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屏 王立平
摘 要 在人類文化構成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中關鍵的組成部分,人類在長期生活勞動實踐過程中獲得的智慧與知識結晶,涉及到的內容也十分廣泛,如戲曲、文學、手工技藝等等。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保護和運用,已經開始慢慢消失于人們的事業之中。本身與具有一定形態的物質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難度就比較大。再加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增添了難度。而在數字化背景下,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運用提供了途徑。本文就是探究數字化背景下如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工作。
關鍵詞 數字化背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運用 分析 探究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
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分析
1.1傳承人員數量逐漸減少,人員老齡化嚴重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要方式為“口傳心授”,意思是說主要是通過老一輩人對下一輩人的口傳身授和言傳身教來培養新的傳承人員。但是這一傳承方式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傳承人員數量的短缺,也正是由于這一傳承方式導致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面臨著消亡的威脅。本身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東西方文化交融,尤其是日韓文化的傳入,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的注意力,他們將更多的精力用在追星和快節奏生活上,這就導致他們對傳統文化興趣的確實。再加上生活負擔重,純粹依靠傳統技藝為生的話很難保證生活質量。尤其是成立家庭之后,很多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工作者迫于家庭的壓力都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堅守,改行從事別的工作,這是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員數量逐漸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現有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員老齡化問題嚴重。因為年輕人對非物質文化人員缺乏熱忱,導致現在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工作者多為老年人,甚至很多傳承人已經超過了七十周歲。可以說他們正在用自己生命最后的光和熱進行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但是如果年輕人無法進行接班的話,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必然會隨著老一代傳承人的逝去逐漸消亡。
1.2數字化技術不完善,缺乏資金支持
在數字化背景下,數字化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如教育領域、醫療領域。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下,均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水平仍舊比較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數字化技術只做到了基本的信息錄入和統計工作,還沒有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信息共享,人民群眾也無法自行操作,一目了然的查找到和觀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由此可見,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應用水平有待提高。同時,與西方相比,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時間比較短,相關部門及人民群眾還無法充分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相應的也就無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資金支持。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本身需要花費的資金數目就比較大,盡管近幾年我國政府為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逐年提高專項資金,但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工作來講仍舊是杯水車薪,這就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難上加難。
2數字化背景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策略
2.1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提高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水平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工作中,我國應該深刻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并加大力度支持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應用水平。首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中工作中,加大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力度,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創建更為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信息資料庫。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主要是以傳承人為中心,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培養傳承人。而運用數字化技術則就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資料進行采集、存儲和加工處理,進而做到更好的保存。如以文字形式、圖片形式、視頻及音頻形式全方位的存儲,能夠便于人們加深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次,可以運用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共享平臺,號召全民參與到其中來。廣大的人民群眾可以將自己認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云端平臺進行分享與交流。而數字化技術可以將人民群眾所反饋的信息進行統計與分析,將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項目篩選出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錄入。最后相關技術人員應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數字化技術研發操作更為簡單、搜索更為便捷的平臺,提高人民群眾的操作效率,使其通過最簡單的操作方式就可以了解到更為全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進一步加深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了解。
2.2加大資金支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當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傳承者人員不足的問題。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首要前提就是解決資金匱乏的問題。第一,我國政府應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金的比例,為其數字化技術的研發工作保證資金的支持,這有利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及時更新數字化設備,創新數字化技術。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注重與互聯網等數字化技術的結合,(下轉第298頁)(上接第296頁)優化非物質文化產業結構,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效益。尤其是可以通過微博、門戶網站、微視頻軟件等數字化方式將抽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化,展開宣傳,為人民群眾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供更為多樣化的途徑,以此來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效益。第三,相關部門可以就“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與企業和高校進行合作。通過與企業合作,可以獲得資金支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籌資。而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支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能夠獲得更為充裕的資金。我們尚且不論資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單單就是將資金用于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傳承者身上來,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承者人員短缺的問題。畢竟“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自身溫飽都難以解決,又如何能心無旁騖將精力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上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資金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的福利待遇問題,刺激年輕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積極性,使更多的優秀的、年輕的人才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工作當中來。同時通過與高校合作,在高校中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相傳,不僅僅能夠使更多的國之棟梁了解與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能夠挖掘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有興趣的年輕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好人才儲備。
3結論
在當今信息時代,數字化生活極大的便利了人們的生活,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數字化被運用到了各個領域,獲得了較為廣泛的使用。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運用中,通過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可以更加高效的開展非物質文遺產的保護與研究工作。與固態物質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沒有固定的物質形態,這導致其保護與研究工作舉步維艱。本文就是在數字化背景下,探究如何運用數字化技術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運用工作,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使我們的后世子孫能夠在未來依舊領會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 馬毅.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J].大眾文藝,2019(24):3-4.
[2] 黃耀斌.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5):169-170.
[3] 蘇志.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3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