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承 吳苗
摘要:戲曲是由音樂、舞蹈、文學等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揚劇是我國戲曲百花園中一顆耀眼的明珠,歷經百年的發展,其戲曲體系已經基本成熟。作為揚州民間音樂的典范,方方面面都蘊含著揚州文化,揚劇音樂是揚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揚劇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揚劇? ?唱腔曲牌? ?伴奏音樂
中圖分類號:J8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9-0158-02
揚劇前身的香火戲與花鼓戲原是兩個獨立的戲曲個體,它們合流成形于上海。1920年左右進入上海后更名為“維揚文戲”;1927年正式定名為“維揚戲”;解放后,維揚戲正式定名為揚劇。揚劇在故土揚州誕生,在上海發展,最終在鼎盛發展重新返回故土揚州。2006年5月20日,揚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揚州特有的方言土話而廣受揚州、鎮江、南京、泰州、上海等地民眾的歡迎。
一、揚劇音樂中的唱腔
唱腔是戲曲音樂之本,靈魂之所在!戲曲中常說的“唱念做打”四功排序,“唱”放在四功之首,足見“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揚劇的唱腔語言主要以江淮官話為主,其傳承有科班傳承和家族傳承兩種模式,唱腔有金派、高派、華派三大流派。
(一)唱腔曲牌的來源
揚劇中的唱腔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由揚州清曲唱腔、香火戲唱腔以及花鼓戲唱腔所組成。[1]
花鼓戲是我國地方戲曲的一個劇種,是由花鼓舞演變而來。揚劇中的花鼓戲曲調來源于安徽鳳陽,后來傳入江蘇的揚州、鎮江地區,在打花鼓、踩高蹺等傳統習俗上衍變而來?;ü膽虻娘L格多充滿生活氣息,喜劇性強,常以絲竹為伴奏樂器,其唱腔細膩婉轉,俗稱“小開口”。同時,演唱花鼓戲的藝人多為舊社會時期底層的手工業勞動者,所以花鼓戲又稱匠人藝術。
香火戲又稱大開口,江北戲,來源于蘇北地區的傳統民俗活動“鄉人儺”,這是一種祭祀神靈的活動,主要用來祈福消災,在揚州地區最能有力證明的歷史遺跡便是距今7000多年前位于揚州北部的高郵龍虬莊遺址。做香火時演出的戲稱為“香火戲”,香火戲唱腔的特點粗獷高昂,演出時用鑼鼓伴奏,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這就是其又名“大開口”的緣由。
揚州清曲又稱廣陵清曲,是在元代散曲的基礎上,吸收江淮一帶風行的各種風俗民歌于明代中葉形成的。在表演形式上,少則一兩人,多則七八人;結構上為曲牌體;唱腔特點是抒情細膩;伴奏樂器有二胡、琵琶等;所唱內容有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以及寫景抒情等。
(二)唱腔曲牌的分類
1.曲牌體
(1)敘事性唱腔曲牌
敘事性唱腔,是一種適合在情節性曲目較多的情況下使用的唱腔曲牌,用來陳述事件、交代事件細節、人物之間的對話等,也稱吟誦性唱腔。敘事性唱腔多側重于人物語言、說話上的意義,以及在表演中劇中人物表達的語氣、口氣,通過不同的發音語調來塑造劇中的人物形象。以下是幾個常用的敘事性唱腔。
數板,來源于揚州清曲唱腔,結構為上下句,除了第一句外,其它都是從弱板開始演唱,也就是弱起小節。這種曲牌多用于敘事,唱詞較為隨意,可多可少,機動靈活。
滾板,又稱散板,亦是來源于揚州清曲中的唱腔,與數板的結構相同都為上下句,多用于大段的敘事情節,經常與“數板” 一起結合使用,是敘事性情節的常用曲牌,常表現激動、憤怒等情緒。
梳妝臺,吸收于揚州清曲,因其用途廣泛,適應性強,情緒多樣,被稱為揚劇曲牌中的“大鍋菜”,是揚劇核心唱腔曲牌[2]。主要由于它曲調的機動性較大,可以用變動某些音的高低、長短或速度等。它被戲曲中的生、旦、凈、末、丑等角色廣泛使用,多變的腔調包含了喜、怒、哀、樂等情感,構成了豐富的情感表現和不同角色的情感表達[3]。比較有名的片段有《皮九辣子》《看斷橋》《恩仇記》等。
(2)抒情性唱腔曲牌
揚劇中的抒情性唱腔旋律性強,劇中人物內心深處的感情世界的獨白通過旋律性較強的抒情性唱腔表現得更加真實。抒情性唱腔著力于劇中人物的情感刻畫,情感表現愈深,人物形象通過唱腔的刻畫也就愈鮮明,曲調優美柔和。揚劇中的抒情性唱腔很多,有《梳妝臺》《剪剪花》《哭小郎》等。
梳妝臺,前文在敘事性唱腔提到《梳妝臺》曲牌是揚劇唱腔的大鍋菜,在抒情性唱腔也可見其身影。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曲牌根據劇中人物塑造以及情節發展,在唱腔上可以做不同的處理已達到符合劇情發展的需要,得到最佳的表演效果。
剪剪花,又名剪靛花,唱腔來源于揚州清曲,結構上多為四句,常用于表達悲傷凄苦之情。
哭小郎,以表達悲傷、痛恨的情緒為主,經常用于氣氛較為沉重的場合,也可用于滑稽、諷剌的場合,既可表現愉悅的心情,又可以表現悲痛的心情。
2.板腔體
板腔體則類似于一種節奏類型——散板,沒有固定節拍、節奏、速度,唱詞結構也不像曲牌體一樣規整,音樂上突破了框架的限制而自由發揮,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兼有敘事抒情,多用于劇情轉折部分,用于表現不一樣情緒。揚劇中的板腔體主要吸收了京劇以及昆曲的一些板式變化,產生了導板、散板以及流水板等曲牌。
導板,又稱倒板,起到一種引導作用,節奏自由,無板無眼,結構上沒有上下句的對稱性,只有上句無下句。
散板是一種采用散拉散唱形式的板式,情緒柔和,演唱時節奏自由,有利于情感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