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 趙 揚
學業指導分為面向導師班集體的班會教育及師生一對一VIP 指導。班會是導師教育導師班學生的重要陣地。班會教育創設學習氛圍,幫助學生養成“分享好的學習經驗”及“對分享同學的感恩”品格。班會教育提供科學的學業指導課程,做到學生成長的專業守護。
我長年在初三任導師工作,初三的學業指導,尤為重要。為此,設計了本月一個主題的系列導師班會課程,如表1 所示。班會的頻率是每周一次,每個月圍繞一個新的主題展開學習。
班會課程的設計不能隨心所欲,臨場發揮,而是應該像學科課程一樣,有嚴謹的目標、內容及評價設計。班會是學業指導課程的落地點。在設計班會課程時,采用了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 的課程設計理念。UbD 的課程理念有兩大特色。一是采用“以終為始”的目標導向教學策略。二是“評價先行”,即設計課程時,按照課程目標、課程評價、課程內容順序設計,評價置于內容之前。突出了教學有效性。采用UbD 的課程設計思想設計班會課程,首先設計課程目標。初三過后,學生要經歷人生第一個轉折點——中考。為了使每個學生在中考中發揮出色,初三這一年應該是充滿奮斗、拼搏的一年。那么,班會課程的目標定位于“我通過堅持不懈的奮斗、努力,成為優秀的自己”。關鍵詞為“堅持不懈”“拼搏”“奮斗”。在表1 的月主題中能經常見到這些字樣。班會分享中,我接下來是課程評價設計。UbD 的課程設計理念倡導“表現性任務”作為評價,即鼓勵教師創設真實情境,觀測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進行綜合評價。基于此理念,班會課程的評價方式為“學生分享”,學生分享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策略,展現自己堅持不懈、奮斗或拼搏的精神。在每次班會分享中,學生圍繞月主題依次分享自己的心得或困惑,其他同學聆聽并給出解決方案,最終由導師進行點評。導師班一共15 人,每次3—4 人分享,一個月下來,每個學生都能就月主題進行分享,這些分享就是表現性任務,教師就此評價。接下來是內容設計,如表1 所示。確定班會課程的每個月的主題及主要話題。月主題是學生在當月最應該關注的話題。例如9 月份的規劃,9 月1 日開學后,初三學生開始新的旅程。每個月約有4—5 周。每周,由3—4 個學生進行分享匯報。為保證質量,教師在每次班會前找到幾個匯報的學生試講,確保話題有分享價值。
做學生個體成長的守護者,班會僅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與傳統班主任不同的一點是,導師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于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上。建構學業成長檔案袋能幫助導師全面了解學生情況,對學生教育有的放矢。學業檔案袋包括以下幾點內容。
1. 家長約見
初三年級的導師與每個學生家長約見的頻率應該為至少每個月一次。每次約見時,導師應準備約見小工具——約見記錄表,這個表根據每次約見的主題不同而形式不同。約見記錄表應該在約見家長前提前設計好,幫助導師思考本次與家長約見時談話的目的與達到的效果。約見時,導師將學生的具體情況記錄到約見記錄表中,一式兩份,其中一份放在學生的檔案袋里,另一份給家長。與家長約見,幫助導師建立家校關系,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精準指導。表2 是9 月份約見家長的約見記錄表,本次約見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情、學生家庭對學生發展的路線規劃,并向家長提供上一屆學生中考數據情況,供家長參考。

表2 9 月份約見記錄表
2. 陪伴學生
陪伴學生有多種途徑。常見并值得推廣的有以下兩種途徑。一是跟隨學生走班聽課,觀察學生在其他科目課堂學習中的表現情況,記錄優點和缺點,存入檔案袋。二是與學生約見,帶著教育目的與學生談話,即使是偶然碰面聊的幾句話,也應該有教育價值。也就是說:不做沒有價值的談話。約見后,觀察學生的表現情況,每日下班前及時記錄到檔案袋中。這兩種途徑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學業方面的問題,能夠從全局角度考慮為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方案。
3. 任課教師多方會談
如果想全方位地了解一個學生,與任課教師的多方會談工作是必須要做的。導師和學生的所有任課教師坐在一起,由任課老師說出每個學科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目前學生遇到的困難,及應該采取的策略。形成檔案入檔,這樣導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業情況,包括課堂表現是否優秀?課后作業是否認真完成?目前從哪些科目上提升分數更為有效?這樣的多方會談后,導師對每個學生做到心中有數,隨后與學生的談話和家長的對話中,都能有針對性地從全局角度考慮提出有價值的學業發展建議。
學生的生活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除了學業關注外,導師應該關注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做到心靈陪伴。
導師班的學生們性格迥異,面對初三中考備戰的重大事件,有的學生能輕松面對,而有的學生則很緊張。對于不同心理狀態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策略。首先,要確定哪些學生是需要呵護的,哪些學生是需要教師施壓的。確定方案要科學嚴謹。通常,采取以下4 種方式劃分群體。問卷調研、個體訪談、跟班聽課、家校溝通。問卷調研和個體訪談從學生角度了解學生現在的心理狀態。跟班聽課是從導師視角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整體狀態。家校溝通是通過家長視角了解學生在家與父母溝通時是否存在叛逆、焦慮的狀態。確定群體后,對于需要“增壓”的學生,導師在課后與其溝通時應采取相對嚴肅的語言,采取“激將法”激發學生的奮斗欲望,開展“游戲化”式的陪伴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向上。例如:可以導師與學生制定“作業日日清挑戰賽”“單詞大闖關”等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珍惜時間、熱愛學習的品質。全方位幫助學生提升自我。面對焦慮的學生,采取的“減壓”策略有特別陪伴、隨時呵護、及時鼓勵等方式?!疤貏e陪伴”是指導師經常約見這類學生,與學生聊天,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當學生聊天進入到放松的狀態下,與學生溝通學業情況,并給出“努力一定會成功”的信號?!半S時呵護”是指導師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到學生的心理出現低落狀態,即主動與學生溝通,送去關懷,并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凹皶r鼓勵”是指導師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一旦在任何一個科目上出現學業進步的情況時,第一時間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樹立“只要努力就能收獲成功”的信念。
立足于班會,依托“學習合伙人”制度,教育學生學會“分享與感恩”的品質。初三這一年,學生學業壓力大,容易出現抑郁、焦躁等情緒,嚴重時會引發心理問題。導師在心靈陪伴時,可以創設“分享使我快樂”的班級氛圍,引導班級里的學生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同齡人分享,體會分享的快樂。同時引導被分享的同學抱著一顆感恩的心,接受其他同學帶來的學業幫助。這樣能夠在班級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班會是學生“分享”的主陣地,前文介紹了每月班會的例行機制,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時,分享的學生能收獲快樂,聆聽的學生收獲一次感恩教育。那么對于學習薄弱的學生,他們會分享什么呢?他們會分享自己努力的故事。這個故事的關鍵事件可能是學習,也可能是生活上的事情。導師在每次班會前需要與分享的同學一一溝通,這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充分的溝通,才能喚醒學生內心分享的欲望和分享的話題。每一次的班會質量才是非常高的。
“學習合伙人”制度,是班級里要好的朋友們自由結組,成立“合伙人”。“合伙人”要做到早上、中午、課間等零散時間盡量在班級里進行小組學習。團隊內成立小組長,組織其他“合伙人”每天保證20 分鐘的集體學習時間,這20 分鐘的集體學習時間需是利用零散時間。小組長做好學習記錄,每周上交導師一次,由導師進行組間評比,優秀的學習小組頒發禮品?!昂匣锶恕敝贫?,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利用到學業上,同時形成了分享的學習氛圍,經過一個學期,學生們更加會規劃自己的時間,做到高效學習。同時,分享與感恩教育也促進了學生們之間的友誼。
導師是學生個體成長的守護者。關注的是每一個學生個體,在學業上能夠做到科學規劃、高位引領,同時關注個體學業發展軌跡,鏈接教師、家長、學生三方的需求,用心地幫助每一個學生發現自己,喚醒自己,實現自己。做好個別化教育,是學生們的“良師”。同時,導師也關注到學生的生活,做到心靈陪伴。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采取“增壓”與“減壓”策略,側重“分享與感恩”教育,引導學生度過一個積極拼搏、陽光溫馨、健康成長的初三,是學生的“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