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雷
【摘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指日可待。做好小康社會的群眾文化建設對于繼承傳統文化、提高文明素質和人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文章試從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培育和提高群眾文化力、提供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和推進“互聯網+群眾文化”的科技創新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康社會 群眾文化 文化力 文化產品 互聯網+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推動國家前進的精神力量。我國已經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指日可待,社會法治化、信息網絡化、經濟市場化、文化多元化的特點日益突出。做好小康社會的群眾文化建設,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培育和提高群眾文化力、提供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推進“互聯網+群眾文化”的科技創新,對于繼承中華民族璀璨的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質和人民生活質量、促進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群眾文化服務體系
小康社會的群眾文化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位一體”的新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全民抗擊疫情取得勝利之后,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建設覆蓋全社會的群眾文化服務體系恰逢其時。覆蓋全社會的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復雜系統工程。工人文化宮是群眾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環節,有著現成的人員配置和服務場所,長期的文化服務經驗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決定了其在群眾文化服務體系中至關重要的地位。進入小康社會,工人文化宮要繼續發揮文化教育載體和文化宣傳陣地的功能,彰顯工人文化宮在學習強國中的文化張力,與其他文化藝術單位精誠團結,密切配合,聯手建成覆蓋全社會的群眾文化服務體系。
二、培育和提高群眾文化力
相對于經濟基礎領域的生產力而言,文化力是一種上層建筑領域的力量,是一種精神生產力。小康社會的文化力代表了新時代國家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和文化發展水平,集中體現了新時代必備的國民整體素質。
培育和提高群眾文化力、文化凝聚力和文化滲透力,促進文化力與生產力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推動文化制度、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有利于挖掘和發揮人民群眾的創新潛力;有利于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法治建設、制度建設和經濟建設。培育和提高群眾文化力,不僅適應了人民群眾要求進一步改善生活品質的熱切期盼,更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
三、提供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
文化產品是人民需要的精神食糧,文化產品與物質產品一樣,需要合理的產業結構,目前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結構性、全局性的問題,是進入小康社會后必須重視并予以解決的。
(1)重塑和優化文化產業結構。提供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必須在現在的基礎上,實施和加快優質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合理配置并優化文化資源,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重塑結構,優化產業,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
(2)發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事業和文化企業。國有企業的混合制改造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同樣要鼓勵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參與到文化產業中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努力辦成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產業格局。形成多種文化產業經營方式和文化內容的流通渠道,以適應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的渴望和需求。
(3)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為世界人民共同進步貢獻中國智慧的大政方針。在全球化發展中,國外的文化產業、文化品牌、文化產品源源不斷進入我國,與本土的傳統文化及現代文化不斷地撞擊與融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已經形成。對于外來文化,我們要堅持“大膽吸收、各取所長、求存同異,兼容并蓄”的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拓寬文化產業渠道,推進文化產業的多樣性,又要集中力量創造出自己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為人民提供更多優秀的文化精品。
四、推進“互聯網+群眾文化”的科技創新
伴隨著新時代和全面小康社會到來的,還有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向全社會的滲透,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創新驅動的先導力量。作為人民群眾學習、社交、互動的首選工具和重要平臺,互聯網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模式。
互聯網的六大典型特征可以直接運用于群眾文化工作。如“大數據”特征可運用于群眾文化需求的信息統計;“零距離”特征可運用于文化作品的作者與讀者的交流互動;“趨透明”特征可以運用于對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謀劃和實施;“慧分享”特征可以運用于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便操作”特征可給電子文化產品的作者和讀者帶來便利,過程感覺更愉悅;“惠眾生”特征,提倡為大眾服務,與群眾文化服務的目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文化與科技,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大力推進以“互聯網+群眾文化”為標志的體現高新技術的群眾文化產業,以互聯網思維深耕群眾文化服務領域的科技創新,將我國優秀的文化瑰寶數字化、推動網上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影劇院、俱樂部、文化宮的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網上精神家園,將有效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品質與層次。
五、結語
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的文化,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牢牢把握住文化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大方向,大力推進文化創新,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品位,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社會文明風尚,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群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王俊霞.加強文化建設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2 年 3 月 總 第 27 卷183.
[2]李友梅.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4).
[3]王振華,朝克.論文化建設與文化生活變革[J].中國成人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