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霞 王海峰



【摘要】目的 探究通過康復訓練等綜合措施對于不同類型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效果和臨床價值。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選取的研究對象為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神經內科收治的腦卒中患者70例,以患者掛號順序、患者病情為依據采用隨機抽取的方法分成兩組,平均分配在試驗組和對照組中(各35例)。傳統的常規康復訓練干預措施計劃實行在對照組患者,試驗組患者在傳統康復訓練措施基礎上疊加綜合康復訓練干預方法,采取綜合康復訓練措施后分析腦卒中患者的MMSE水平和BI水平指標。結果 兩組患者采取不同康復訓練措施后,與腦卒中相關的兩項指標水平均表現出明顯的改善,通過此次研究發現,進行了綜合康復訓練干預治療方法的試驗組,其各個方面的治療效果均優于對照組,并且這兩組患者之間的研究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不同類型的腦卒中患者,制定個體化的綜合康復訓練措施對于改善不同類型卒中后認知障礙患者的預后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腦卒中;認知障礙;綜合干預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6..02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選取的70例研究對象為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醫院的神經內科就診的腦卒中疾病患者,以患者掛號順序、患者病情為依據采用隨機抽取的方法分成兩組,平均分配在試驗組和對照組中(各35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和信息如表1所示。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1.2 ?研究方法
1.2.1 成立康復訓練小組
康復訓練負責小組由我院神經內科的1位主任醫師、1位康復培訓師、1位護理人員共同組成。訓練小組的成員將患者的病情信息和基本資料收集整理,針對入選標準確定研究對象,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和評估。
1.2.2 康復訓練方法
試驗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在入院后第三天采取康復訓練措施,其具體內容如下:對患者的關節以及肌肉進行被動按摩,鼓勵患者進行患肢主動訓練,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積極性,例如,側身、翻身、各體位的平衡訓練。
日常活動訓練的重點內容是[1]:身體轉向、穿衣服、脫衣服、梳妝、進食水、如廁、上下樓。試驗組患者在傳統康復訓練基礎上提高綜合認知功能訓練強度,上午10時一次,下午4時一次,每次60 min,訓練療程為20天。功能性康復訓練重點在于鍛煉患者的計算、定向、注意力、思考處理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 結 果
2.1 ?分析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MMSE指標水平
采取干預措施后試驗組的MMSE指標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并且干預后20天MMSE指標水平優于干預后10天,干預后10天的MMSE指標水平優于干預前。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干預10天、干預20天三個時間段的指標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如表2所示。
2.2 ?分析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BI指標水平
通過采取綜合性康復訓練措施后,試驗組的BI水平相對于對照組患者恢復良好,同時,干預前、干預10天后、干預20天后的BI水平呈優良的趨勢發展。試驗組和對照組的BI水平在干預前、干預10天、干預20天三個時間點有統計學意義,如表3所示。
3 討 論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數量快速增多,腦卒中疾病發生的概率逐年在增加,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到老年人群體的晚年正常生活,致使老年人群體的生活質量有所下降,對于老年人群體的身體健康產生著嚴重的威脅。同時,也增加了家屬的心理負擔和經濟壓力。一旦發生腦卒中,患者的各種功能都會出現障礙,例如,感覺功能、軀體功能、認知功能等[2]。根據相關數據可知,腦卒中發生后有半數以上的患者的認知功能都會出現障礙,而認知功能障礙會影響各方面功能康復訓練,對于患者的康復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在一線臨床診療過程中,應當盡早的使用一些個體化干預措施,針對腦卒中病患進行綜合康復訓練,進而恢復患者的認知功能[3]。本研究僅針對卒中急性期患者進行研究,在卒中恢復期,隨著腦水腫的消退和血管新生及代償,血管神經單元完整性會出現一定的恢復,因此恢復期卒中患者的認知障礙也會有一定好轉[4],可在今后臨床實踐中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綜上所述,針對不同情況腦卒中患者認知障礙的特點,采取全面、綜合、個體化的干預措施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 李 ? 黎,王蘭桂.腦卒中高危人群認知障礙影響因素[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5):189.
[2] 農青芳,羅 ? 妮,梁 ? 萍,等.腦卒中后認知障礙早期篩查評估與護理干預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36):78-79.
[3] 吳冬歡,馮嘉伊,顧亞萍,等.音樂療法與卒中患者認知障礙康復的研究進展[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17,13(1):40-43.
[4] 焦旭瑞,孫 ? 偉.缺血性卒中后認知障礙的動態演變及影響因素[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9(2):21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