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巧 王應文 羅勤恒
摘 要:針對當前小學教育中生命教育缺失的現狀,筆者認為,要積極開發生命教育校本課程。基于此,學校應當以生活教育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新的課程觀為依托,明確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性質、總目標和具體內容,積極開發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為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奠定基礎。
關鍵詞: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理論基礎;基本方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民族文化的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之研究”(主持人:吳漢巧,項目編號:2016A012)的階段性成果。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立足“為了每一名學生的發展”的教育思想,積極開展生命教育,這是貫徹落實新課改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保障學生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關鍵手段。如今學校的生命教育,都是以滲透式教育為主,課程式教育缺位。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育研究實踐經驗,探索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與基本方法。
一、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
(一)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變生活,兩者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整體。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育與生活相互脫離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遠離生活的教育,讓學生難以體會教育的價值,難以理解知識的意義。生命教育作為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教育,應當強化其與生活的聯系性,并立足學生的實際生活,將生活資源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讓學生結合生活案例、生活實際等,審視生命,尊重生命,實現生命教育的真正價值。
(二)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強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組合,而傳統的教育,我們都將焦點放在語文、數學,以及讀和寫等方面上,認為那是學生智能的全部,其實不然,個體具有差異性,不同的人有其獨有的智能組合。因此,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學校在教育中,在發展學生智能的過程中,應當留意到學生在某個方面特別突出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對傳統的教育理論體系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同時也有助于促使現代教育形成正確的教育評價觀。在小學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主要體現的是學校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的特長,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生命個體,因材施教,保障學生生命健康發展。
(三)新的課程觀
在探索新的課程觀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何為“課程觀”。所謂課程觀,我們也可以稱為課程價值取向、課程思維方式。在教育實施的過程中,課程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們對課程問題的思考和見解。一直以來,受到蘇聯教育學家凱諾夫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們一度將課程片面地理解為知識或學科,直到今天,這種課程觀依然根深蒂固。那么,新的課程觀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新的課程觀,改變了過去將課程單一地理解為知識或學科的認知,更加注重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課堂中的自由、平等和民主。而生命教育的實施,則需要教育者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營造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更加關注受教育者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得成長與發展。
二、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在一系列有關生命的問題如自殺、校園傷害等事件發生的背景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教育。當前,關于學校的生命教育,主要是以滲透式為主,即學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滲透生命教育。滲透式教育的方式,存在零散、系統性不強的問題。因此,開展課程式的生命教育,實現生命教育的系統化發展,讓學生深刻認識生命的價值,并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學生的生存技能,是當前生命教育發展的新方向。而如今,我國依然缺少科學、完整的生命教育課程教材體系,導致課程式生命教育的開展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基于此,筆者認為,結合地方特點、學校特點以及學生特點等,挖掘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資源,積極開發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體系,具有必要性。
(二)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可行性
筆者所執教的小學,我們暫稱為A小學。筆者認為,結合學校現有的教育資源以及師資力量,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可行性。首先,學校有優秀的師資隊伍和雄厚的科研能力。一直以來,A小學確立了“科研強校”的教育發展道路,積淀了濃厚的學術文化氛圍,并且發展了一批理論知識扎實、業務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為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奠定了基礎。其次,關于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我們以“生活教育”為理論支撐,可以就地取材,因材施教,不僅能夠讓生命教育更加接地氣,同時也有效地降低了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難度。結合以上兩點,筆者認為,生命教育作為與學生生活與生命密切相關的教育,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可行性。
三、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方法
(一)明確生命教育課程的性質
在設計和開發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明確課程的性質是前提和基礎,接著,應當緊密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立足學生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等,積極參考其他學科的科研成果,從心理、品德、生理等方面入手,力求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讓學生感知生命的意義,以“珍愛生命”為宗旨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設計。同時,生命教育校本課程,應當與學校現有的課程體系如品德與生活等相互關聯,讓校本課程與其他課程共同作用,構建更加完善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
(二)確定生命教育課程總目標
開發生命教育校本課程,明確總目標是重中之重。我們知道,當前的小學課程體系中,生命教育課程體系是缺位的。而開發生命教育課程體系的宗旨和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完善學校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讓生命教育系統化,繼而培養小學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識,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筆者認為,小學生命教育課程體系的目標,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通過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覺悟和意識;第二層,通過生命教育,讓學生審視生命的價值,并在此過程中懂得自我發展和自我成長,同時強化學生的生存技能;第三層,也是最高層級的目標,即通過生命教育,讓學生懂得追求生命的幸福。明確了生命教育的總目標以及分層目標,校本課程的開發就更加具有方向性。
(三)精心設計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內容
結合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總目標,我們應當精心設計課程的具體內容。筆者認為,針對小學生設計和開發的校本課程,應當緊密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年齡、年級相宜。例如,A小學的生命教育,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開展生命教育活動,并針對不同的年級確定了不同的生命教育主題。通過不同年級、不同教育主題的設定,讓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對生命的模糊認知逐漸清晰,為實現良好的生命教育目標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針對小學生開展生命教育至關重要。針對當前小學教育中生命教育缺位、生命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的現狀,筆者認為,積極開發生命教育校本課程具有必要性。因此,學校應當結合現有的教學條件,明確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性質、目標和內容,積極開發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為實現好的生命教育效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彬.小學生命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