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摘要】目的 研究體外沖擊波配合針刺治療腦卒中后患肢肌張力增高的臨床。方法 以我院2018年7月~2019年4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肢肌張力增高為研究目標共94例,根據入院時間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7例。對照組給予針灸治療,研究組以體外沖擊波聯合針刺治療,比較兩組患者FMA、ADL評分。結果 研究組患者FMA、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體外沖擊波聯合針刺治療腦卒中患肢肌張力增高患者效果顯著,臨床觀察效果良好。
【關鍵詞】體外沖擊波;針刺治療;腦卒中;肌張力增高;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6..01
腦卒中肢體癱瘓容易出現肌張力增高情況,對患者肢體影響較大,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臨床治療中以緩解肌肉痙攣為主,我院提出體外沖擊波配合針刺治療方法,治療效果顯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8年7月~2019年4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肢肌張力增高為研究目標共94例,根據入院時間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7例。研究組男20例,女27例,年齡45~60歲,平均(58.6±7.3)歲;患病時間3~10 w。對照組男30例,女17例,年齡47~65歲,平均(53.6±7.1)歲;患病時間2~11 w。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年齡、病程)比較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針灸治療方法,包括神經促通技術,釋放受拮抗肌的肌力、緩解關節活動度、改善體位、舒適度。
研究組在采取體外沖擊波聯合針刺治療方法。沖擊波治療首先通過針灸、康復治療再聯合中樞性解痙藥“妙納”。選擇XY-K-SHOCKMADTER-500體外沖擊波治療設備,患者取痙攣肌暴露固定體位,耦合劑涂抹在患側痙攣肌皮膚。隨后,沖擊波探頭在痙攣肌位置移動,手柄壓力為皮膚凹陷約1cm,由靠近痙攣肌肌中點至肌末端,分為3條線,各條線約1000次沖擊,平均治療3000次沖擊。參數設定為壓力強度1.0~1.4 bar,頻率8~14 Hz。
1.3 ?評價指標
按照FMA評分判斷患者運動功能,分為嚴重運動障礙(積分在50分以內);明顯運動障礙(積分在50~84積分);中度運動障礙(積分在85分以上);運動障礙正常(積分在86分以上)。比較兩組患者ADL評分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SPSS 22.0,計量資料,用t、平方差(x±s)進行檢驗、表示,2組數據資料,以P值區間(P<0.05)表示統計學差異。
2 結 果
比較兩組患者FMA、ADL評分,研究組評分(81.4±14.5)、(78.6±12.6)高于對照組(70.9±13.7)、(68.9±10.0),存在統計學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 論
腦卒中患者肌張力增高病因為:運動神經元受損[1]。損傷機制為:脊髓水平的中樞反射機構由機制狀態釋放,屬于位相性牽張反射亢進,對患者肢體功能影響較大。舒緩肌痙攣是治療基礎,為此采取體外沖擊波對肌腱持續的加壓可降低脊髓興奮性,主要應用痙攣臨床治療工作中。主要機制為:誘導異酶性、非酶性一氧化氮化學合成,融入四周神經肌肉突觸形成[2]。
本研究組中,比較兩組患者FMA、ADL評分,研究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相對于聚焦式體外沖擊波設備,氣壓彈道式體外沖擊波設備體積小、結構組成簡單,適合在臨床治療中應用。壓彈道式沖擊波對腦卒中患肢肌痙攣有緩解效果,為康復爭取的時間,未來可能完全取締傳統治療方法[3]。相對于單一針灸治療,聯合治療方法理想。
綜合分析,體外沖擊波配合針刺治療腦卒中后患肢肌張力增高效果顯著,有助于身體康復。
參考文獻
[1] 張彬彬,陳莉秋,朱勛兵.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后上肢肌張力增高的療效觀察[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7,42(5):667-669.
[2] 張桂芳,王 ? 騏,曾軍燕.頭針配合平衡針刺法治療腦卒中后肌張力增高的臨床療效[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7,24(6):549-551.
[3] 孫 ? 靜,時 ? 磊,張家成,等.不同溫度四味寧舒散熱敷治療腦卒中后患肢肌張力增高的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2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