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議
摘 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突發事件在高校學生群體中傳播快影響大,直接關系到學校及學生的利益。通過研究分析網絡輿情的成因及特點,按照輿情發展前、中、后三個階段,最終形成了一套科學完整的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為營造清朗校園網絡空間,安定和諧的校園育人文化發揮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輿情;高校;突發事件
一、緒論
以短視頻、微博、直播等輿情載體的新媒體正在逐漸被大學生追捧,并表現出較高的開放性和匿名性[1]。學生利用新媒體的這些特性,參與各種互動。但正是這種隱匿性使得消息人可以毫無顧忌地惡意發布、轉載、傳播,最終導致給學校和個人造成了從網絡到現實的影響,最后形成連鎖反應,網絡輿情逐漸增大,導致學校和個人成為了網絡輿論的對象,進而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2-3]。
當前,高校中的輔導員呈現年輕化趨勢,且各自擁有不同的專業背景;此外,當前大多數高校還未建立較為完善的輿情防控機制,還不能做到輿論危機防控和干預,通常要等到事情發生之后去處理,而解決手段往往傳統單一。輿情的引導不健全,尚不能形成統一的體系。
二、高校網絡輿情成因分析
高校網絡輿情的發生多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后勤服務 學生對住宿環境、教學條件、用電設備等由后勤服務公司管理下的不滿,例如餐廳飯菜價格不合理、樓管服務管理不到位、校園網絡收費不合理等。
(2)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主要表現在日常教學工作,成績等,例如學生對教師課堂上的言論、教學中對待學生的態度、教材問題等。
(3)安全保衛 安全保衛也是校園負面輿情發生的主要爆發點。主要表現在學生財務電腦手機等、熱點處置問題等。
(4)學生管理 學生管理主要涉及到例如:學生對教師處理的不滿,宿舍檢查通報等,因處置不當而導致的不和諧。
(5)突發和熱點問題 校園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等也是高校輿情的重要導火索。如學生等意外傷亡、情感糾紛、時政熱點問題等意外事件,新聞熱點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討論。
新媒體因其顯著的特點,使得其成為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溫床,并迅速傳播,關注度高。但整體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生成期、發酵期、高漲期、消融期。
三、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探究
高校突發事件的網絡輿論引導研究,應該建立在統一科學規范的引導機制上,從事件的預警、調控、消融、引導反饋為切入點,緊緊圍繞著突發事件前中后三個階段,分別建立相應機制,形成完整、系統、科學、規范的輿論引導機制。
(一)網絡輿情前
1.良好的溝通機制
高校管理者首先應該端正態度,擺正好心態,本著服務學生為宗旨,當出現矛盾或者沖突等敏感問題上,需要謹慎對待,平和溝通,妥善處理同時要有防范意識,以免因為自己的言行舉止造成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2.設立校內投訴站點
很多高校設有校長意見箱、紀檢監督電話,但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對處理效果不理想,保密性不好等,致使學生對學校的監管措施失望,導致學生將不滿發泄在網絡上。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高校完全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的管理,進行網絡輿情的引導和傳播高校文化,使新媒體成為學校正面宣傳的平臺[4]。鑒于此,可以設置校內網下的網絡投訴機制,效仿政府部門的網站,既可以匿名,同時要求各部門實時答復解決。
3.組建輿情管理團隊
高校應該設置網絡輿情管理小組。組建由輔導員、思想政治老師、學生干部為主的政治可靠、經驗豐富的監控隊伍。輿情發生初期,可以將信息及時恰當處理,避免進一步惡化;事件后期,要加強輿情重建,客觀反思致謝等[5]。
4.網絡輿情監控機制
高校應該設置網絡輿情管理小組。組建由學院書記、輔導員、班干部為主經驗豐富的監控隊伍,指定專門人員堅持每天1-2次監測網絡輿情,不但能夠及時發現上報,還可以主動跟帖,及時準確的處理和引導好輿論工作。同時,管理小組要加強對學生處、后勤處、保衛處、招生就業處等網絡輿情高發的重點部門加強溝通引導,在矛盾產生初期做好穩定工作,并反饋問題及時更正。
5.增設新媒體官方賬號
增設官方賬號,主要是宣傳正能量;同時當發生輿論危機時,官方賬號可以在及時妥當、求實、公開發布事實真相,降低輿情的影響,妥善處理矛盾,穩定學生的情緒,同時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二)網絡輿情出現
突發事件后按照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輿情的發生主要經歷四個時期,萌芽期、發展期、高漲期,到最后的消融期,早發現早處理,是降低輿情危機的重要決策,這一時期主要涉及到發帖人,媒體,網民以及高校主體。
1.鎖定發帖人
事情發生后,做好排查工作,應能夠第一時間找到發帖人,輿情引導小組選派經驗豐富的教師,引導當事人客觀對待問題,正確處理不滿與情緒,刪除不正當的帖子輿論,通知對應職能部門妥善解決問題,嚴防時態的進一步擴大。同時安排專人每天緊盯事件的發展,做好發帖人的思想穩定工作,切實提高服務意識。
2.有效的雙向溝通
當網絡輿情發生時,高校作為事件所在主體,應當建立起當事人、媒體三方的雙向溝通機制。學校要及時向當事人了解情況,以便隨后正確、實時地對情況進行通報和采取對應措施。同時,要積極與媒體進行溝通,對于不當的事實,言論,質疑等,還需要借助媒體,予以更正聲明和引導,把握輿情信息引導的最佳時機,防止事態的擴大,造成對學校或者個人的再次傷害。
3.輿情的及時通報
輿情發生一段時間后,隨著網絡謠言及虛假新聞發酵,跟帖,很快形成輿論壓力,使事件朝著不利于高校的方向發展,陷入被動。同時,若采用“一堵二捂”的傳統工作理念,被又被認為不作為。
當輿情發展到高漲期時,面對突發的網絡輿情壓力,高校應保持好良好的溝通,通過學校官方網站、微博等新媒體渠道,第一時間主動承認澄清事件真相或者不當言論,避免出現“信息真空”現象,回復公眾的提問及質疑,實現真誠有效溝通,同時利用輿論的高地,做好輿情的引導工作,把握主動權,爭取話語權,耐心解答,從而降低事態的影響,更有助于提升學校在公眾中的形象。
4.重視傳播載體
在輿情發生后,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新聞媒體在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機制必須考慮尊重媒體在引導輿情中的積極作用,從而降低輿情壓力[6]。
高校與媒體要建立互信溝通機制。在輿情危機初期,高校管理部門應當及時與媒體進行互信溝通,及時準確的將事情的緣由與媒體交互,和媒體一道,積極引導輿論。同時高校平時應加強與媒體的交流學習,增強互信,尊重與幫助,保持良好的溝通途徑,樹立高校公開透明的形象。
(三)網絡輿情消融期
突發事件得到妥善解決,輿情逐漸衰竭,并不代表輿情完全消失,很有可能是“死灰復燃”。雖然不少高校已經建立輿情管理機制,也建立了新媒體發言機制,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但是現實中,仍體現出不少高校的新媒體管理人員出現缺乏應對技巧,使得時態進一步擴大,形成另一負面輿論壓力。
高校客觀真誠的態度是降低輿情危機的關鍵,大眾的關心關注是學校進步的助推劑,正確的處理是對大眾的尊重,更是提升學校形象的關鍵。因此高校要積極恢復組織形象,重塑高校公信力,通過新聞發布、有效處置、及時追責等方式向公眾展示高校的措施及主動作為的態度,建立負責高效的高校形象[7]。
四、總結
自媒體下的新興網絡,對于營造網絡空間有利有弊,既是“催化劑”但可以是“助退劑”。對于高校網絡輿情的發生,高校管理部門首先應當從本質上切實提高服務師生的意識,同時了解當下網絡輿情的成因、傳播機制和特點,以科學有效的辦法降低網絡輿情的發生,營造清朗和諧的育人文化。
[參考文獻]
[1]高芳放.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與控制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8):56-57.
[2]劉立波,郭玉鑄,LIULi-bo,等.高等學校突發事件輿情引導機制探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99-302.
[3]楊一帆,馬少龍.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4):60-62.
[4]杜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防控管理探究[D].廣西大學,2017.
[5]周勇.高校網絡輿情現狀分析及對策[J].河南教育(高教),2014(2):5-6.
[6]黃歡.高校應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設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D].湘潭大學,2015.
[7]楊維東,曹蘭.社交媒體時代突發事件的輿情治理新范式[J].傳媒,2018(13).
(作者單位:洛陽職業技術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