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
【摘要】“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養成的關鍵時期。“孝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最基本的要求,是小學德育的必有之意。當前,社會、家庭和學校等多方面負面因素的影響,誘發了小學生群體孝道缺失的現象。因此,小學生孝道教育應當集社會、家庭和學校之合力,構建綜合性的德育工作體系,化解小學生群體孝道缺失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生?孝道教育
從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到黨的十九大強調落實,“立德樹人”作為我們國家教育的根本任務已經成為全社會尤其是教育界的高度共識。“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中,積淀形成的優秀傳統美德,為扎根中國大地而生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和育人資源。
在中國人的思想中,始終認為“百善孝為先,百德孝為首,百教孝為始”,認為孝道是所有美德的根本,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和源泉。從這個意義上說,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好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孝道之德,理應成為育人之先。但是,從我國目前小學生群體道德觀念的現狀來看,孝道尚未成為這一群體的普遍接納和集體認同,孝道缺失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這一群體中存在著。
一、小學生群體孝道缺失問題的主要表現
孝道作為學生加強道德修養的起點和基礎,內涵深廣,對于處在少年時期的小學生而言,為孝之道,重在敬老、守禮、重悌和幾諫。而在這些方面,小學生群體在日常行為中的表現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孝道思想的缺失。
從敬老之孝來看,無論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還是在家庭生活環境中,為父母分憂、為長輩分擔的孝行善舉很少能在小學生的日常言行中得到體現。在與父母長輩的交往中,小學生群體中鮮有能以晚輩的角色意識尊重長輩尤其是父母和爺爺奶奶,動輒惡語相加甚至拳腳相向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從守禮之孝來看,遵守基本的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禮節禮儀也是孝行的必有之意,而從當前多數小學生的日常交往行為中看,唯我獨尊、違規逾矩的失禮之舉并不鮮見,禮儀、規則意識并未在他們思想中扎根固本。從重悌之孝來看,《論語》中強調“入則孝,出則悌”,而尊敬兄長之悌的實質就是在社會關系的處理中,守規矩、講規范,注重基本的長幼尊卑,而我們在當前小學生群體的社會行為中看到的是,無論對尊長,還是朋輩,往往多是以自我需要為中心的隨心所欲。從幾諫之孝來看,“事父母幾諫”的古訓強調晚輩在勸諫長輩時,應當以委婉之語氣,溫和之方式溝通和交流,而目前普遍存在的現實情況是,很多小學生在與長輩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不分場合環境,不講方式方法,甚至不講道理規矩,怒吼、怒懟、怒目相向之行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現象。
二、小學生群體孝道缺失問題的主要成因
1.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和浸染。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變革發展,以個人主義為基本特征和主要內容的西方文化模式逐漸滲入到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孝道倫理在內的傳統道德觀念的根基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動搖。小學生群體作為社會群體的組成部分,他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價值取向、行為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西化、異化的傾向。同時,西方社會以各類不良文化產品傳播為主要方式的意識形態浸染,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小學生群體的孝道觀念。
2.家庭結構變化加劇了孝道的缺失。在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中,同輩家庭成員相對較多,兄弟姐妹之間大多會逐步形成相互幫助、敬老愛幼的群體氛圍,在孝道的傳承方面還會出現相互效仿,爭先盡孝的現象。隨著社會發展變革,尤其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中國大多數的家庭成員結構逐步演變成為典型的“6+1”結構,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共6個人都以家庭中唯一的小輩子女為核心,千方百計地為他們提供最好的生活、學習條件,調動一切資源滿足他們的需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訴求,無原則地寬容他們的無禮甚至無法。這就導致現在的小學生普遍養成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依賴性強、唯我獨尊的不良習慣。
3.學校教育的功利化趨勢,使德育弱化。在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下,德智體美勞五育的辯證統一關系被割裂,位居五育之首的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出現了形式上至高至重、實際上無足輕重的現象,甚至有的學校還公然提出了“升學率是學校的生命線”的口號,將功利主義的思想帶入到教育理念和辦學理念之中,認為學校教育中分數線和升學率足以“一俊遮百丑”,無論從課程設置上,還是從活動設計上,無論是從教育的資源投入上,還是從教育的成效評定上,德育本應有的教育功能都被極大地消解。在這種扭曲的功利主義的思想理念指導下,作為學校德育重要構成內容的孝道教育自然會被簡化、弱化、形式化,小學生群體孝道缺失也就無可避免地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三、化解小學生群體孝道缺失問題的主要著力點
1.發揮好家庭在孝道教育中的基石和源頭作用。“孝道”被稱作是眾德之本、眾善之源,它不僅是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而且是傳統道德教育的基礎,對維護家庭乃至社會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家長的良好的教育、正確的引導對孩子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俗話說,“父母有愛心,孩子就有孝心”,孩子看到父母孝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他們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去孝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繼而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模仿著父母的言行舉止,家長的表現起著極大的示范表率作用。這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孝心倫理教育,在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建立起了孝道教育的基礎。
2.發揮好學校在孝道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學校是小學生孝道教育自然的主陣地,要在思想品德課等德育課程中更多融入孝道教育的元素,充分利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多媒體教學形式,通過播放孝親敬親主題音視頻作品,詳解孝道經典文學作品,學唱感恩孝親主題歌曲等形式,教育引導小學生深刻理解孝道的內涵,自覺踐行孝道理念;要充分利用好校園各類宣傳陣地,通過組織開展孝道主題作品征集、評選、展示以及孝道標兵模范的推選表彰等主題教育引導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孝道教育氛圍;要組織開展以孝道為主題的課程創新設計活動,將孝道元素有機地融入到學校開設的各類課程之中,充分發揮課程設計獨特的德育功能。
3.發揮社會在孝道教育中潛移默化的環境育人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小學生群體孝道教育成效的提升,社會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加強孝道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環境必不可少的共同的道德基礎,教育引導小學生知孝道、為孝行,家庭和學校的正向教育引導的成效,需要一個尊崇孝道文化、倡導孝道美德的社會環境給予正向的強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各類學習踐行活動為依托,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和街道社區,都應當結合自身實際,將孝道文化建設融入到建設和諧家庭、打造和諧社區、創建文明城市的各項舉措之中,以濃厚的孝道社會文化環境助力小學生孝道教育成效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王中教,曾愛平.德育視閾下的學生孝道教育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3,(10):46.
[2]謝大根.對中小學生孝道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2017,(12):17.
[3]林紅俠.加強中小學生孝道教育——多元文化中的價值選擇[J].當代教育論壇,2011,(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