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前程 朱雨嫻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這一特殊情境作為教學切入點,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態文明教育、法治意識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等方面入手,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培養大學生的理性精神,增強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培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疫情;愛國主義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C96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4-0006-02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2020年開篇的社會重大事件,其輿論廣泛、影響深遠,將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對大學生的心理、思想觀念和行為舉止產生影響。高校教師可利用新冠肺炎疫情這一事件,發揮教育引導作用,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命線”,讓大學生牢記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政治課是組織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素質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載體。思政教師可以以新冠肺炎疫情為教學切入點,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升政治認同感
在阻擊疫情過程中,有主動請纓、恪盡職守的醫護人員,有熱情勇敢、兢兢業業的建筑工人,有留守疫區、服務醫院的熱心志愿者。他們的執著與堅守,體現出“舍小家為大家”的大愛精神,體現出誠摯的赤子之心和深厚的愛國之情。通過疫情,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中國——有一個甘當人民公仆的執政黨,有眾志成城、為同胞奉獻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是我們在面對災難時的唯一選擇,沒有誰能夠置身事外。這何嘗不是實實在在、感人肺腑并且充滿鮮活生命力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呢?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基礎性工作。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強化他們的國家意識,使他們感受到身為中華兒女的責任和使命,在腳踏實地的作為之中去承載、去踐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事業而奮斗。為了強化大學生的國家意識與民族意識,教師需要對其進行正面教育。教師可以采用師生民主合作的方式,共同收集疫情阻擊戰中的先進典型和優秀事跡。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鼓勵大學生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當代的愛國主義就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針對個別大學生社會主義認知模糊的問題,教師應給予積極疏導,通過講好事實、闡清道理為他們解惑答疑,引導他們步入正確的軌道。
二、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凸顯理性精神
自然是生命之母,自然對人類無私的饋贈是基于人類尊重和保護自然這一前提的,人類不能對自然界毫無節制地索取和破壞。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就源于個別人對野生動物的捕殺和食用,是環境遭到破壞后,自然對人類的報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樹立科學自然觀。青年大學生是民族未來的頂梁柱,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先鋒隊員。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和踐行科學自然觀刻不容緩。教師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時,可以將課內、課外教學活動結合起來。在課內,教師可以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利用紀錄片,以教材為依托,進行有條理、有體系的授課與分析,還可以借助“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中的“環境倫理”這一板塊拓展環保知識,引導大學生樹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生存意識及自覺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生態意識。在課外,教師可以組織戶外觀察野生動植物、垃圾分類、廢物回收利用等活動,開展生態經濟教育,讓大學生進行參與式、體驗式的學習。要讓大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勤儉節約、綠色健康、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素質教育呈現鮮活狀態。
三、加強法治意識教育,凝聚法治智慧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依法防控疫情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及“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這些都說明了法治思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性。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法治教育是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大學生知法、守法、用法,逐步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治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生活實際簡化知識,促進大學生對法律知識和法律制度的理解。教師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選擇以法治意識為主題的案例,并結合教材內容開展教學。教材與案例的“雙邊”作用能讓大學生了解法律制度,掌握基本法律知識,不斷提高事實判斷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教師可以針對案例進行啟發式提問,引導大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思維碰撞,把理論內容內化為知識和價值觀念。教師還可以舉辦課堂辯論會,讓大學生圍繞法治熱點自由討論,進入開放式的學習路徑,提高自主探索、思辨能力。總之,教師要幫助學生逐漸養成從法律角度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培植法律至上、法律權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懂得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的關系,做到依法辦事、依法維權。
四、加強社會責任教育,培植社會責任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青年大學生把中國夢轉化為擔當和行動,成長為有抱負、有能力的時代英才。教師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理想和信念成為其努力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這次疫情告訴大學生,要用自己的青春展風云之志,用不懈的奮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使命和責任。
2017年版課標提倡實施“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注重通過創設情境、方法指引、策略探究、發現陳述的方法達到教育目標。在教學中,教師應選擇能夠體現時代特征的熱點話題。比如,將新冠肺炎疫情作為話題引入課堂,讓大學生對疫情中涌現的先進典型和優秀事跡發表看法。然后,立足教材內容進入學習主題,提綱挈領地講授理論知識,縮短大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接著,采用觀看影片、相互交流關于社會責任和青年擔當的看法等方式,小組探究責任、理想的定義及其具體做法,教師循循善誘為大學生指明正確方向。同時,要發揮思想政治學科的導向性功能,利用先進人物的行為引導作用來點燃大學生的激情,向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愛精神,鼓勵大學生在生活中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與個人的幸福聯系在一起,努力學習,自覺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在奮斗與擔當中實現遠大的人生理想。
參考文獻:
[1]黃秀瓊.試論新課改下思政專業師范生的教育觀[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3]陳國平.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疫情防控工作[N].光明日報,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