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平 譚東茂 莫振杰



【摘要】本文基于廣西河池民族地區幼兒園壯族、瑤族、毛南族467名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分別在性別、年級和民族變量上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及事后多重檢驗實證分析,論述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現狀及教育啟示,通過優化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教育、重視提高男性幼兒自我控制教育,加強有針對性年齡段幼兒的自我控制教育,以提高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展水平。
【關鍵詞】民族地區 幼兒 自我控制 實證分析 啟示
“自我控制是個體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無外界監督的情況下,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保證目標實現的綜合系統。”[1]國內外研究表明,幼兒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發展會受到自我控制影響,由此可見,自我控制對幼兒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多學者對其進行相應研究,也涉及跨文化的研究,但以民族地區的壯族、瑤族和毛南族幼兒為調查對象進行自我控制的研究并不多見。因此,對我國民族地區的壯族、瑤族和毛南族幼兒自我控制進行實證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調查方法
(一)調查對象
隨機選取廣西河池民族地區8所幼兒園中的壯族、瑤族和毛南族幼兒為調查對象,具體做法是先在問卷星生成問卷鏈接,再將鏈接發給相應被調查對象的班級主班教師,由主班教師填寫本班中壯族、瑤族和毛南族幼兒的問卷,這些幼兒中每人一份問卷,最后收到問卷502份,其中有效問卷467份,問卷有效率為93%。人口學特征的分布為:壯族幼兒248名,占53.1%;毛南族幼兒143名,占30.6%;瑤族幼兒76名,占16.3%。男性幼兒219名,占46.9%;女性幼兒248名,占53.1%。所有幼兒的班級分布特征為:小班幼兒136名,中班幼兒143名,大班幼兒188名;壯族小班幼兒82名,中班幼兒80名,大班幼兒86名;毛南族小班幼兒40名,中班幼兒46名,大班幼兒57名;瑤族小班幼兒14名,中班幼兒17名,大班幼兒45名。
(二)調查工具
為全面了解廣西河池民族地區8所幼兒園中壯族、瑤族和毛南族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展現狀,筆者采用楊麗珠等人編制的“幼兒自我控制教師評定量表”[1]進行調查,對幼兒自我控制教師評定量表進行整體信度、分半信度和效度的分析,得出量表的整體信度為0.942>0.8,分半信度為0.877>0.8和0.910>0.8,效度為0.953>0.7,說明該量表的信效度較高,可以作為調查的工具,且結果可靠并適合做因子分析。該量表共32個問題,分成四個維度:自覺性(第1、6、9、14、19、22、27、31題,共8題)、堅持性(第2、5、10、13、20、23、26、29、32題,共9題)、沖動抑制性(第3、7、12、17、24、30題,共6題)、自我延遲滿足(第4、8、11、15、16、18、21、25、28題,共9題)。問卷的測評方法采用Likert5點計分,分別為“從不這樣”“較少這樣”“有時這樣”“經常這樣”“總是這樣”,依次計分為1、2、3、4、5,總分和各維度得分越高,代表幼兒相應的自我控制水平越高。
(三)數據處理
筆者采用SPSS21.0將問卷星上所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及事后多重檢驗的實證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現狀實證分析
(一)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展的一般現狀實證分析
表1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總分及各維度的均值分別為:幼兒自我控制總分均值為3.275、自覺性的得分均值為3.213、堅持性的得分均值為3.084、沖動抑制性的得分均值為3.169、自我延遲滿足的得分均值為3.555,都在中值(M=3)一般水平之上。由此可知,廣西河池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展水平總體處于中等稍微偏上(見表1)。這個研究結果與劉芳麗的研究結果相似,但總體上所有均值分都偏低,特別是堅持性的均值僅3.084,這可能與選擇民族地區的幼兒為被試有關,因為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經濟水平和家庭環境等相對處于劣勢狀態,阻礙幼兒自我控制的發展,故均值分偏低。
(二)幼兒自我控制總分及各維度的現狀性別差異實證分析
以性別為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實證分析,得出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總體及各維度發展現狀為:除了沖動抑制性,其他維度和總分均顯示出男性幼兒的自我控制水平顯著低于女性幼兒(見表2)。這種差異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分析:第一,從男女幼兒的差異分析,男女幼兒平時參與的區域活動和戶外活動類型不一樣,是由于他們的氣質、激素、興趣愛好等不一樣所致,導致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展在性別變量上出現差異;第二,從社會、幼兒園和家庭角度分析,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幼兒教師和家長會根據該社會背景下的男女性別角色要求,來對待、鼓勵和灌輸強化幼兒從小就要表現出適合自己性別的行為,由此可見,成人對不同性別幼兒的教養理念、方式和期望要求,也會影響到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展在性別變量上的差異;第三,從幼兒對自身的性別認同分析,相關研究表明2歲時幼兒的性別化行為已萌發,3歲以后較明顯和穩固,5歲左右的幼兒能按自己的性別去行動,并評價和要求同伴的行為與其性別角色一致。由此可見,幼兒對自身的性別認同行為,對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展在性別變量上的差異有一定的作用。從這三個方面分析得出,除了沖動抑制性,自我控制所有維度和總分均顯示出男性幼兒顯著低于女性幼兒。民族地區幼兒的沖動抑制性在性別變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也有相似之處,例如沈悅、楊麗珠等學者的實驗結果表明,24—48個月男孩和女孩的沖動抑制性的性別差異不顯著;閆婷的研究結果表明,3—6歲幼兒的沖動抑制性在性別變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三)幼兒自我控制總分及各維度現狀年齡段差異實證分析
以年齡段為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實證分析,得出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總體及各維度發展現狀表現為:除了自覺性和自我延遲滿足,自我控制能力總體及支持性和沖動抑制性兩個維度發展水平,在不同年齡段變量中存在顯著差異(P值均小于0.05,見表3),具有統計學意義。為了進一步對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總體及支持性和沖動抑制性的年齡段變量差異進行分析,筆者采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大班和中班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總體平均差異為0.152,P=0.023<0.05,存在顯著的差異;大班和小班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總體平均差異為0.171,P=0.012<0.05,存在顯著差異;中班和小班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總體平均差異為0.019,P=0.792>0.05,不存在顯著差異。大班和中班幼兒的堅持性平均差異為0.188,P=0.016<0.05,存在顯著的差異;大班和小班幼兒的堅持性平均差異為0.213,P=0.007<0.05,存在顯著差異;中班和小班幼兒的堅持性平均差異為0.025,P=0.771>0.05,不存在顯著差異。大班和中班幼兒的沖動抑制性平均差異為0.217,P=0.007<0.05,存在顯著的差異;大班和小班幼兒的沖動抑制性平均差異為0.202,P=0.013<0.05,存在顯著差異;中班和小班幼兒的沖動抑制性平均差異為-0.015,P=0.861>0.05,不存在顯著差異。由此可見,自我控制能力總體及支持性和沖動抑制性兩個維度發展水平,在同年齡段變量中存在顯著差異,且主要表現在大班和中班、幼兒大班和小班幼兒上,這些結論與閆婷的研究結論有較多相似之處,但是中班和小班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這個結論與沈悅、楊麗珠、方樂樂的研究結論認為“3.5歲至4.5歲之間是幼兒自我控制迅猛發展的敏感期[2]”不一致,原因可能是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在這一階段發展相對緩慢或具有相對穩定性所致,這與張萍、梁宗保等學者的研究發現相近,兒童的自我控制在2歲到4歲之間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對穩定性,故中班和小班幼兒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反而具有相對穩定性。自我控制能力總體,及支持性和沖動抑制性兩個維度發展水平,在同年齡段變量中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在大班和中班幼兒、大班和小班幼兒上,主要原因有:現代心理學已多方證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自我控制水平逐漸提高是由于生理不斷發展成熟和學校、家庭教育及環境共同影響的,例如“隨著幼兒的成長,成人對其教育模式、撫養模式、教師期望及幼兒的同伴關系”[2]等共同影響幼兒自我控制的發展。
(四)幼兒自我控制總分及各維度的現狀民族差異實證分析
筆者以民族為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實證分析,得出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總體及各維度發展現狀為:所有發展水平在不同民族變量中,不存在顯著差異(P值均大于0.05,見表4),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以民族為變量之所以不存在顯著差異,是因為本地區、本民族有著共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因素,加上當前民族地區更多地呈現出現代化、全球化、大眾化的發展趨勢,因此,廣西河池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在民族變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這也是諸多研究中,以民族為變量來研究幼兒自我控制并不多見的原因之一。
三、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的教育啟示
(一)優化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教育
一是社會方面,要整合優化各種資源辦好民族地區幼兒園教育。如廣西出臺相應文件發展多元普惠幼兒園,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于2016年成為國家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縣政府統籌國家、自治區、縣本級財政資金4731萬元,用于新建、改擴建縣城和鄉鎮的公辦幼兒園,實現學前普惠資源覆蓋毛南山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有利于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展。二是幼兒園方面,要加強宣傳指導,提高家園共育效果,共同促進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展。首先,幼兒園可以加強指導幼兒教師對于幼兒日常行為的觀察和分析要求,這樣有利于幼兒教師的教研工作,增加對幼兒的了解并提供更有效的指導,促進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其次,針對幼兒自我控制堅持性低的改變策略,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創設適度的壓力情境,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充分利用獎勵策略和競爭游戲等促進幼兒的堅持性發展,并把堅持性作為評價幼兒發展的一個指標。最后,一般每個學期初可以通過調查了解幼兒家長對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現狀,通過召開家長會介紹培養幼兒自我控制的意義、方法和討論分享。班級可以向家長發放關于在家中培養幼兒自我控制的小冊子,教師在家園共育欄、微信群或QQ群分享家中培養幼兒自我控制的文章;平時與家長交流或家訪時,也可以適當了解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幫助家長掌握科學育兒的教育策略,共同促進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特別是通過延遲物質滿足來促進幼兒堅持性發展。三是家庭方面,父親可以通過多參與教養方式促進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展。建議父親要不斷學習幼兒保教知識;創造機會并鼓勵父親多參與各種教養活動,充分發揮父親在幼兒自我控制發展的作用。
(二)重視提高男性幼兒自我控制教育
研究發現,除了沖動抑制性維度,自我控制所有維度和總分均顯示出男性幼兒的自我控制水平顯著低于女性幼兒。有研究表明,男女的差異主要是由于社會規范中的男女性別角色不同,造成兩性的行為差異。沈悅研究發現,教師對男女幼兒的期望差異顯著,且教師的期望對男性幼兒自我控制的影響比女性幼兒大。基于以上認識,還有可能受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影響,導致成人在教育不同性別幼兒的要求不同,“對于女孩的行為規范的更多,而對于男孩容忍的閾限可能更高,教育者更期望女孩遵守日常行為規范,形成一個好的行為習慣,對于男孩的期望就略顯低一些,這也符合社會上對于男女行為差異的準則”[2]。因此,建議教育者要重視提高男性幼兒自我控制教育,更新保教理念,在日常行為中對男性幼兒的期望要求應更高,同時加強常規教育,通過規則游戲和角色游戲發展男性幼兒的規則意識、對觀點的提取能力,有必要時采取分組進行適當干預,例如繪本教學、棋類和足球等體育活動,甚至針對實際情況提供適宜有效的幫助與指導,通過多種途徑提高男性幼兒自我控制水平。
(三)加強有針對性年齡段幼兒自我控制教育
研究發現,自我控制能力總體水平、支持性和沖動抑制性兩個維度發展水平,在不同年齡段變量中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在大班和中班幼兒、大班和小班幼兒上。從中得到的教育啟示:教育者要根據民族地區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自我控制,其各維度的發展現狀、身心發展年齡特點和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進行有針對性的年齡段自我控制教育,例如小班和大班、中班與大班幼兒之間堅持性發展存在顯著性差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游戲活動時“教師還要注意幼兒的年齡特點,對不同年齡層次的班級采用不同的游戲,提高游戲的趣味性和參與性,增強游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3],促進不同年級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展。例如,幼兒教師為小班幼兒創設桌面操作游戲,為他們樹立在游戲中遵守規則的良好榜樣,適當鼓勵和愛撫他們,讓幼兒在玩中促進堅持性和沖動抑制方面的發展;為中班幼兒創設帶有規則的競賽性運動游戲,這種具有操作性、運動性和娛樂性的游戲,能讓中班幼兒在玩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水平;為大班幼兒創設棋類、智力類和較復雜及較難的運動操作類游戲,以滿足其心理需要,讓他們在玩中促進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
本研究發現,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展水平,總體上處于中等稍偏上;除了沖動抑制性,在所有調查數據的維度和總分上,均表現為女孩顯著高于男孩;總分、支持性和沖動抑制性均為大班顯著高于中班、大班顯著高于小班;總體及各維度發展水平在不同民族變量中不存在顯著差異,可以通過優化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教育、重視提高男性幼兒自我控制教育和加強有針對性的年齡段自我控制教育,提高廣西河池民族地區幼兒自我控制能力。
【參考文獻】
[1]楊麗珠,沈悅,馬世超.幼兒氣質、教師期望和同伴接納對自我控制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2(6)
[2]沈悅,楊麗珠,方樂樂.3—6歲兒童自我控制發展特點及其教育建議[J].教育科學,2015(1)
[3]韓妍容.利用游戲策略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J].教育探索,2010(2)
注:本文系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影響因素及培養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8KY117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李杰平(1978— ),廣西桂平人,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地區學前教育。
譚東茂(1968— ),毛南族,廣西環江人,副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莫振杰(1985— ),壯族,廣西環江人,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