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明 王雄偉
摘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賦予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時代重任。社會矛盾變化、指導思想升華、經濟發展轉型、熱點問題頻發等新時代特征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在互聯網的熏陶中模糊了教育的空間、主體、價值和體驗。面對任務和挑戰,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升華自我角色定位,確立價值觀教育的競爭者、核心價值觀和大學生生活體驗的聯系員、多元價值觀的澄清者和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者。
關鍵詞:新時代;“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角色定位
十九大報告做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
新人”的重要部署,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時代教育事業乃至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具有社會主義性質與中華民族特色”的專門概念,是黨為推進經濟工作以及其他一切工作所運用的“軟力量”,它對社會發展具有保障、引領、激勵、凝聚、調適等作用,為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服務。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價值不在于解釋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旨歸就是運用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來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形塑其思想觀念、增強其政治覺悟、提升其道德素質從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外交、軍事等各方面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理論、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央。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且只要人們還存在著,就仍然是這種產物。”社會存在決定著社會意識,并受社會意識的反作用。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為實現“兩個一百年”、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一、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任務、新要求和新挑戰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引領人的思想意識、政治傾向和道德取向的學科,跟隨人之個性的形塑過程而呈現出階段性發展的特征。馬克思通過對社會歷史的剖析,歸納并預見了人之個性發展從“人的依賴”階段(前資本主義階段)、“物的依賴”階段(資本主義階段),到“自由個性”(社會主義階段)的逐步演進過程。歷史特征與現實實踐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設置了極為復雜的背景,由此規定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濃重的過渡性色彩,即“物的依賴”向“自由個性”的過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社會階段,伴隨人之個性發展狀態,變換不同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具體目標。基于理論和實踐的考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和新挑戰。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明了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務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產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這一重大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黨治國理政新境界、管黨治黨新境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一次新的飛躍、達到了一個新的起點。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全黨全社會深入理解和把握這一重大思想的科學體系、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更加自覺地用這一重大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這一重大思想成果不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積極學習領會和堅決內化踐行,更要認真宣講普及,及時高效“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同時,新時代對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核心,“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問題的深層次根源,社會問題絕大多數都可以從社會主要矛盾找到依據。社會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訴求的直接靶向目標,在更深層次,思想政治教育的訴求在化解社會主要矛盾,促進矛盾的解決和推動社會的進步方面發揮著作用。因此,社會主要矛盾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方式方法,也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介體、載體和環體等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在解決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意識形態等重大問題時,也關注人們的教育、醫療、收入和家庭等方面的困惑和疑慮,指引人們更好地投入生活和工作,構建幸福美滿的生活。
(三)新時代國內外社會問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一屆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飛速發展,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民族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和軍隊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強起來的新時代。新的歷史起點需要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 2008年以來,傳統全球危機與現代全球危機相互疊加,人類面臨的威脅急劇攀升。氣候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恐怖主義、糧食安全、毒品問題、核武器等隨時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能源爭奪和領土爭端引起的局部戰爭持續不斷,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網絡安全、民粹主義愈演愈烈。從國內來看,隨著社會多元化和異質性的增加,傳統的主導價值、道德原則、信仰體系、家庭倫理的約束作用在減弱;西方消極的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極端自由主義等各種思潮泛起;因勞資糾紛、醫療問題、環境污染、教育公平等引發的群體聚集事件時有發生。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傳遞功能,引導大學生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增強四大意識,牢固樹立四大自信,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引導大學生堅決抵制歪曲、丑化、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言行;堅決抵制歪曲、丑化、否定黨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和人民軍隊歷史的言行;堅決抵制歪曲、丑化、否定黨的領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堅決抵制違背、歪曲、否定黨的基本路線的言行。
(一)轉變角色意識,由主導者轉化為競爭者
網絡化時代個體意識形態的形成是各種不同意識形態教育相互干擾、相互排斥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傳統媒體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占據絕對地位的優勢已不再明顯,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受到的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將成為常態化。傳統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或途徑交相輝映;電視、報紙、家庭、同輩群體、社區等傳統教育主體或途徑, QQ群、微信、論壇、博客、抖音、快手、秒播等現代教育主體或途徑,均各自發揮著獨特優勢,并盡可能延展自身的影響空間,以爭奪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思想政治教育教師作為傳統意識形態教育的主導力量,制度化的力量對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教學地位只能體現在表象化的形式中,實質性的地位只能通過與其他意識形態教育主體和途徑展開競爭而獲得,并以實際的教育效果呈現。競爭者的角色形態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無法忽視的現實需求,教師需要確立競爭意識和理念,在科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方式和手段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新時代網絡意識形態傳播主體和途徑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展開教學活動,維護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主陣地地位,確保系統性、理論性的主流意識形態以穩定的形式根植在大學生的內心深處。
(二)堅持中央精神,聯系學生關注,由宣傳者轉化為聯絡者
習近平指出“要組織各種精彩精煉的故事載體,把道路、理論、制度、精神、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 教師單純地宣講主流意識形態只是沒有對手的自說自話,必須了解學生關注的熱點,闡釋剖析主流價值觀的意義與西方價值觀的缺陷,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必須與網絡信息空間的多元價值觀呈現進行壓倒性的對話之后才能成為大學生內在價值理念。教師成為以傳遞主流意識形態為出發點、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立足點、以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為監測點的中央和大學生的聯絡員是時代的需求。這就需要教師明確自己的職責所在,一是帶頭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二是調查分析大學生思想理念的現狀和原因,三是積極對接并在教學工作中把二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所以,教師充分發揮好自己的聯系功能、宣傳功能、信息功能和協調功能,發揮好自己的橋梁紐帶、引領導向、平衡穩定和信息調研的作用。
(三)價值觀的澄清者與對話者
世俗價值、自我利益和西方價值觀的同向發力導致大學生的價值觀具有明顯的現實利益關照和多元化傾向。武斷的否定只能強化抵觸情緒和不信任感,對話與澄清才是疏導的合適路徑。通過澄清了解大學生關照的焦點,通過對話展示主流意識形態的科學內核與理性邏輯,這既是建構主流意識形態的必要方式,也是疏導大學生情緒的有效途徑。對話與澄清在內容上要求與大學生的價值觀相聯系,在方法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時機上積極回應社會環境的新變化。澄清可以通過三個階段七個步驟實現:第一階段——選擇:1.完全自由的選擇;2.在盡可能的選擇中做出選擇;3.對每一個選擇的結果審慎地思考后進行選擇。第二階段——贊賞:4.喜愛和珍視自己的選擇;5.樂于向別人公開自己的選擇。第三階段——行動:6.按做出的選擇行動;7.重復這種選擇。澄清必須與對話相輔相成,澄清的形式可以最大可能呈現大學生的多元價值觀,對話的引導保證了教師的主導地位與主流意識形態的統治屬性。
(四)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者
習近平指出:“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創新思維是新時代網絡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直面挑戰、化解矛盾的立身之基。首先,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尊重教師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和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積極發揮教師的主體引導作用。其次,弘揚思想政治、宣傳優良傳統,創新灌輸教育;灌輸是不同于教條式教育的開放思想體系,蘊藏著豐富的科學內涵和實踐價值;創新灌輸教育,應立足其理論發展的歷史邏輯,挖掘理論底蘊彰顯時代價值;創新路徑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師要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確保灌輸內容的科學性和時代性;二是運用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方法,確保灌輸方法的多樣性和有效性;三是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優化灌輸環境,把握好灌輸之 “度”。第三,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為延伸,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和課堂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挖掘教學APP的價值空間;合理利用社交平臺,促進大學生交流互動;積極開放網絡信息資源,充實教學知識結構;以互聯網的技術優勢超越網絡意識形態對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
參考文獻:
[1]張軍.論“對話”教學中“兩課”教師角色的轉變及自我發展[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68-69.
[2]王愛玲.中國網絡媒介的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0.
[3]婁先革.論價值澄清理論及對我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啟示[J].學術論壇,2006,(8):197-200.
[4]王曉政.“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改革新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33):54-56.
[5]王眾威.思想政治教育灌輸理論的歷史理路、當代價值與發展路徑[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22(6):8-
12+18.
編輯∕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