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 獲得感
基金項目:本文為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黨建與思政課題“教師—學生雙主體視域下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獲得感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A-0161-19-013。
作者簡介:張斌奇,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專任教師,講師。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12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將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作為重大戰略任務,將學校思政課程建設擺在突出位置。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以下簡稱“318講話”)。這是新中國以來,黨中央首次針對專門課程召開的總書記親自主持的最高規格的座談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培養接班人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辦好思政課的鮮明態度和堅強決心。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同樣必須深入思考如何將思政課程建設緊緊圍繞培養接班人這一重要課題。對此,習總書記在學校思政教師座談會講話中提出“八個相統一”,其中之一就是“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也就是必須充分將思政課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統一起來,以教師與學生的獲得感為中心,將思政課真正入腦入心。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職業教育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作為高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課程,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靈魂課程 ,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重要性將更加突出。
一方面,新時代為高職思政課帶了新的任務。黨的十九大以來,伴隨著國家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出臺對高職院校思政課提出了新的任務。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工匠精神”,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又增加“企業家精神”,這對職業教育培養學生道德素養、人文情懷、職業操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不同于本科教育的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高職思政課必須大力承擔起新時代變化所賦予高職學生培養的歷史使命。高職院校應更加注重學生技藝技能的訓練與培養,始終貫徹思政課程立德樹人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道德情操的養成教育。
另一方面,新一代高職院校學生新的群體特征為思政課帶了新的挑戰。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大都屬于新世紀出生的“千禧寶寶”或稱“00后”,被稱為“移動網絡的原住民”,具有鮮明的群體特征:個性意識強,網絡行為多樣化,處世態度趨于理性等。 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學生大都在高中階段學習成績較為不理想,學生習慣沒有教好養成。在面對新媒體的大眾化、普及化沖擊下,高職院校“00后”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習慣必然存在各種各種問題。這對于高職院思政課帶了新的挑戰。
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深刻理解新時代所賦予高職院校的新的使命,深入研究高職院校學生的群體特征。針對移動網絡的普及化趨勢,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應努力探索基于媒介化構建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2015年,習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上提出,要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獲得感一詞由此出現在多個重要表述中。獲得感是主體在接收外部反應時的一種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思政教師獲得感主要集中在職業角色、職業價值、職業信仰三個方面。
第一,思政課教師職業角色的認同。在“318講話”中,習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廣大思政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殷切希望。一方面,思政教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道路、文化的堅定擁護者,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另一方面,思政教師承擔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思政教師的獲得感來源于正是來源于兩種不同職業角色的定位。
尤其是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在面對成績基礎較一般的高職學生的時候,應該更加有耐心,更加積極引導,用理論的魅力,用自我的人格魅力去影響我們的學生。
第二,思政教師職業價值的認同。教師的勞動有教書和育人方面的內容,不僅滿足了個人發展的價值需要,而且也是社會價值的需要。“教師勞動的個人價值作為客體和教師勞動對于教師主體需要的肯定和否定的某種狀態,是滿足教師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教師的職業價值就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相統一,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滿足教師獲得感。
教師的獲得感與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相契合的。個人價值更多體現在物質利益的獲得,享受固定的法定假期的同時,有更長的其他職業所無法比擬的寒暑假期。同時,教師的學歷、職稱、崗級等直接決定了教師物質利益的獲得。然,高職院校,其性質決定了更加注重職業技能與專業能力的訓練,對于思政類等人文課程的重視程度較專業課程低,在職稱評定、課題等方面存在差別。因此,在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程建設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有必要加強在職稱評定、課題評審、評優評獎等方面適當向思政教師傾斜,調動思政教師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實現教師個人價值的基礎上,思政教師應該以社會價值為引導,將個人價值置于社會價值之中。
第三, 思政教師職業信仰的認同。人們常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尤其是思政課教師,習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更加高的要求:“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思政課教師傳播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光輝真理,傳播的是黨治國理政的路線方針政策,必須要首先做到“自己信”,不僅做到“在馬言馬”,更要做到“在馬信馬”,才能正確引導當代大學生在紛亂的思潮的激蕩中,找準前進的方向。
以往思政課教學一直存在片面強調課堂教師主導的現象,簡單采取單向傳輸,滿堂灌,大量理論講解,又或者將思政課上成“娛樂課”“觀摩課”等,完全不考慮高職學生接受度和學習效能,導致思政課程在學生心目中形象差,思政課反響差。這其中,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是,思政課堂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教學話語“霸權主義”——教師只管自己怎么講,不管學生聽不聽,能不能理解。因此,如要提高思政課程的時效性,改變思政課程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就必須改革思政課程的教學模式,從原來的教師主導轉向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第一,必須把教學與高職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結合起來。日常生活的現實性決定了大學生經常用“是否有用”作為思政課程的評價標準。因此,必須將思政課程充分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關心大學生成長與學習過程中的思想引導,關注大學生日常生活的話語體系與興趣點。尤其是“00后”的高職學生,他們生長于移動互聯網大發展時代,碎片化的信息、雜亂的各種思潮使得他們不能夠理性客觀地看待各種社會現象。他們見證了國家的繁榮富強,但同時又缺乏必要的人生歷練。對此,思政課教師要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日常關注點和困惑之處。
第二,必須把教學與學生的主體訴求相結合。在思政課程上,學生想聽什么,對于人生、國家、社會、世界等宏大的話題,他們關心什么,這是思政課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思政課吸引學生的關鍵之處。學生的主體訴求包括“包含自主性、參與性和互動性,自我效能主義認為缺乏自身經歷的他人的引導和替代經歷,不如參與者的自身經歷對個體的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大” 。因此,思政教師在課程設計、教學材料選擇、教學呈現方式等諸多教學環節中,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在思政課程中的獲得感。
第三,必須把學生的興趣和教師的教學內容相結合。思政課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必須將學生的興趣作為思政課教學設計與教學內容的出發點,聚焦學生的興趣訴求是什么。高職院校的專業性較為突出,專業學習是高職學生興趣的重要來源。因此,高職院校思政課必須聚焦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訴求,充分挖掘不同專業的思政元素,貼近學生,貼近時代,貼近專業。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政課教學,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內因作用作為引領思政課教學時效性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318”講話,不僅闡釋了思想政治理論工作在學校教育中的極端重要性,也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充分發揮思政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加大對學生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增強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程的時效性與接受度,增強思政理論課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獲得感。
注釋:
李鳳英.有效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EB/OL].光明網,http://www.gmw.cn/xueshu/2019-09/16/content_33161331.htm2019-09-16.
沈千帆,付坤,馬立民,黃薈宇.“0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征及教育策略[J].學工視窗,2019(24).
扈中平.現代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6.
蒲清平,何麗玲.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