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春彥 趙佳
摘要:由于我國發展歷史進入新階段,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發生了階段性的變化,社交方式的復雜、成長訴求的提高、思維方式的開放等的變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也發生了極大變化。因此我們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學生的訴求,同時將愛國主義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培育學生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新時代 大學生思想 思政教育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一方面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發生了新變化,產生了新判斷;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國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有了重大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當代大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分析和研究大學生思想的變化,有利于進一步有針對性的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進一步解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向著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邁進。
一、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變化的時代背景
習總書記指出:“青年是標志時代最靈敏的晴雨表。”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變化體現了時代的變化,反過來,時代的變化又影響了主體意識的變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變更。”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變化正是受到了外部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在行為選擇、表達方式、思想意識上都發生了很大不同。
1、經濟發展的新環境
經歷新中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國經濟取得了飛躍式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自2010年開始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 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工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220多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生產能力穩居世界第一位。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經濟已經告別了曾經的“一窮二白”,特別改革開放之后的近二十年,經濟的發展一直處于高速、中高速增長,社會財富有效積累,基礎建設穩步發展,醫療、教育、就業等關系民生的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前作未有的提高。
2、社會發展的新階段
社會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逐步發展到新的階段。目前,我國國內全民生活水平提高,日行千里的高鐵、發達的航空網、便利的城市交通、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單車,人們的出行方式變得便捷、快速;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多、要快,人們的思維空前發散;網絡購物、物流網絡的迅速構建,人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貼心的服務等等。無論是出行的變化、思維的變化還是日常生活的變化,讓人們關注更多的是自身的發展。同時,由于信息網絡的飛速發展,社交媒體的快速普及,無政府主義、民主自由化等西方意識形態的有意滲透以及社會上存在的各類思潮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國內主流的價值觀和話語體系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沖擊。
3、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毛入學率的不斷提高,我國的教育逐漸向大眾普及,高等教育產生了新變化,同時進入新時代新階段,我國對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提出了新要求。“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全球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面對世界局勢風起云涌,站在當前我國發展的全局高度來看,高等教育要與我國的發展相適應,要與世界的發展相匹配。因此高等教育要積極應對新形勢和新任務,不斷建設教育強國,推進教育現代化,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高等教育的本質入手,培養一批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專業才能、有社會公德、有仁愛之心的有為青年,為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探索新思路。這是高等教育邁向新的歷史方位,承擔新的歷史責任,實現新的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變化的表現方式
1、大學生的社交方式更加具有復雜性
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平臺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媒介,同時近年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自我表達的渠道越來越多,培育亞文化和圈層文化的土壤悄然勃發,讓更多關注于各個不同領域的大學生們得到了更多培養興趣和抒發意見的機會,更加速亞文化和圈層文化的生產和傳播。這樣的變化使得大學生的社會交往的樣式變得豐富,社會交往的渠道變得多樣,社交方式總體呈現復雜性。
2、大學生的成長訴求更加具有個體性
經濟的發展使得個體家庭環境發生了變化,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是出生于家庭環境良好的獨生子女,孤獨感和優越感并存,信息攝取量極大豐富,對現實利益的追求比以往任何時代的大學生都要強烈。同時,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的環境下長大,自由、競爭的意識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強化,因此,大學生的訴求更多的是平等、競爭、效率,個人的發展意愿更加強烈,集體觀念被弱化。
3、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更加具有開放性
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大學生接收到的信息爆炸式增長,思維方式也由單一閉塞逐漸開放。同時,西方資產階級的普世價值觀、個人自由觀念不斷進入中國,作為思維最活躍的大學生群體,接收新鮮事物較快,西方觀念的滲透,容易使大學生忽略中國的優秀歷史文化精髓,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理想信仰缺失、發展前景迷茫等問題。
三、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方式的變化
1、注重教育環境的復雜多變
大學生社交方式的復雜性,使大學生更關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教育場景越來越豐富,教育環境越來越復雜,因此思想教育工作應該更加注重了解學生的成長軌跡,真正走進學生當中,增強互動性,對大學生的社交方式進行掌握,并逐步與心理教育、思想文化教育串聯起來,從現實環境中完成對新時代大學生的人文關懷。
2、關注教育對象的個性成長
大學生成長訴求的個體性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快、更有目標性地完成自己的預定期望,但是也會導致大學生思想意識中出現個人主義為重的現象,同時單打獨斗的成長環境,也讓大學生的行為特征更加趨向孤獨,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加關注教育對象的個性成長,搭建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集體合作的平臺,引導學生能夠在集體環境中樹立自信、感受愉悅。
3、重視教育內容的愛國基因
大學生的思維開放性,往往會導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淡薄,歷史觀和世界觀基礎薄弱,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因此尋找合適的教育素材,用學生們感同身受、耳熟能詳的經典事例引導學生堅定信念,增強信心對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是極其重要的。中國歷史悠久,傳承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展現的歷經磨難、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扎根鄉土刻苦鉆研的實干精神和勇于創新不懈拼搏的進取精神,形成了獨特的歷史內涵和獨特的文化品格,由此也孕育了一系列愛國主義精神和生動的愛國主義案例,這些愛國主義案例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教材。其中紅色文化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對抗歷史虛無主義、個人自由主義的有力武器,能引領大學生在多元文化的復雜交織中增強文化自信、堅定思想定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教育,讓紅色基因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才能筑牢大學生的思想信念,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世界觀。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紅色文化在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傳承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19BKS009。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51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 [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68-69
[4]陳寶生.國之大計 黨之大計——新中國教育事業的歷史成就與現實使命[EB/OL] 2019-09-10/2020-3-34
[5]陳曉.基于95后大學生發展現狀的高校德育工作探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35(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