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岳山 王淑霞
摘 要:社會高速發展,生活五彩繽紛,面對日新月異的家鄉新變化,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習作時寫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反映真實的生活。可是農村大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考出好成績,讓學生平時背誦優秀作文,在考試時改頭換面編寫作文,甚至有些學生直接把背下來的作文寫在試卷上。教師在習作教學中,要始終堅持“寫出真實獨特感受的習作才是好作文”的原則,培養農村小學生在作文時要寫真實的事、抒發真實的感情。
關鍵詞:農村小學;習作教學;真實獨特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17-01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55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始終堅持“寫出真實獨特感受的習作才是好作文”的原則,培養農村小學生寫作文時要寫真實的事、抒發真實的感情。經過指導和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通過回訪調查曾經教過的學生,他們一致認為小學啟蒙作文教學中培養的寫作思想極大地影響了以后的寫作,在成長過程中始終堅持做到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一、造成農村小學生習作不真實的原因
新時代的農村生活豐富多彩,小學生應該把一天中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真實地寫出來,只要多寫多改就會提高習作水平。在寫真實內容的同時,一定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不要在習作結尾空發感想,真實的情感要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
然而,目前許多小學生看到作文題目就覺得無話可說,有些學生拿起作文書東抄西拼,有些學生打開手機百度搜索后全文照抄,有些學生廢話連篇寫上一大堆,這樣根本寫不出好作文。考試時雷同作文一大堆,這難道是偶然或巧合嗎?當然不是。通過多年的習作教學我們發現,農村學生作文不真實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看重成績,輕視過程。為了找捷徑搞速成,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背誦范文,滲透“仿寫就是改寫,改寫就是改頭換面”的錯誤思想,讓學生隨意編寫。
2.教師的錯誤習作教學觀念。很多教師認為小學生的作文不必要寫真實的人、事、物,任何內容都可以隨意編造,只要文章語句通順、內容上下連貫就行。
3.學校及家長限制學生活動。有些學校以安全為借口,只開展教學活動,很少開展文體活動;有些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為了孩子的安全,過度限制孩子的自由,不讓孩子外出玩耍或參加勞動,使得孩子缺少玩耍或勞動的真實生活體驗。
4.學生作文素材積累少。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觀念更新,新時代家長特別重視教育,孩子們整天在補習班、興趣班之間奔波。家長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很少讓孩子干家務活兒和農活兒。學生活動呈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單一形式,對洗衣做飯、掃地擦桌、喂牛喂羊、鋤草摘豆、割麥打場等農活兒缺少體驗。生活素材缺乏積累,導致學生習作胡編亂造或者直接抄襲。
5.學生閱讀量少。農村孩子的父母大多文化素質低,從小沒有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一部分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哭鬧就把手機給孩子玩,導致孩子上小學時沉迷于網絡游戲,不愿讀課外書。
二、貫徹“真實”思想,寫出真實獨特感受的習作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寫真實的事,抒發真實的情感的寫作觀念,引導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和體驗,寫真實的生活,抒發內心真實的感情。同時,語文教師要樹立“寫真事抒真情就是好文章”的思想,要求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人(親人、朋友、老師等),寫自己喜歡的事物(鉛筆盒、滑板車、娃娃菜、土豆等),抒發自己真實的情感(喜歡、熱愛、討厭等)。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在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如何貫徹“真實”思想,做到既要作文又要育人。
(一)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五彩斑斕的農村生活是小學生作文的重要源泉。有些人認為,現在的小學生一天到晚學習語數英,課業負擔重,機械重復的作業、大量的背誦、題海戰術,使學生奔波于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上,生活單調乏味,一天就是學習、吃飯、睡覺,寫作時沒有素材,搜腸刮肚也寫不出東西來。其實,生活在當代的少年兒童并不是只有千篇一律的生活,他們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關鍵要看學生是否善于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去觀察與感受,教師是否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生每天在校園中學習,可以參加文體活動、交流活動、游戲活動等。走出校門還可以鏟草喂兔、摘果割麥、滑旱冰、玩腳跳環、爬龍背山、游石門峽……到處是寫作素材,到處為寫真實的文章內容提供體驗環境。
為了讓學生擁有會觀察的眼睛和善于發現的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從平常的事中體會不平常,努力用放大鏡觀察身邊的人和物,找出獨特的內容來。比如在寫熟悉的人時,布置學生觀察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任務,發現他們的外貌、語言、動作上有什么特點,了解他們身上有哪些閃光點,回想與他們相關的哪些事令人難以忘懷。教師要求學生每天堅持寫一篇觀察日記,寫自己一天的新發現。教師在語文課上每天安排十分鐘,讀一讀優秀觀察日記,讓學生自由交流昨天發生的事。這種交流既積累了寫日記的素材,又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經過長期堅持,學生自然而然養成了主動觀察的習慣,觀察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在素材積累的過程中,要逐步學會篩選素材,千萬不要記流水賬,把觀察到的所有內容一股腦兒都寫在日記上,一定要在眾多雜亂無章的素材中挑選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只要長期堅持不懈,學生寫作時就不愁沒內容可寫。
(二)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多接觸社會
習作素材來源于生活,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去體驗生活。我們要嘗試改變當堂完成作文,或者今天布置明天早上就上交習作的做法,教師可以借鑒其他教師的做法,讓學生走出校園,在充分觀察事物和經歷一些事之后寫出富有真實感受的作文。一是在節假日讓家長帶領孩子到家鄉的旅游勝地游玩,和大自然親密接觸后,寫作時就會描繪出山川美景,字里行間自然會流露出熱愛大自然的真情。二是在下午放學后或雙休日,要求學生到田間地頭體驗勞動的樂趣。農村是生活的大舞臺,學生到農田里幫助家人鋤草施肥、割麥子拾土豆……通過參加勞動親自體驗勞動的快樂,自然而然就會寫出好習作。三是鼓勵學生和村里的爺爺奶奶聊天,讓老人講一講改革開放之前人們的吃、穿、住、行等,再和現在的幸福生活對比,寫一寫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因此,在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局限于在教室里指導學生寫作,還應鼓勵學生走出學校,觀察大自然,進村入戶搜集整理民間故事、童話歌謠,幫助孤寡老人做家務勞動,種植花草,養殖小動物……教師要盡可能讓學生走出校園,親近大自然,只有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了,寫作時才能有話可說。
(三)開展活動,激發農村學生的習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教學只訓練寫作,時間一長學生自主習作的內驅力就會大大降低,適當地開展活動會促進作文教學。
1.重視作文講評活動。習作教學的指導、批改、講評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許多教師只重視習作的指導和批改,不重視習作的講評或無講評活動,這樣導致學生為完成任務而作文,習作水平提高自然就慢。習作講評分常規講評和重點講評。常規講評是按照習作訓練的要求,學生對照自己作文本上的教師評語,找出自己習作的優點和不足后自我評議。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習作中突出的優點,然后著重分析講評其共同存在的問題,讓學生找準努力的方向。重點講評是選擇有代表性的兩三篇佳作,讓學生在全班學生面前朗讀,其他學生說一說這些習作好在哪里、為什么好,通過師生共同評議,激發學生寫好習作的興趣。
2.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想方設法擠時間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暫時擺脫學習的壓力,輕松地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開展故事會、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會、讀好書看好報等活動,激發了學生習作的興趣。
3.成立文學社,推送優秀習作。學校成立文學社,吸收習作水平高的學生成為文學社成員,同時鼓勵喜歡習作的學生提高寫作水平后加入文學社。教師在每次習作講評后,把寫得比較成功的習作推薦發表到學校文學社的校刊上,特別優秀的文章向報刊推薦發表或者參加各類征文比賽,每一次的成功發表或獲獎都能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
(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訴
學生只有愿說真話,才有可能寫出好習作。例如,在給六年級學生指導寫作時,針對情緒如何調控,教師應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大膽地說出來、寫出來。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為什么事哭,為什么會有煩惱,為什么媽媽愛嘮叨,哭鬧、苦惱、嘮叨時的語言動作、心理統統大膽地寫出來。為了讓學生學會傾訴,還要解放嘴巴——讓學生開口學說生活。習作教學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說話的能力,想方設法多開展活動鍛煉學生的口才。開展“天天講新聞”活動,在每節語文課前讓學生講一篇社會新聞、一篇校園新聞。另外,每天的晨會課上,舉行“天南地北十分鐘”活動,把學生課外看來的知識進行交流。結合中華傳統節日和節假日開展活動,在感謝師恩、歌頌祖國、贊頌家鄉變化、孝敬長輩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口才,增強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尊敬師長的思想情感,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總之,農村小學作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鼓勵學生在寫作時說真實的話、抒發真實的感情,引導學生從“要我寫”轉變為“我要寫”,養成自覺觀察、自主寫作的習慣。經過長時間的指導和訓練,作文教學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康順有.淺析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9(24).
[2]孫銀安,孫蕊英.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方法研究[J].學周刊,2019(23).
[3]張曉.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學周刊,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