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丁香結》的教學為例,提出引導學生開展深度閱讀,通過閱讀思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教學建議,從而讓學生學會管理壓力,更好地成長。
【關鍵詞】愁文化 壓力管理 《丁香結》 思考
《現代漢語詞典》對“愁”的解釋為:“1.憂慮:發愁。不愁吃,不愁穿。2.憂傷的心情:鄉愁。離愁。”百度百科上說:“愁,是人的一種正常情緒,是人們遇到不好解決問題時的一種心理狀態。”什么是壓力?“壓力是由于環境要求與自身應對能力不平衡而產生的一種緊張狀態。”兩相對比,很明顯,愁,也是一種壓力狀態,一種負向的、不利于健康的、消極的情緒。
什么是壓力管理?“壓力管理就是通過促進應激各有關因素之間的良性互動,將因素間的可能的惡性循環關系轉化為良性循環,從而維護整個系統的動態平衡,達到減輕、預防和應付壓力的目的。”簡單地說,就是怎么進行壓力疏導,以更好地應對壓力。每個人不管在什么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壓力,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排憂解愁,為自己的心理健康負責?筆者認為,讓學生從小學習一些心理知識,懂得管理自己的壓力是對自己負責的較佳方式。
一、讓學生感知愁文化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結合的學科。心理關懷、人文關懷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丁香結》一文中就明確地告訴讀者:“每一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么?”它讓學生明白,不順心是生活的常態,要正確面對,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正確面對的辦法,做好壓力管理,為自己的心理健康負責。這就是《丁香結》的核心主題,教學應該圍繞這個中心進行。那么,教師應該怎么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領悟其中的真諦呢?
筆者認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確定的核心主題進行高質量的深入思考,這也是培養理論思維的過程。有深度的閱讀思考,讓學生學會把持自己,使自己“獲得一種深層次的快樂”,從而“保持一種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深度的閱讀和思考是創造性寫作的基礎。”只有深度閱讀,才能壓縮“瀏覽式、掃描式‘水過地皮濕”的淺閱讀的時間和空間,減少淺閱讀的知識表象化影響。否則,語文教學很容易落入淺閱讀的陷阱之中。如何讓學生進入深度閱讀,感知課文中的“愁文化”呢?筆者認為,應該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讓學生先讀先學,然后在課堂上分享閱讀體會,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
讓學生先讀先學,讀什么?學什么?僅僅讀課文、學課文肯定是不夠的。只有以課文為核心延伸閱讀資料,才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從中獲得生活啟發。所以,課前先讀先學要有一個正確的導向,即設計好課前小研究。而要設計好課前小研究,教師可以從深入研讀課文及課后題入手,把握教材要求及學生實際情況再設計。
(二)讓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
課文從第四自然段就開始提及丁香在古人詩詞中代表愁的意蘊,第五自然段寫對古人發明丁香結的說法的疑惑及自己的解惑經過,最后一個自然段寫丁香結成了一個引子,讓作者思考人生。課文后面還有一個閱讀鏈接,是古人寫的四句含丁香的詩詞。古人筆下的丁香,當然與愁有關,無非是結愁、解愁。課文之后的最后一道思考題是:“丁香結引發了‘我對人生怎樣的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從讀課文引向讀古人的相關詩詞,從理解作者的人生思考引向思考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體現了部編教材致力于“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生活延伸,“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的特點,是學習的重點。
因此,筆者綜合以上內容設計了如下課前小研究項目:1.課文是從哪幾方面寫丁香的?2.丁香結引發了“我”對人生怎樣的思考?畫出相關句子,說說你的理解。3.收集關于“愁”的名言詩句。4.歷史上有很多名人偉人一生坎坷,如蘇東坡、李白、杜甫、曾國藩、王陽明……他們是怎樣對待不順心的事的?查一查,說一說。5.你遇到過哪些不順心的事?你是怎么面對的?舉例說說。
設計這些問題讓學生先獨自學習,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本明確要求閱讀的關于丁香愁的古詩詞,同時引讀關于愁的古詩詞,讀名人生平傳記中怎么對待不順心的事的相關內容,再在這些共性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怎么對待不順心的事。在課前進行這樣的研究,能為課堂上順利的教打好基礎。
二、讓學生體驗愁文化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愁文化?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讓學生從小組對照學習到班上展示的群體學習,結合教師評價提升學習質量,盡可能減少甚至避免傳統的教師獨自分享個人知識經驗的過程,盡可能讓每一名學生分享個人的閱讀收獲和感知。學生經過充分交流,思想發生了碰撞。教師再進行解惑,幫助學生消除學習障礙,拓寬閱讀的廣度,推進學生對閱讀有更深度的思考。要實現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創設情境
戴望舒《雨巷》和歌曲《丁香花》就是很好的導入素材。教師可以利用它們創設情境:小小的丁香,在詩歌、歌曲中,都散發著淡淡的哀愁,這是獨特的丁香文化,也是一種愁文化。
(二)表達感受
這篇課文講什么?可以讓多名學生發表看法,引導學生說出還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表達。教師通過多元化點評,讓學生明白不同表達的優勢所在,切忌單一固化的表述。
(三)從各個學生所感悟的點提煉課文關鍵點
引導學生交流:讀了課文之后,你對哪些內容感悟最深?每個學生的認識水平、生活經驗不同,感悟點肯定各不相同。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教師從學生的交流中提煉出課文關鍵點并板書:
(四)課文與生活相結合
教師引導學生看著板書小結:作者是從花開得格外茂盛,花的顏色、香氣,古人對丁香結的說法等方面寫丁香的。
師:丁香結恰如——
生:衣襟上的盤花扣。
師:丁香結,這三個字給人許多想象。再聯想到那些詩句“芭蕉不展——”
生:丁香結。
師:丁香空結——
生:雨中愁。
(教師再引導學生齊讀課文后閱讀鏈接的前三句詩詞:“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攤破浣溪紗》 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馮延巳《醉花間》”)
師:真覺得它們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了。若是能解開這個丁香結,會是怎樣的景象呢?(引導學生閱讀鏈接的一句詩詞,“殷勤解卻丁香結——”)
生:縱放繁枝散誕春。(——陸龜蒙《丁香》)
師:從古人的這些詩詞中,我們感受到,愁,就是丁香的文化意蘊啊!我國古詩詞中體現出來的丁香文化,就是愁文化,丁香結承載著古人難以解開的愁怨。愁,就是丁香的核心點。這個閱讀鏈接讓我們感受到了四句丁香三句愁,從“各自愁”到“雨中愁”,更為幽怨了,甚至愁到——“斷腸”。怎一個愁字了得啊?幸好最后一句把愁給解了,“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愁,是每個人都有的基本情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少名人通過詩詞把愁的情感抒發出來。你收集了哪些關于愁的詩詞?(讓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進行分享)
關于愁的古詩詞非常多,筆者于2019年8月7日查百度漢語時,就發現有長達971頁,將近19418句的描寫愁的詩詞。真是用多少文字也載不動這人人都可能經歷過的許多愁啊!學生雖然不可能積累上萬句關于愁的詩詞,但筆者要求學生只要按自己的喜好收集,在開火車接龍時,不說重復的詩詞就好。經歷了這個過程,學生就能感受到中國的詩詞愁文化源遠流長了。
三、讓學生科學對待生活中的“愁”
在學生深刻體驗了愁文化之后,教師應該再把學生引向讀李白《將進酒·君不見》“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引導學生明白,“與爾同銷萬古愁”,依靠美酒,這是一種消極的解壓方式,短時間內,也可以緩解壓力,但從長遠來看是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有害的。而把“銷愁”用詩歌等文字方式寫下來,抒發出來,卻是一種積極的解壓方式,不僅能釋放壓力,還有益于身心健康。正如剛才我們反復吟誦的那句古詩:“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
在此,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怎么面對不順心的事,自己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去面對?并讓學生四人組交流:1.你搜集到的名人偉人是怎么對待不順心的事的?2.你遇到過什么不順心的事?你是怎么應對的?
在小組充分交流之后,請一個小組上來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下面的學生可以補充。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相應點評引導學生分辨哪些是消極的應對方式,哪些是積極的應對方式,哪些應對方式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更為有利。教師的點評引領非常重要,評價指往哪個方向,學生就會往哪個方向發展。教師通過總結“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就像丁香結”,讓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段,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時候,丁香結引發的“我”對人生的思考,是不是讓你有了更深的感悟?請你說一說。
最后,教師總結:正確面對生活中不順心的事,盡可能用積極的應對方式,管理壓力,平復心情,奮力進取,快樂成長,應該是這一課給我們最大的收獲吧!在我國的古典文化中,丁香象征愁的情緒,還有一些植物,如梅、蘭、竹、菊,也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它們各自象征著什么呢?課后可以查找相關文章、詩詞讀一讀。
這個環節的設計,不是畫蛇添足,而是必要的。一是符合教材的要求,《丁香結》這篇課文所在第一單元語文園地中,交流平臺就有這個要求。二是達到以讀引讀,即以讀課文引到讀其他類似文章的目的。三是梅、蘭、竹、菊象征的品質皆為正向,學生通過閱讀相關文章可以直接得到積極向上的情感、思想引領。心理健康維護,這是不可缺少的,同時也是壓力管理系統中的一種長程預防。
語文課的價值重點在于推進有主題有主線,有一定深奧程度、系統程度的內容,推進有深度的高質量閱讀。《丁香結》的閱讀廣度表現學生在課前讀了有關愁的古詩詞,讀了名人偉人傳記中面對不順心的部分;在課堂上反復品讀課文和文后的閱讀鏈接;在課后擴展讀梅蘭竹菊的相關文章、詩詞。五個方向的延展,全部圍繞《丁香結》展現的愁文化和壓力管理的核心進行。課堂上,教師步步深入推進,引領學生深度閱讀和思考,讓學生獲得深層次的快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思想的互相啟發和碰撞可以更進一步推進閱讀思考的深度。學生閱讀的思考、感悟、收獲要通過寫及課堂交流展現出來。課前小研究的五個問題,有助于學生進行資料收集、閱讀、思考,然后寫下來,這是語言積累和書面語言表達訓練。課堂上課文、詩詞朗誦,學生小組交流、小組班上匯報,不同看法、意見的敘述,師生問答,小結,這些是語感、口頭語言、思維的訓練。這些語言工具訓練承載的是丁香結寄托的“中國愁文化和壓力管理”的人文核心。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所有的言語表達,無論口頭還是書面,必定是圍繞著思想或情感的內涵而展開。可見,《丁香結》這一課所引發的中國愁文化與壓力管理的知識及實踐探究不僅僅限于人文、心理,對語言的訓練和大閱讀的推進也是有促進作用的。
作者簡介:陳啟鳳(1970— ),女,廣西南寧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任南寧市西鄉塘區永寧小學總務主任,研究方向:小學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壓力管理。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