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安職業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隨著羽毛球運動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來,感受羽毛球帶來的樂趣。如何提升羽毛球技術不僅是初學者的難點,也是困擾羽毛球教練員的問題。羽毛球反手區的稱謂,是因我們的持拍手一側來劃分的。右手持拍的選手,左側為反手區,例如李宗偉、諶龍等選手;左手持拍的選手,右側為反手區,例如林丹、桃田賢斗等選手。反手區的羽毛球技術動作,從全場來看可以分為三個區域;反手前場技術、反手中場技術和反手后場技術。前場技術:反手挑球、放網、推球、搓球、勾對角和撲球等技術動作;中場技術:反手平抽、擋網、接殺等技術動作;后場技術:反手高遠球、吊球和殺球等技術動作。
在羽毛球的中后場技術中,對于反手位的回球,大多數情況下,在腳步能夠迅速到位的時候,都可以采取正手位擊球的動作去彌補。在反手位可采取正手擊球的動作技術,不僅可以彌補反手位擊球穩定性,還可以彌補觸球回球動作技術的豐富性。
在前場技術中,反手網前的回球很難用正手去彌補,或者可以說無法用正手網前技術去彌補,尤其是對于角度開、速度快的網前球。其次,反手網前和正手網前技術求技術一樣具有多變性,同樣可以做出豐富的技術變化和球路變化,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出反手網前技術動作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探究如何提升反手網前挑、放、推技術的教學效果,在相同的時間內更快的掌握動作要領,且回球的質量效果更好,能夠達到如持拍手一側正手的技術動作一致性和回球質量。在教學中和比賽中也和其他球友的交流中也探討這些問題,大多數的愛好者的反手側,前場和后場普遍弱于自己的持拍手側。反手后場可以用正手去彌補,但是需要擁有更快的步伐速度。但是,反手前場網前很難用正手去彌補,所以這是一個必須掌握的技術。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困擾初學者、愛好者和教練員的問題。如何讓這些問題得到解決,需要羽毛球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中改進,提煉和總結,摸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羽毛球反手網前技術包括挑、放、推、勾、搓、撲等多種動作技術手法,并且還要加上步伐移動,來構成完整的羽毛球反手前場技術。
握拍方式,反手網前技術在使用過程中的握拍方式不同于正手握拍;發力方式,反手網前技術在使用過程中的發力方式不同于正手網前技術;教學順序,教學順序是指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的順序性原則而制定的程序,以運動技能為例,羽毛球反手網前技術教學順序組合,就是針對技術動作采取不同的先后教學加以組合。
反手網前技術包括挑、放、推、勾、搓、撲等多種動作技術,在這其中挑球、放網和推球為反手網前動作技術基礎,也是在實戰比賽應用中比較多的技術。本實驗研究,以教學組合順序為著重點,來探究組合順序對反手網前動作技術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本次實驗的教學方法順序打破傳統“挑放推”,在教學中采用“推放挑”組合教學形式開展羽毛球網前動作技術教學。
羽毛球反手網前“推放挑”動作技術的教學順序組合對反手網前技術教學效果的影響。
(1)文獻資料法。
本文在研究反手網前“推放挑”動作技術中,通過文獻資料法搜集資料進行整理分析;
(2)實驗法。
本此反手網前“推放挑”動作技術教學方法教學實驗設計為:實驗設計中的準實驗,有前測和后測。在羽毛球初學者反手網前技術教學方法的教學中,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前測和后測。
①實驗對象及分組
實驗對象為安徽公安職業學院2019級羽毛球協會初學者20名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10人,對照組10人。
②實驗分組和反手網前動作技術教學組合順序
在實驗組反手網前動作技術的教學中采用“推放挑”教學組合順序;在對照組反手網前動作技術的教學中采用傳統“挑放推”教學組合順序。
③實驗教學變量控制
自變量:教學方法(即反手網前技術教學順序組合)。
因變量:反手網前技術教學順序組合的教學效果。
無關變量:
a.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都學習羽毛球反手網前技術、相等授課課時、相同教師進行教學;
b.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均為沒有羽毛球運動基礎的初學者,專項身體素質沒有顯著性差異,教學實驗完成后,挑選十名同學參與測評,完成實驗數據采集和運動學分析;
c.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驗對象,在為期一個月的教學實驗期中,均不在其他活動時間內進行羽毛球課程的學習,同學之間相互監督。
(3)教學實驗測評考核指標。
實驗對象在教學實驗前后,進行反手網前挑、放和推球技術固定落點區域測試:方法及要求:由同一實驗測試員喂球30次,喂球至同樣的過網高度及遠度;實驗對象完成反手網前挑、放和推球技術動作各十次,實驗記錄人員記錄擊打至固定落點區域的個數,計算個人平均數和評分員對測試學員進行打分,計算個人的技評分數。

表1 反手網前擊球動作技評測試成績評分表
(4)數理統計法。
實驗數據通過數理統計法進行整理和分析,通過實驗數據對比分析,對本文探究的重點提供理論支撐。
在為期二個月二十節課程的教學實驗時間內,按照不同教學順序組合來教授反手網前挑、放和推球動作技術動作的要領和前場的步伐移動內容。第一階段五次課是反手網前挑、放和推球動作技術教學;第二階段六至十次課是原地有球練習;第三階段第十一至十五次課,移動一步有球練習;第四階段十六至二十次課,完整移動上步有球練習。實驗測試為第二、三和四階段測試來考察教學效果的差異性。

表2 第二階段教學進度測試評分記錄表
在第二階段反手網前挑、放和推球動作技術教學完成后,對兩組同學進行30次有球測試,每個技術動作完成10次擊球,記錄個數和技評成績。從表2可見,實驗組擊球至指定區域的平均數為12個;對照組擊球至指定區域的平均數為11個,測評擊球效果差異較小,說明兩組學員在動作技術教學順序教學差異下掌握進度上差異不大。

表3 第三階段教學進度測試評分記錄表
在第三階段反手網前挑、放和推球動作技術教學完成后,對兩組同學進行30次有球測試,每個技術動作完成10次擊球,記錄個數和技評成績。從表3可見,實驗組擊球至指定區域的平均數為18個;對照組擊球至指定區域的平均數為15個,實驗組的擊球至指定位置成功個數的平均數高于對照組3個;實驗組擊球動作的技評也高于對照組0.3分,說明實驗組教學順序的重組后的教學方法較傳統教學方法,在反手網前“推放挑”動作技術組合的教學中有一定效果。

表4 第二階段教學進度測試評分記錄表
在第四階段反手網前挑、放和推球動作技術教學完成后,對兩組同學進行30次有球測試,每個技術動作完成10次擊球,記錄個數和技評成績。從表4可見,實驗組擊球至指定區域的平均數為26個;對照組擊球至指定區域的平均數為21個,實驗組的擊球至指定位置成功個數的平均數高于對照組5個;實驗組擊球動作的技評也高于對照組0.6分,說明實驗組“推放挑”教學順序的重組后的教學方法,在反手網前的教學中的教學效果顯著。
(1)教學順序的組合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習進度,在為期二個月的課程實驗教學過程中,反手網前“推放挑”動作技術教學順序,在教學效果和進度上和傳統的反手網前動作技術教學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2)反手網前動作一致性具有差異性,在為期二個月的課程實驗教學過程中,反手網前“推放挑”動作技術教學順序,使學生在動作技術一致性也具有差異;
(3)羽毛球技術的學習,是為了更好的參與到運動中去,更好更快的掌握在實戰中常用的技術動作,提升技戰術水平的發揮,更好的體會運動帶來的樂趣。
(1)羽毛球教學需要廣大一線教學人員,在增強個人技戰術水平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從而更好投入羽毛球教學推廣中;
(2)教學訓練敢于大膽嘗試,在教學中嘗試、總結和反饋,豐富羽毛球教學理念;
(3)教學和實踐一定要結合,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員和水平,要因人而異,有針對性“因材施教”,豐富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