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任務之一。文章從小學作文教學要從低要求做起,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要培養學生勤觀察、深思考、多積累的習慣;要傳授科學的觀察方法和技巧;要重視段落寫作的訓練,加強用語言創造形象的能力的培養;作文題目宜小不宜泛,宜新不宜平;作文評語要講究藝術性等方面展開了論述。
關鍵詞:作文教學;興趣;創造;藝術
一、從低要求做起,培養寫作興趣
小學生怕寫作文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對其作文要求過高。小學作文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掌握書面語文的表達能力。目前,不少教師存在作文教學文學化的傾向,拔高了要求。葉圣陶先生指出:“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說話完全一樣。”我在作文教學中,根據習作的要求,學生的實際,對寫作文有困難的學生降低了要求,即要求一是把字寫好,二是把話寫通順,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人人都能享受作文成功的喜悅。這樣降低要求,有利于學生打好作文基礎,對誘發學生寫作興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培養觀察、思考、積累習慣
寫作需要正確而深刻地認識生活,而觀察則是認識生活的基礎和起點。多觀察可以得到很多寫作素材,并從中獲得啟發。如果我們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漠不關心,沒有高度的敏感和熱情,對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覺得與己無關以至無動于衷,那就沒有寫作的激情,更談不上使寫作水平提高了。
寫作還需要我們勤思考。觀察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只有思考了,才能理解。只有經常思考,才能在寫作中鑒別材料、判斷是非,形成自己的觀點,也才能提高我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加工制作功夫,使我們寫出的作品不斷貼近生活、反映生活。
寫作還需要多積累。積累也就是通過寫提綱,做摘錄、札記、手冊,記卡片等方式對生活閱歷、文化知識和具體材料的收集。沒有經常的豐富的積累,要想提高寫作能力是很難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是我國古代作家關于積累的經驗概括。只有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深厚的生活積累,寫作起來才能應付自如,文思泉涌。
三、傳授觀察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要讓學生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在指導學生觀察事物之前要交代清楚觀察的對象、范圍和目的,使學生觀察事物時注意力集中,觀察仔細全面,深入了解被觀察的事物。如帶學生去文化宮參觀畫展,參觀前先告訴學生重點參觀哪幾幅畫,你最喜歡其中哪幾幅畫,為什么,你有什么體會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參觀,使學生明白觀察的目的,然后口述,最后把觀察到的圖畫用片段練習的方法記錄下來。
第二,指導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教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由遠到近,由上到下等。觀察要有重點、有主次,對事物要有整體認識,還有通過分類觀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通過比較觀察發現事物的不同特點。如學習《翠鳥》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觀察教學掛圖,先總體觀察翠鳥的羽毛,再一步步具體觀察翠鳥的頭部、背部、腹部,要求抓住翠鳥的外形特征。課后安排學生有目的地觀察一種你最喜歡的小動物。使學生明白觀察得具體、細致,寫作起來就會有聲有色,生動形象,使筆下的動物栩栩如生,描寫其他事物也讓人有身臨其境、親眼看見的感受。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用概括性的語言提示,引導學生擺脫框框,發表議論,指導有順序地看圖和表達圖意,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直接參與學習過程,不僅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而且有利于培養觀察能力。
四、重視段落寫作的訓練
1.指導學詞組段,夯實寫作基礎
先讓學生認識詞與句的關系——句子由詞組成。我們平時用詞說話、造句就是由詞變句,如“梨、香蕉、蘋果都是水果”“春天的景色真美啊!”都是易學而有趣的。然后要讓學生懂得,一段話雖然詞語豐富、語句生動優美,也往往是我們平時所學的語句組成,因而寫一段話也并不難。
開始訓練時,教師先把寫段的要求講明白,然后出示重點詞,并弄清詞義,啟發學生靈活運用一些詞語,圍繞某一意思,寫成一段話。我在指導學生描寫《美麗的春天》一段時,先出示重點詞“春天、美麗、天空、燕子、鴨子、綠色、五顏六色”等,再指導學生了解詞意,啟發學生用這些詞組句,然后引導他們完成一段通順的話。這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使學生不感到難,不感到無話可寫,而是興致很高,信手拈來。
2.指導連句成段,培養寫作思維
一篇好文章由幾個段落組成,而段又由語句組成,連句成段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我把排列錯亂的句出示給學生,讓他們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再說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理順內容層次,掌握整段內容,讓學生按照實際要求的先后順序,連成一段通順的話,再按連好的順序通讀兩遍,看是否順暢。這種訓練既幫助學生認識了句與句的關系,又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加強用語言創造形象的訓練
形象思維的高級階段就是運用想象“把感官所感受到的東西通過綜合加以改造并創造出某種新型的東西”。(車爾尼雪夫斯基)因此,在觀察作文與回憶作文的基礎上,進行想象作文的訓練,是學生形象思維上的一次質的飛躍。這種訓練從三個方面著手。
1.擴寫:根據朦朧的形象想象出清晰的形象
在學完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后,學生腦海里浮現出一幅幅朦朧的畫面:有人(賀知章、兒童),有事(回鄉),模模糊糊地還會有景有情,但就是不具體。由教師介紹該詩必要的歷史背景,并點明是在春天里回江南老家(啟發學生聯想江南春色),經過學生的合理想象,勾勒出一系列細節,擴寫出一個有聲有色的故事。
2.續寫:根據已知形象的發展趨勢想象出未知形象
在學完《小桔燈》后,就小姑娘的爸爸回來與否設計幾個結局,由學生完成續寫。在學完《孔乙己》后就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有?他死在哪里?是誰害死了他?要求學生根據魯迅先生小說中所給的材料和結尾“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一句話,充分展開想象,寫一篇《孔乙己之死》。
3.創造作文:根據感知的零碎形象想象出完整的新的形象
可以把學生學過的課文內容和生活體驗聯系起來,啟發學生進行再創造。如在學完《珍珠鳥》后,經過教師啟發,結合學生平時去動物園見到的鳥的生活習性,讓學生寫一篇《我們一起飛翔》的作文。學生結合《珍珠鳥》更加領悟到鳥類對自由的向往并擴展到人生。
學生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意識地聯系本地文史資料、傳統故事或特征性事物,廣泛查找和積累資料,完成調查性質的寫作。
六、科學命題
1.題目宜小不宜泛
教育心理學指出,好的作文題目,往往能夠激發寫作興趣,開拓寫作思路。在作文命題時,應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命題時不光要做到“實”“活”“新”“趣”,還應注意命題要“小”。“小”即寫作范圍不能太大,要求不能過高,因為文章的題目是文章內容的窗口,當學生站在“窗口”向里探索時,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礙,就會使學生自然地失去寫作興趣,大大挫傷他們的“探索”積極性。
如在指導學生表達對家鄉熱愛之情時,我將過去的文題“我愛我的家鄉”“可愛的家鄉”具體化,啟發學生說出家鄉有哪些可愛之處,這時學生中有的說:“家鄉的紅椒。”有的說:“家鄉的西紅柿。”還有的說:“家鄉的路。”然后要求學生選擇題材,以點帶面。擬出的作文題目有:“我愛家鄉的紅椒”“我愛家鄉的路”……這樣,作文題目雖然小了,但是寫作要求沒有降低,表達中心沒有變,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激情。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內容豐富、生動。如有的學生通過寫家鄉的紅椒,歌頌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農村產生結構調整,反映了家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如學生通過家鄉的橋梁道路建設的描寫,反映家鄉的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家鄉“路”的建設歌頌了黨的改革開放之“路”前景光明、輝煌。
2.題目宜新不宜平
作文命題對作文教學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命題得當,學生就會很快進入寫作佳境。倘若命題只是那些舊、平、直、空的題目,則只能使學生的信息被深鎖在大海里,難以順利地復呈,作文時就無話可說。如校運會后,教師要求學生寫一篇文章,題目擬為“××加油”就很容易喚起學生對某個同學特別鏡頭的回憶,引起他們的興趣。同樣寫一件事,“記一件難忘的事”“一件煩惱的事”……這只是平淡之題。若教師換一個角度命題,以“老師,我要告訴您一件事”“媽媽,你知道這件事嗎?”為題,就能誘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其寫作的欲望。為此,教師在命題時應從學生的心理出發,讓學生參與命題,注重作文命題的趣味性。
七、作文評語要有藝術性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學方法的藝術性與科學性是相輔相成的。在作文教學中,一改過去“語言通順、結構完整、中心突出”的評語模式,采用簡單、藝術的評語,指導啟發,其實也是教師在向學生做示范,如觀察事物的方法、思考問題的角度、遣詞造句、標點符號書寫的示范。用藝術的評語批改作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作文批改的語言要簡潔、藝術,富有新意,盡量給予鼓勵,讓學生通過所修改的情況,看到自己的成績與進步,看到自己是有能力寫好作文的。如“開頭不錯,富有詩意,文章如能按照這種風格寫下去,一定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運用這種評語,容易給學生親切感,使學生受到啟發引導。天長日久,學生可以逐步掌握寫作的技巧,漸漸地對語言文學產生興趣,從而更喜愛語文,作文也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
運用藝術性的語言批改作文也要注意其指導性和示范性:①評語是否中心明確,重點是否突出;②材料的引用是否在情理之中;③比喻、映襯、類比等修辭方法是否恰當;④語言是否規范,具有美感;⑤建議、展望是否得體。
[參考文獻]
[1]郭海蓮.淺談小學作文教學五環節[J].學周刊,2016(2):90.
[2]華曉芬.淺談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幾個要點[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9):66-67.
作者簡介:劉春秀(1973—),女,湖南常德人,小學中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論、語文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