸陽;湖南岳陽、長沙;安徽六安、合肥、滁州、蕪湖、安慶;江西南昌;江蘇南京、揚州;浙江杭州;福建福州),產量平均比對照II優838增產9.26%,生育期相當。2011年參加安徽省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24t/hm2,比對照II優838增產7.1%,達到極顯著水平。2012年安徽省區試平均產量9.39t/hm2,比對照II優838增產8.7%。2013年生產試驗產量平均產量9.36t/hm2,比對照II優838增產9.58%。
3 特征特性
3.1 主要農藝性狀
惠兩優369生育期適中,全生育期137.8d,比對照Ⅱ優838遲熟0.8d。株高129.7cm,株型適中,葉下禾,每穗總粒數232.1粒,千粒重27.2g,莖稈粗壯,葉片挺直較寬,倒3葉直立,分蘗力強,熟期轉色好,米質達部頒3級優質米標準。2a區試抗性鑒定: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中抗稻曲病,感紋枯病。
3.2 品質分析
2013年,惠兩優369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2.2%、精米率72.0%、整精米率66.5%、堊白粒率23.0%、堊白度3.2%、直鏈淀粉含量15.6%、膠稠度80.0mm、長寬比2.9、透明度3級,堿消值4.0級。
3.3 抗性結果
2011—2012年,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惠兩優369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分別為3.75和3.38;中抗白葉枯病,病指分別為42.24和34.02;中抗稻曲病,病指分別為1.78和4.17。2a鑒定:均感紋枯病。
4 栽培技術要點
4.1 適期播種,育秧壯秧
根據各地播種季節適時播種,秧田播種量150~225kg/hm2,大田用種量11.3~15kg/hm2。采取淺水培育適齡多分蘗秧苗。
4.2 適時移栽,合理密植
根據種植地區的氣候特征,秧齡30d為宜,田塊肥力保持中上等,種植株行距為16.7cm×26.7cm,每叢插1~2株。基本苗栽足23.0萬穴/hm2,對于肥力水平偏低的田塊,可以適當增加種植密度。
4.3 肥力促控,協調群體
氮肥施用總量210~270kg/hm2,(相當于農家肥300擔,尿素240~270kg或碳氨675~750kg),磷肥600~750kg/hm2,鉀肥225kg/hm2,總用量的60%作基肥。移栽后追75~90kg/hm2尿素促分蘗。在水稻生長的孕穗至破口期追45~75kg/hm2尿素,可增加穗粒數。
4.4 科學管水,適時烤田
采取“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濕濕”的灌溉方式。在肥力較好,苗數達到270萬苗/hm2時,及時排水曬田,防止苗發過頭。該組合灌漿期較長,在黃熟期繼續保持水層,保持品種活熟到老,收獲前7d斷水,可提高籽粒充實度和千粒重,增加產量。
4.5 綜合防治病蟲害,全期防稻瘟病
在抽穗前7~10d噴施1.5~3.0kg/hm2多菌靈,抽穗后再防治1~2次稻曲病,效果十分顯著;全期防治稻瘟病,其它病蟲害防治無特殊要求,根據種植地植保部門的病蟲預測預報,及時防治。
5 制種技術要點
5.1 合理安排父母本播期
2015年在福建省建寧縣制種,父本播期104d左右,主莖葉片數16.8~17.2葉,適宜在5月上旬播種,播2期為宜,7~10d后播第2期,母本78d左右,主莖葉片數13.0~13.5葉,6月上旬播種。播期差20~22d,葉差4.3~5.2葉。
5.2 合理密植及肥水管理
2015年在福建省建寧縣制種基地,父母本的秧田播種量約225kg/hm2,秧齡25d左右,秧田全程淺水管理,合理施肥,秧齡達到后保證單株帶3個以上分蘗時移栽到大田,大田施足底肥。移栽后,父本每公頃插3~6萬穴,每穴2株,基本苗在每公頃120萬株左右;母本每公頃插45~65萬穴,每穴2~3株,保證每公頃基本苗約280萬株左右。父母本行比1∶10,株行距16.7cm×20.0cm。大田管理把握好父母本的需肥特點,施肥應堅持“前重、中控、后補”的原則,返青后及時追施分蘗肥。父本在進入幼穗分化后對氮肥較為敏感,在長勢正常的情況下,此階段不宜施氮肥。
5.3 花期調節
為保證父母本花期相遇,提高制種產量,母本見穗時可割去劍葉1/3,方便揚花授粉。同時,父母本適時噴施一定濃度的“九二0”,母本對“九二0”偏遲鈍,父本對“九二0”較敏感。正常花期情況下,母本噴施3次,第1次當不育系抽穗5%~10%噴施1次,用量60g/hm2,次日第2次噴施,用量150g/hm2,隔日第3次噴施150g/hm2,后用“葉面寶”加粉銹寧噴母本2次,延長柱頭壽命,提高柱頭外露率,防治黑粉病。惠兩優369在福建省的最佳授粉時期為8月15日左右,在母本開花盛期,天氣晴好時,每天9∶30—12∶30,人工趕粉或無人機趕粉,每30min趕粉1次,每天持續4~5次,持續趕粉時間約在10d以上,直到父母本花期結束。
5.4 病蟲害防治,去雜保純
在整個制種過程中,綜合防治病蟲害,在苗期、分蘗前期、分蘗盛期和成熟前7d分別防治病害3次、螟蟲和褐飛虱各1次。重點防治紋枯病、稻粒黑粉病,全程防治稻瘟病,特別是在抽穗前7~10d用藥劑防治稻曲病、稻粒黑粉病。制種全過程中嚴格除雜,保證制種純度,苗期根據葉鞘色、苗高、葉色等性狀去除雜株,抽穗前根據株高、生育期等性狀對父母本要仔細去雜3~4次,在噴施“九二0”前后根據花期、粒型、株高和花藥顏色等嚴格去雜4~5次。黃熟期適時收獲,人工割除父本,機械收獲雜交種子,收獲期間防止機械和人工混雜,及時干燥,嚴格清洗,保證種子質量和純度。
6 結語
惠兩優369自2014年審定以來,在安徽全省推廣面積較大,該組合產量高、品質優、生育期適中,適宜在安徽省全省種植。種植過程中需要全程防治稻瘟病,針對性地防治紋枯病和稻曲病。為了更好地推廣應用該品種,實驗室已經開展父母本的稻瘟病抗性改良工作。同時,該雜交組合2013—2014年在江蘇省鹽城市進行試制種,產量較高,制種安全。考慮最近幾年鹽城市出現異常天氣的概率增大,2015年,該組合制種基地選擇到福建省建寧縣,從4a的制種情況看出,在福建省制種產量與江蘇省鹽城市相當,安全系數更高。
參考文獻
[1] 牟同敏.中國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進展和展望[J].科學通報,2016,61(35):3761-3769.
[2]胡忠孝,田妍,徐秋生.中國雜交水稻推廣歷程及現狀分析[J].雜交水稻,2016,31(2):1-8.
[3]徐俊英,胡旭,侯大平,陳義忠,李志新,楊隆維.優質抗病秈型光溫敏核不育系惠34S的選育與應用[J].雜交水稻,2018,33(6):14-17.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