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想象競合 犯罪 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陳啟夜,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國有企業黨建與生產經營之間的融合、國有企業常用法律。
中圖分類號:D9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20
(一)想象競合犯的定義及分類
想象競合犯,從根本上來說,指的是思想觀念和想象的多種罪名的重合。簡單來說,一個人實施了一個犯罪行為,但是在犯罪的過程中卻觸碰到了多個犯罪的客體,并且觸碰了多種犯罪罪名的狀況。例如,一個行人A想要殺死另一個行人B,行人A向B扔磚頭,之后不僅將行人B殺死,并且扔磚頭將B砸死之后磚頭反彈還將旁邊的行人C砸傷,行人A的行為就屬于想象競合犯。行人A觸碰了兩種罪名,一種是將行人B砸死,另一個是將行人C砸傷的罪名。在我國頒布的《刑法》之中,卻沒有明確的規定想象競合犯的處罰原則和定罪的規定,因此,可以根據相關的罪數理論知識,選擇兩種罪名中較重的犯罪行為作為處罰,也就是行人A將會受到第一種的刑法處罰。在想象競合犯的處罰之中,選擇最終的罪名進行處罰已經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和實踐應用。
在對想象競合犯進行劃分的過程中,出現了多種的劃分種類。第一,有的學者想要將想象競合犯劃分為同種罪名的想象競合犯與異種罪名的想象競合犯兩大類,然而在我國頒布的《刑法》之中,對應的該同種罪名卻不屬于想象競合犯的罪名,因而此種劃分的方法沒有得到對應的支持。另一種劃分方法卻是將想象競合犯根據自身的罪過形態和停止形態對想象競合犯進行嚴格的劃分,這種劃分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論性,但是卻沒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實施該種劃分方法沒有一定的價值。還有一種可能的劃分方法是根據想象競合犯自身整體的規范化體系中的地位,價值以及應用進行對應的劃分,而不是機械化的進行劃分歸類。
(二)想象競合犯的主要構件
1.犯罪人實施一個犯罪行為
想象競合犯中,犯罪的行為只有一個。而實質數罪和牽連犯等其他的犯罪行為卻有多個犯罪行為,有些學者按照犯罪的行為結果,性質以及犯罪的個數來進行對應的定罪,雖然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對于一些極特別的犯罪案例并不能進行合理的定罪。因而就需要按照“因果關系說”來進行對應的劃分定罪,也就是全方面的考慮犯罪行為,結果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來進行定罪較為科學合理。在因果關系中,一個行為就是指犯罪人實施了一個危害其他行為人的結果,也叫做“一因一果”,如果犯罪人實施了一個行為卻造成了多個危害其他行為人的結果就叫做“一因多果”,也屬于一個行為。而多個行為造成了一些危害結果則是“多因一果”,就屬于了多種犯罪行為,就不再屬于想象競合犯的構件要求。在想象競合犯之中,只要犯罪人實施了一個犯罪的行為,不論是作為還是不作為,犯罪的心理是故意還是過失等其他,都不會對想象競合犯造成對應的影響。
2.犯罪人的犯罪行為造成了多種犯罪的罪名
在想象競合犯中,最顯著的特征是造成了多種罪名,但是對于多種罪名,存在一定的爭議,有的學者則認為一個犯罪行為觸犯了多種罪名就屬于同種多罪。然而,也有學者對這種說法持反對的意見,根據《刑法》第55條前段的規定中,系置重于被害法益之個數。總的來說,就是指一個行為而觸犯了數罪名,具備數個犯罪構成要件,并不會因為被害法益之是否相同而有異故也。這種說法具有片面性,甚至來說,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想象競合犯并不同于實質數罪,主要的原因是犯罪人只實施了一個犯罪的行為,如果一味的將同種罪名歸類與數罪名的話,想象競合犯的各個犯罪構成的各個要件在實際上均相互重合,僅僅是在客觀數量上進行堆積,而數量上的堆積并不能影響到罪質,完全可以按照一個罪名進行定罪,所以,同種罪也是一種罪。再者,如果將同種罪屬于想象競合罪的話,皆可能會導致一些嚴重的罪名進行輕微的判刑,使得罪責刑無法達到一致。例如,一個行為人開槍致使一人重傷,三人輕傷,按照想象競合犯進行處理的話,就是根據最重的進行對應的處罰,也就是對重傷的結果進行評價,而其他三人的結果卻沒有采取處理,這就造成了罪刑不一致,對犯罪人的判決較輕,對于其他三個受害人不公平。反之,若是按照一罪進行處理,就可以進行綜合的評價,將其他三個人輕傷作為情節的考慮,盡可能的做到罪責刑的平衡。
3.犯罪行為之間沒有對應的重合關系
重合關系主要是包容關系和交叉關系,甚至是不完全承認交叉關系三種。不完全承認交叉關系并不太適用于想象競合犯的重合關系之中,主要是前兩種。重合關系在不同的領域中有著不同的定義和劃分。又因為我國頒布的《刑法》中,相關的規定彼此之間較為復雜,從而使得一些犯罪之間構成了重合,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其中的一種犯罪最符合該犯罪的本質特性,最終完整的評價該種犯罪行為而對其他的法條進行排斥。
(三)想象競合犯罪要件的特征
1.危害行為的特征
對于想象競合犯罪自身的危害行為的特性來講,有兩種學說,第一種就是多種結果的學說,想象競合犯實施了一個犯罪行為,然而卻同時造成了多種結果進而觸犯多種罪名。另外一種是多種客體的學說,這種學說通常是指想象競合犯實施的犯罪行為在客觀上觸犯了多個犯罪客體,自身危害的本質是侵犯了多個犯罪客體,指的不是危害結果的多樣性。一般犯罪的客體指的是所有受到刑法保護并且被想象競合犯侵犯的社會關系。
2.主觀罪過的特征
對于想象競合犯的罪過判斷,目前在我國的《刑法》中有三種觀點,首先是單罪過學說,主要是認為想象競合犯的本身意識上只有一個故意或過失,也就是想象競合犯基于一個罪過,進而實施了一個犯罪行為,然而卻造成了數種罪名。第二種是多罪過學說,主要是認為犯罪者本身的犯罪行為具有多種罪過,自身的本質是實施了一個犯罪的行為,卻造成了多種罪過,也就是形成了多種罪名的犯罪形態。最后一種是單罪過或多罪過學說,這種說法綜合了前兩種學說,也就是想象競合犯的主觀上可以基于一種罪過,也可以同時具有多種罪過。
(四)想象競合犯罪本質的相關解釋
1.實質一罪說
想象競合犯,又叫做想象數罪,實質一罪說主要是指想象競合罪僅僅是在外表形式上組成了多種罪名,從而觸犯了多種罪名,在結構上符合數個犯罪構成,但又因為只是一個犯罪行為,因而就使得與實質數罪的性質與有所不同,僅僅是想象中的數種罪名,而在實際上是一種罪名。
2.實質數罪說
該種學說認為,盡管想象競合犯實施了一個犯罪行為,但是卻造成了多種犯罪行為,因而,該想象競合犯應該與其他數罪進行同樣的處罰。主觀理由是犯罪行為人只實施了一個行為,卻造成了多種危害的結果,從而觸犯了多種罪名,而對于犯罪的構件來看,其他的要件與實質數罪的構件相同。實施的一個危害行為與多種犯罪結果之間存在因果的關系,如果將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分別進行結合,就會構成多種罪名,但是卻產生了交叉的作用。因而,想象競合犯的本質屬于多種罪名而不是一罪。
3.折衷說
這種學說,主要是認為想象競合犯的本質既不是一種罪名,也并不是多種罪名,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罪名。也就是認為想象競合犯屬于多種犯罪構成,構成了多種罪名,但又因為實施了一個犯罪行為,在進行處罰的過程中,與一般的數罪處罰要有區別。
4.法條競合說
法條競合說,是在犯罪行為數與犯罪數相同的觀點上進行區分,也就是認為一個犯罪行為不可能構成多種罪名,所以,認為想象競合犯僅僅是多種罪名的競合,也就是法條競合。想象競合犯,實施了一個犯罪行為,然而卻觸犯了做種罪名,但是多種罪名之中任何和一種罪名卻不能完全的評價該種犯罪行為,因此,應該是多種罪名的形態。而另一種觀點卻是,想象競合犯僅僅實施了一個犯罪行為,而造成的多種罪名之間卻是共同應用這一犯罪行為,因而與多種罪名的數罪是存在不同的,因而根據不能對一個犯罪行為進行重復評價的原則,想象競合犯僅僅是想象中的多種罪名,而不是實際中的多種罪名,因而是一個罪名。
(一)數罪并罰學說
該種學說主要是認為想象競合犯實質上是不同本質的多種罪名,也就是一個犯罪行為造成了多種不同性質的罪名,因而按照一個行為進行處罰,不能很好的體現出公平性。因此,按照多種罪名進行處罰才能夠完全的體現處罰的公平性。
(二)一罪處罰學說
一罪處罰學說,認為想象競合犯應該按照一個罪名來進行對應的處罰,這是因為想象競合犯實質上僅實施了一個犯罪行為。我國《刑法》中對于想象競合犯的處罰原則是按照多種罪名中最嚴重的來進行處罰,而其他情節較輕的處罰已經不再適合進程處罰,也就是“從一重處斷說”。當前,在眾多的想象競合犯的罪名處罰中,已經得到了多次的應用。
(三)具體分析進行處罰學說
該種處罰的學說,主要是根據想象競合犯所造成的罪名來按照具體實際情況來進行對應的處罰。主要可以劃分為三大類,第一,如果想象競合犯實施了一犯罪行為,造成了一個或者多個犯罪行為,而犯罪的行為之間存在包含的關系,則就應該按照“從一重處罰說”進行對應的處罰。第二種是想象競合犯實施的危害行為造成的結果之中,有本身預期的犯罪結果,同時又有本身危害行為之外的危害結果,從而造成了多種罪名,這種行為應該按照最嚴重的一種罪名來進行對應的處罰。第三種就是想象競合犯的行為人處于多種犯罪意識,實施了一個犯罪行為,故意的形成了多種犯罪結果,這就需要按照《刑法》中,將不同的犯罪結果認定為不同的罪名,從而按照多種罪名進行對應的處罰。
簡單來說,在對想象競合犯進行處罰判刑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并不是屬于簡單的處罰,屬于一個繁瑣的問題,因而就需要相關的判刑人員多了解和掌握相關的處罰學說,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對應的處罰,這樣才不會存在判決不合理的想象,促進社會的穩定,保障國家的安全。
參考文獻:
[1]蔣蘭香.想象競合犯處罰原則的重構[J].中南學院學報,2003(3).
[2]林亞剛.論想象競合犯的若干問題[J].法律科學,2004(1).
[3]劉士心.罪犯形態競合研究[J].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5).
[4]劉憲權.我國刑法理論上的牽連犯問題研究[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