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碧玉 范曉秋 趙春雨
摘 要:由于邊疆地區高職院校辦學資金短缺,學生生源較差,志愿者服務管理缺乏系統性和常態性,導致有的志愿者參與活動不積極,志愿者服務質量不高。文章以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在對志愿者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志愿者服務活動開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志愿者服務長效機制建設提出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志愿者服務;長效機制對策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以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時代精神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人數眾多,服務領域較廣,通過參加各類社會公益活動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為其提供生活幫助與精神撫慰,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氛圍,充分彰顯了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精神風貌。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位于祖國西南邊陲云南省景洪市,大學生志愿者參與服務活動人數也較多,活動形式多樣,但在志愿者服務長效機制建設管理方面仍有不足,導致有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主要表現在高年級學生志愿者的服務熱情明顯下降。
一、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開展現狀
(一)志愿者服務活動參與人數較多
一般情況下,學院學生會成員、學生干部等都會主動加入到志愿者隊伍中,為學院發展建設、服務社會主動承擔責任,在學生中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加之2018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在高校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意見》明確規定將志愿公益類列入第二課堂成績單,學院也積極出臺了第二課堂成績單的管理規定,這促使很多學生為了第二課堂積分而加入志愿者服務,使志愿者人數大大增加。
(二)志愿者服務活動形式多樣
近年來,學院開展的志愿者服務活動形式多樣,遍及西雙版納州各行各業。比如到西雙版納州福利院和敬老院開展關老愛幼、扶弱助殘活動;通過暑假“三下鄉”開展支教助學、科技傳播、醫療衛生宣傳活動;通過打掃校園、街道、社區衛生開展環境保護活動;參加西雙版納州政府部門組織的交通協管、法制宣傳、大型活動服務等社會公益活動。
(三)志愿者個人滿意度較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對“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活動是否有興趣”調查中,有53%的學生表示對志愿服務活動特別感興趣,45%的學生表示有點感興趣;在對以往參加的志愿者服務活動滿意度調查中,33%的學生表示非常滿意,52%的學生表示滿意。這些數據說明絕大部分學生主觀上對志愿者服務是積極支持的,愿意加入志愿者隊伍。
(四)志愿者服務實行考評機制
學院堅持使用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網絡管理系統(到夢空間)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第二課堂學習活動的管理,用于幫助在校大學生規劃發布和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加入學生社團部落等,實現大學校園活動的發布、在線報名、打卡簽到、頒發學分、評價等。
二、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服務目的不明確
志愿者服務工作具有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四大特征,不以經濟利益為目的。但是仍有少部分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目的不明確,自愿服務意識不高,比如學院有時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除了學生會干部積極主動報名外,其他自覺報名的志愿者較少,往往需要團委辦采取一些強制性手段才能確保志愿活動的順利開展。這說明有的志愿者雖然在組織壓力下有參與志愿服務行為,但心理上并不認同。另外,還有一部分志愿者出于交友的目的或者受好奇心、從眾等心理因素驅使盲目加入志愿者團體,活動動機不明確,缺乏鍛煉自身能力、服務社會群眾的意識,缺乏耐心和恒心,參與活動往往只有三分鐘熱情。[1]
(二)服務特色不鮮明
雖然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形式多樣,但大多數仍停留在到敬老院福利院慰問,環保撿垃圾,大型比賽活動后勤服務等方面。活動安排不夠合理科學,專業性、技能性不突出,特色不鮮明,不能較好地滿足不同年級、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需求。在對“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時遇到的主要困難”調查中,53%的學生表示活動內容枯燥;在對“目前學院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主要缺乏什么”調查中,55%的學生表示缺乏合適的志愿服務項目。這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數志愿者活動內容單一,重復性強,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學生參與后收獲較小。
(三)缺乏服務技能培訓
一般情況下,大學新生在入學時就會注冊成為志愿者,接著就被要求參加各種公益志愿服務活動,比如打掃衛生、撿垃圾、比賽活動服務等,這些活動對志愿者的要求較低,基本上不需要相關專業技能,參與的學生也感覺沒有太多意義,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一種厭倦感。經調查,56%的學生表示高校缺乏對志愿者所需服務技能的培訓。
(四)服務活動經費不足
調查發現42%的學生認為學院缺乏志愿者活動必要的資金支持和物質保障。考慮到有的志愿服務活動地點較遠,需要志愿者乘車到達,而且有的活動時間較長,高校或者活動組織方應根據活動時間和地點適當地給予志愿者交通生活補助,不能讓志愿者出力又出錢,讓其對志愿活動漸漸產生厭倦感。
(五)缺乏獎懲激勵機制
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缺乏配套獎懲激勵機制是大多數高校存在的共性問題,志愿者服務活動干多干少一個樣。目前,學院除了對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學生進行第二課堂加分以及對優秀團干部評比時有所看重外,在優秀班干部、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評比時對優秀志愿者沒有更多的傾斜政策。據調查,47%的學生表示學院缺乏對志愿者服務的評價與激勵措施。
(六)志愿者權利難以得到保障
據調查,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除了享有第二課堂加分之外,其他權利似乎難以得到保障,比如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時的自身安全,如果遇到一些突發意外情況,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身權益,在志愿者管理條例中沒有明確規定和說明。
三、大學生志愿者服務長效機制建設對策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弘揚志愿精神
中央文明委《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把志愿精神教育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體現到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增強青少年的志愿服務意識。[2]因此,高校應將大學生志愿精神的培養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普及志愿理念,弘揚志愿精神,傳播志愿文化,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大學生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
(二)做好宣傳工作,明確目標任務
在每年新生入學時,學院團委辦應做好志愿者服務宣傳工作,制訂科學規范的大學生志愿者招募方案,宣講志愿者的權利和義務,明確每個學期志愿者應完成的目標和任務。同時,為保證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有效性,必須強化大學生志愿者的組織性,在大學生志愿者自愿的基礎上,必須服從志愿者組織的統一管理。
(三)培訓服務技能,提升服務質量
優秀的志愿服務應該以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志愿者團隊為基礎,如果讓一些沒有相關經驗的大學生在沒有接受任何培訓的情況下從事相關工作,無疑會使志愿服務的質量大打折扣。因此,學院應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興趣愛好對志愿者進行分類,并安排專門的指導教師對其進行技能培訓,培訓可以分為專業技能、服務禮儀、應急處理等,通過培訓進一步提升志愿者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
(四)創新活動形式,激發參與興趣
高職院校學生思維活躍,愛好廣泛,專業特長較多,學院應鼓勵大學生志愿者運用自身專業優勢或者興趣愛好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同時,及時收集志愿者的想法,了解志愿者服務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及所需幫助,不斷改進志愿服務隊伍的模式,根據隊伍的自身特色尋找適合的服務路線,更好地在志愿服務的第二課堂做好育人工作。對于有條件的高校,可以結合學生特長來推動志愿者公益創業項目。象征性的收費不僅可以解決活動經費短缺問題,還能增強創業意識,并且商業化運作可以模擬創業環境,在真實情景中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3]另外,組織者可以在發布活動前先介紹活動概況,讓更多的參與者探討實施方案,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有較大的收獲感,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五)出臺獎懲機制,鼓勵先進典型
為激發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學院應制定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獎懲制度,將志愿者服務活動開展情況與評優相結合,在表彰志愿服務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的同時通報批評志愿服務較差的班集體和個人,實行獎懲分明。另外,還可以通過加強對外宣傳,挖掘志愿者服務典型事例,樹立優秀志愿者標桿,精心打造志愿服務品牌項目,提高志愿者服務項目知名度和美譽度。比如,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期間,學院團委辦積極響應團省委的號召,認真動員返鄉大學生參與當地社區疫情防控志愿工作,有的參與宣傳防疫知識,有的參與登記出入人員信息,有的開展社區消毒工作等,參與疫情防控志愿服務的大學生事跡也在云南共青團、學院微信公眾號等媒體進行了大力宣傳,起到鼓勵先進典型、傳播正能量的作用。
(六)多方募集經費,保障活動開展
雖然志愿者服務是一項公益性社會實踐活動,但社團管理、活動宣傳、志愿者培訓及其安全保障等都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高校志愿者服務活動管理經費可以采取“政府補貼+學校支持+社會贊助”的模式,上級主管部門的資金主要用于基本的志愿服務的開展和志愿者的人身保障,高校還可以優化志愿服務項目,通過企業贊助、社會募集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社會資源,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以保證志愿者隊伍管理有充足的經費來源,從而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良性循環的青年志愿者管理運轉機制。[4]
(七)借助先進技術,科學高效管理
科技發展信息化已經成為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手段和方式。高校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有效管理志愿者服務活動,開發大學生志愿者服務信息管理系統APP,方便師生共同使用。進一步規范志愿者注冊登記審核,及時發布活動信息,有效對接服務需求,動態科學評價服務效果,整合對接校內外志愿服務平臺和資源,實現對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情況的有效管理和信息數據的共享。
四、結語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富有朝氣和青春活力的大學生已成為志愿者服務主力軍。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工作的管理,使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工作常態化、系統化、品牌化,不斷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水平和質量。堅持志愿服務與個人發展相統一,讓大學生在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增長才干、提高素質。
[參考文獻]
[1]徐文杰,劉瑩等.大學生志愿者品牌塑造——以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10):78-80.
[2]http://www.ynqnzyz.net/article/41.html中央文明委《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
[3]林愛菊.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培養途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99-103.
[4]夏曉青.淺談高職院校青年志愿者隊伍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教文匯,2012(8)下旬刊185.+193.
(作者單位: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景洪 6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