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體育教學僅重視學生體育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忽略了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未能為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的空間。在體育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的背景下,要從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維出發,注重融入道德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體育教育“回歸”應有的育人軌道。文章將綜合探究體育學科教學在培養學生健康習慣、提升學生道德和健康品質等多個方面的作用,分析發揮體育學科對學生教學輔助作用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個性發展;體育學科;學生教學;輔助作用;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0-30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2-0114-02
傳統體育學科教學僅關注體育教學本身,缺乏與其他學科、學生生活和個人成長的全面融合,影響了體育學科的價值發揮。因此,在創新體育教學時,要打破傳統的“課堂思維”和“學科思維”,堅持以學生全面成長和個性化發展為目標,引導學生全面認識體育學習的價值,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為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提升道德素質和個人成長奠定基礎。
一、體育學科對學生成長的輔助作用
體育學科是整個教學體系中較為重要的學科,系統化的體育教學會對學生身心健康、體育習慣產生積極影響。在改革優化學生培養機制的進程中,體育學科通過發揮實踐優勢和精神引導優勢,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通過引導學生參與體育學習,使學生養成了堅強的意志品質,理解并踐行了體育精神。
(一)自省自覺,為學生形成健康習慣提供“實踐載體”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如今體育教學已經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技能及運動知識教學。在體育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體育精神、體育文化融入學科教學,使學生通過學習更全面地了解體育鍛煉的積極價值和內在意義,引導學生塑造了“健康為本”的生活理念,使學生在掌握體育運動技能、養成體育運動習慣的同時,自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此外,學生通過參與體育學習、競賽和鍛煉活動充分感知體育學習的樂趣所在,進而對個人鍛煉狀況進行及時“自省”。同時,學生在充分了解體育學習的多種價值和多元功能后,也有助于個人“自覺”養成鍛煉習慣。因此,通過發揮體育學科的輔助作用,激發學生的自省自覺意識,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體育鍛煉習慣。
(二)自信自得,為學生升華道德精神提供“實踐空間”
體育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教師借助體育教學活動,能引導學生形成不畏困難、敢于突破的體育精神,實現“立德樹人”的理想育人目標。教師通過深度挖掘體育學科的道德教育元素,將其融入體育學科教學,有助于實現德育與體育的全面融合。比如,在排球教學時,教師將“中國女排精神”融入教學,幫助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形成敢于突破困難的堅強精神意志;教師利用賽事裁判活動的公正性,教育學生形成公正、公平的道德意識。此外,不同體育項目反映的道德理念也有差異,為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提供了多種途徑。
比如,器械體操練習需要學生協作配合完成,在此過程中,學生除了學習體育技能,也形成了主動配合他人的責任心。在中長跑教學時,學生能夠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形成挑戰、突破自我的道德理念。
(三)自發自控,為學生形成健康心理提供“實踐動力”
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體育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正是體育教學踐行“以德育人”使命的重要表現。心理健康是以往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相對缺失的內容,是一種內在精神狀態,普通的課堂教學很難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予以實時關注和有效引導。而通過發揮體育學科實踐優勢,有助于學生在自發參與體育學習、比賽實踐中,對個人心理狀態進行合理自控和有效調整,實現個人健康成長。體育運動能夠給參與者帶來直接愉悅,并從本質上調整參與者的“不安”心態,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感受對抗比賽的緊張,感受勝利的喜悅、失敗的挫折,形成深刻且真實的心理體驗。因此,常態化的體育訓練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記憶力,使學生形成更敏捷、更靈活的思維意識。
此外,在目前學生培養模式下,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自控意識,切實增強學生的自控力,使學生能夠及時調控個人的精神狀況,就成為體育教學與立德樹人使命有效融合的現實訴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根據自身體能負荷狀況適時調整個人生理狀態,也要適時調整個人心理狀態,形成積極堅韌的心理品質。
(四)自主自立,為學生形成健康品質提供“實踐平臺”
健康品質關系到學生的能力發展與終身成長,尤其在創新多變的時代環境下,學生只有具備了健康的精神品質,才能更出色地發揮個人智慧與精神創意。培養學生自主、自立的優良品質,既是體育學科教學與立德樹人使命的生動融合,更是學生個性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一環。體育教學的各類項目、各個環節都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品質,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積極適應運動環境變化,進而構建正確的心理認知。以乒乓球教學為例,單打對抗能讓學生形成不服輸、機智果敢的思維品質,雙打則能讓學生在對抗比賽中認識到協作配合的積極意義,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團隊精神。在中長跑田徑項目中,所有學生都需要接受體能極限的“考驗”。因此可以說當前體育學科為引導學生自主自立、實現個性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二、發揮體育學科對學生教學輔助作用的實踐策略
傳統體育教學多局限于“體教”本身,未能從深層次視角解讀“體育”學科的多元價值,尤其未能從學生動態成長角度來認識體育學科的輔助價值,影響了體育學科對學生教學的輔助作用的發揮。在學生個性化培養環境下,應該樹立“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思維,綜合考慮學生個人的體能狀況、學習習慣和體育興趣,為學生的道德感知和個性成長提供良性實踐空間,實現體育學科與立德樹人使命的全面融合。
(一)全面引導“奠基”,教學將健康習慣培養與體育教學相融合
健康的體育鍛煉習慣是學生養成健康身心素質的基礎,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參與其他學科學習不可缺失的因素。在發揮體育學科對學生教學的輔助作用時,要通過開展系統化的體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鍛煉習慣,筑牢學生的體能基礎。要將體育運動的動作示范、技能教授、體育精神和學生習慣等各項因素進行全面融合,通過凝聚體育學科的教學合力,對體育課堂進行擴容、增量,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體育教學。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健康習慣、體育鍛煉等各項活動的價值,引導學生積極將健康習慣進行“延伸”,使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也能自覺遵守正確的行為規范,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學科對學生教學的輔助作用。
(二)道德提升“鑄魂”,將道德素質培養與體育教學相融合
體育教學是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重要載體,也是檢驗學生道德狀況的重要路徑。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校要重視利用體育教學的實踐優勢,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勝負理念、積極協作的體育道德理念和尊重、關懷他人的品格;要充分考慮學校資源狀況,融入地域文化和信息技術,打造德育與體育相融合的教學課堂,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要組織開展具體教學實踐,豐富道德教育內容,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提升學生個人的道德境界。比如,在體育學科教學時,教師將體育賽事規則、基本要求融入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應有的規則意識和規范理念,對體育訓練及比賽中學生的“違規”行為進行及時糾正,幫助學生形成遵守秩序的優異品質。通過將道德教育“融入”學生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真正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優質人才。
(三)心理健康“守源”,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相融合
堅定學生意識認同,培養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主動性是體育學科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前提。為更好地發揮體育學科在學生成長、成才方面的積極作用,要從學生心理素質和精神認同培養出發,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充分融合。在體育項目教學時,教師要注重選擇豐富、鮮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引導學生掌握運動技巧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精神引導和心理鼓勵,使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比如,在短跑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挑戰自我,敢于突破自身成績。教師可以與學生深入交流,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合理疏導,為學生心理健康提供正向指引。
(四)實踐參與“固本”,將學生個性發展與體育教學相融合
在體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通過教學引導,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習習慣、運動愛好、理念信念和體育意識等,為學生設計針對性的個性體育訓練項目。在體育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特點,結合學生體能測試的成績,從學生學習興趣出發,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體育課中體會到運動樂趣,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運動方式與頻率,真正發揮體育教學價值。通過應用“課堂+俱樂部”的教學模式,完善課外體育教學體系,可以使學生從被動參與轉向自我探究,真正實現體育教學“回歸”學生個性發展的預期目標。
三、結語
在學生核心素養理念下,培養學生健康的身心素質,充分發揮體育學科對學生學習、成長的綜合推動價值,已成為體育教學的全新目標。通過開展系統化的體育學科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對體育鍛煉價值的認識,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身心素質,使學生能夠將健康鍛煉習慣和意識融入日常生活中,真正實現個人健康成長。因此,體育教師要發揮體育學科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優勢,重視知識教育與學生規則意識培養,實現學生個性化成長。
參考文獻:
[1]王興忠.高中體育對培養學生思想道德與行為習慣策略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9(7):98-99.
[2]趙富學,程傳銀.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能力化的引領與培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6):108-113.
[3]邵天逸.“立德樹人”背景下學校體育的育人價值[J].體育學刊,2017(4):63-67.
[4]賈 瑩.德育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的實現路徑[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5):94-95.
[5]朱亞成,朱 萍,季 瀏.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9(5):104-108.
作者簡介:李發揚(1982—),男,江蘇邳州人,江蘇省清浦中學教師,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學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