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麗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就是古詩文教學。學生進行古詩文學習,能夠讓學生了解較多的優秀作品,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引導學生陶冶情操,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能夠幫助學生領略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具有十分深遠的教育意義,本文將簡要探究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核心素養;教學
在小學階段,掌握的古詩文中,教師要學會整合這些詩詞作品,幫助學生拓寬思維,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不同語言風格的魅力,加深學生對詩文內容的理解,通過古詩文的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思想和道德價值,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節奏之美,發掘學生的思想道德之美。
一、從詞意入手,培養學生的古詩文美感
古詩詞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我們民族語言文字運用的典范,期間蘊含的思想、胸襟、情致、風骨永遠魅力四射。它傳承著祖國文化的命脈,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古詩文卻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畢竟古詩文本身它的語言便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障礙,因此,教師可以從詞意入手進行教學設計,培養學生感受古詩文的美感,通過對個別詞意的理解,進而激發學生了解古詩文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古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出自唐朝李白《全唐詩》中“望廬山瀑布”,教師可以通過解釋其中的個別詞句簡易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好比香爐:在文中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云霧,遠望如紫色的煙云,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等詩詞的解釋,進而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美感,提高學生語文的審美鑒賞與創造的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二、從作家背景入手,為領悟文章主旨奠定基礎
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其古詩的主旨思想,是學生最難以理解的一個學習過程,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由簡入深,逐個層次對學生進行古詩文的輔導,進而使得學生可以體會到文章的主旨內容,作者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和人生哲理。例如,在學習“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來自宋朝詩人,蘇軾《贈劉景文》一詩,“劉景文是詩人的好朋友”,教師可以從古詩詞的作家入手,進行詩詞的了解,體會古詩中的意境,結合這首古詩來說,這首古詩的作者是蘇軾,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別人也叫他蘇東坡。有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人,與他交談甚是興奮,蘇軾喝著酒,非常地高興,就寫了這首古詩送給劉景文,因此,題目也就叫做“贈劉景文”,通過寫作古詩的背景和作家的簡單了解,進而簡易學生對文章大意的理解,這是一首輕松勉勵朋友的詩歌,不僅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熱愛之情,也勉勵了朋友要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如此一來,教師為學生理解古詩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學生養成良好的古詩文學習習慣。不僅要學習古詩文中的詞意,也要學習古詩作者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為學生今后學習古詩文打下基礎。
三、深入了解古詩題材,簡易學生學習古詩的內容
在語文教學的學習中,學生要明白一個道理,無論學習什么樣的內容,它所涉及的題材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都有著莫大的關聯,因此,教師要合理利用語文學習的這一特點,簡易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就好比,寫景抒情(通過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平寄自己的思想情感,這類詩通常寄托在描寫的景物之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詠物言志(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即事感懷(由一事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邊塞征戰(通過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抒發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懷古詠史(以歷史典故為題材,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教師通過讓學生對古詩題材的了解,進而簡易學生的學習內容,使得學生在學習古詩前有一個基礎的古詩內容的了解,例如,在學習“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來自北宋文學家,蘇軾題惠崇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中的“春江晚景”一詩,作者通過對江南春景的描寫抒發自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對繪畫者高超的技藝的欽佩之情,通過景寄托情,教師通過對古詩題材的分析,使得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分析文中的思想內涵,加深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語文思維發展與能力提升的核心素養的教育養成。
四、運用古詩,培養學生的人文思想和道德價值觀
在古詩詞中,有不少蘊含人文哲理的名句,學生在進行朗讀、賞析的過程中,不但能夠感受到古詩文韻律的節奏美,還能從中發掘學生的思想道德之美,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和正確的道德觀念。例如,在學習“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節選自宋朝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元日,指正月初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來自唐朝詩人“杜牧”所作古詩“清明”一詩,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七天之前就是立春,春天的開始,七天之后就是清明,是掃墓祭祀、踏青郊游的節日,這兩首詩都描寫了我國傳統節日,通過對古詩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得學生看到古詩的文化美,也發揚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培養了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的教育養成,在古詩文的學習中發掘學生的思想道德之美,體會其中的人文之美。
小學生處于愛玩好動的年級,對古詩的學習和掌握還處于不成熟的一個階段,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從簡入深,對學生進行古詩文的教學設計,使得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古詩文的學習習慣,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繼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廖明鳳.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9.06.
[2]潘蓉蓉.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J].新課程,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