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晴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深入,人們對教育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初中音樂學科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就新課標下鄉村初中音樂教學模式思考而展開論述,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初中;音樂教學;策略
一、轉換教學理念,加強重視
新課改背景下,音樂教師需要轉換教學理念,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首先,從學校角度來說,要將音樂課程與其他學科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不能隨意地取消音樂課程,為音樂教學安排專業的音樂教師,同時合理安排音樂課程,保證學生每周至少可以上兩課時的音樂課;其次,從教師的角度出發,音樂教師要科學地規劃教學進程,明確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并為學生提供一個活躍的音樂課堂,使學生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最后,學生也應當將音樂學習放在心上,用同樣的學習態度來學習音樂知識,豐富自身的知識積累,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在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下,音樂課程的地位會得到明顯的提升。
二、多元評價,給學生更多音樂生長的空間
在農村作為素養生成的一門學科,音樂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具體到評價上也就必然處在一些問題。首先,農村課堂存在著用統一的和固定的標準來衡量學生音樂水平的現象。在最后的測評中,教師總是以最后的一次終極性評價來作為學生一學期的評價,比如老師往往以一首歌曲或者以出題的方式來給學生評分。有時候由于其他課程緊,教師甚至憑自己主觀印象給學生打分,有學生有音樂天賦,卻沒能得到展示。更有學校將音樂考評與學生的主科成績聯系起來,即主科成績好的,音樂成績也好,反之主科成績不好的,音樂成績也不好。這樣的評價不利于學生往一個健全的人的方向發展,也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進而也讓學生認為音樂課不過是動動嘴、唱唱歌,聽聽曲而已。
就評價而言,教師要利用可以把握的機會及時的給學生進行評價。在課堂中教師要給運用教學機制,多元地發現他們的優點,并給予不同的評價,這是對他們的一種鼓勵和促進。所謂賞不過時,就是說要采用最佳的時機。無論學生是否取得成功,只要他們積極地參與,主動地發言,踴躍地展示自己,努力地幫助他人,教師都要對他們在學習音樂過程中的表現給予充分的贊許與肯定。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認為,初中階段學生要求尊重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心理需要特別重要,教師的多元評價也能更加激發和促進他們主動地學習音樂。
三、多樣體驗,給學生更多音樂生長的可能
傳統的音樂教學總認為音樂課就是讓學生跟在教師畫面唱一唱而已,然后學生自己再看看視頻就可以了,其實更多的是要體驗。比如就平常的音樂課而言,不管是歌唱為主的音樂課,還是欣賞為主的音樂課,教師都得要讓讓學生記住旋律。記住旋律,不是說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不是簡單的常識與概念,音樂需要的是熏陶與浸潤。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聽,通過這樣的體驗,讓旋律成為一種音樂素養生根于學生大腦之中。但如果單純地聽,學生又會感到枯燥,進而失去聽的欲望與興趣。比如說,在音樂課堂上,可以多挖掘所教課程的不同的點,每一次聽,教師都設置一定的問題,這樣學生的專注力會有所集中。久而久之,學生對音樂的聽賞能力就會在一次次的體驗中得以加強。毋庸置疑,每節課每一個學生都會有一點點的收獲。
體驗不僅僅是聽,還可以帶有其他的感官體驗。比如說在欣賞器樂曲時,教師就可以采取多樣的體驗方式,即讓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記一記。具體來說,有些樂器學生可能沒見過,學生的音樂室也可能沒有。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把實物帶到音樂教室,讓學生在課上有一個近距離的感知。比如作為一個城鄉集合部的學生,班級有許多外地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把家鄉的樂器帶到學校來,像葫蘆絲、胡琴等樂器,學生都是第一次看到。他們會觀一觀樂器的形狀,摸一摸它的質感,再聽聽樂器的音色。就聽一聽這個環節,學生能演奏的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展示。如果樂器本身不是很嬌羞,可以讓每個學生,不管會不會都去體驗一下。
四、多維合作,給學生更多音樂生長的平臺
其實音樂課也需要合作,尤其對農村學生而言,一方面學生在音樂認知上普遍差強人意,只有彼此協作才能共同進步;另一方面,合作可以給學生提供一種素養的生成方式,給學生的能力拓展帶來便利。眾所周知,農村初中的音樂課堂學生的參與度較低,學生沒有主動意識,更不要說合作意識。不少教師在教學中總是一味地強調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自己表演,自己演練,自己講解,不停地灌輸。久而久之,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和熱情漸漸降低,對于小組合作方面的意識比較淡薄。就合作而言,首先要積極發揮學生特長,讓他們巧妙地分組。現在部分學生都有一技之長,有學生會拉二胡,有的會吹笛子,有的會彈吉他,有的會彈鋼琴,他們中的一些人,都在校外考級,并且取得一些成績。一方面給他們展示與鍛煉的機會,一方面也讓其他學生有一個大開眼界、甚至提升自己的機會。其次教師要創設和諧小組氛圍,培養合作意識。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幾個問題,比如這個曲子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曲子的速度如何,情緒如何,聽后學生有什么感受。讓學生分組聽,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回答。回答對了,這個小組就可以加分。聽一遍后,小組就開始討論答案,當有組員說曲子是由二胡獨奏的,組長會讓不同意見的學生,再聽一會錄音。小組合作,使每個學生的素養都有提升。雖然問題不算很難,但學生會全神貫注地聽,會為小組的整體素養而努力。總之,合作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審美功能,使他們初步獲得了對音樂的感性認識和理解。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音樂教學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農村初中音樂教師應當從轉換教學理念、加強重視,多元評價,給學生更多音樂生長的空間,多樣體驗,給學生更多音樂生長的可能等方面做起,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進一步改進并完善農村初中音樂教育工作,達到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邢菲菲.新課標改革下初中音樂教學設計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8.
[2]李占元.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分析與研究[J].北方音樂,2016,36(02):127.
[3]張玉杰.新課標下初中音樂教學模式的探討[J].北方音樂,2015,35(2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