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玲
【摘要】小學在學生的學業生涯中占據重要地位,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很大程度上對今后的學習生活和人生道路奠定基礎。《道德與法治》是小學生德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對于學生今后道路有引導性作用,因此,該科目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如今正是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根據新課標要求,《道德與法治》課程應該擺脫傳統教育模式,寓教于樂,師生互動,打造輕松的課堂環境。由此,我們可以在課程中引入一些小游戲,讓學生和老師都能以一種愉悅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本文探討游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游戲;小學;道德與法治
《道德與法治》原本是小學的品德教育課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于2016年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從改名來看,可以得知課程內容開始偏向于法治。法律與法治是一門深奧的學科,即使篩選到小學課本上的內容已經進行過精簡,讓小學生可以看懂,但對于小學生來說,依舊有些枯燥,加上道德內容,如果只按照教科書上來教,很容易造成教學效率低下,學生不感興趣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們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加入讓課程變得生動有趣的因素,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游戲形式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一、游戲形式的設置和運用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引入游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課堂氛圍輕松化,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道德與法治》概念深入人心,提高教學成果。因此,不能反客為主,游戲形式始終是作為課程輔助的工具。
比較簡單的游戲模式,也是我們經常會用到的游戲模式,就是實景演繹,簡單地編寫一些小劇本,融入生活情境,融入課本知識,再有真人扮演,這樣能達到的效果非常顯著。在引進課堂時,甚至可以不用圈定主題,直接讓學生根據某一課的內容,按自己的理解圈定重點,圈定主題,由學生組成小組編寫劇本,分配人員,參與演繹。然后在課堂上上臺表演,可以自己準備小道具,增加可看性。在全部小組演繹結束后,可以在班級內全員評比,選出最佳劇本,最佳課本理解,最佳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在準備是更加投入。在全身心準備表演時,學生肯定會翻閱相關內容的課外資料,由此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又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另外,學生在實景演繹時,也建議老師參與進去,比如說讓老師在其中扮演一個角色,增加師生間的互動。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安全護我成長”中的第二課《平安出行》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寫劇本然后讓學生演課文中的角色,在這過程中,將學生們分成不同的小組,分工明確后,讓小組成員們扮演駕駛員和乘客,讓學生根據模擬在路上開車的多種情景,及時發現生活中的出行安全隱患問題,最終形成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習慣。
除了實景演繹,還可以設置其他形式的小游戲。比如,把《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點做成小卡片,方便學生記憶。在一段時間后,小卡片越來越多,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踴躍發言,說出自己記住的知識點,小組成員說出一個知識點一個小組可得一張相對應的卡片,最后看那個小組得到的卡片最多。這種簡易競爭模式,會讓學生之間產生一種良性競爭的氛圍,又不會讓班級的氣氛太過于劍拔弩張,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還有一種看圖說話的小游戲,也是需要花費時間成本少,又能調動氣氛的游戲模式。即老師在備課時,根據課程內容,選擇幾張不在課本上的,但又與課本內容相關的圖片。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看清圖片,自由發散思維,說出自己能夠在圖片上看出的道德與法治相關內容,能得到怎樣的啟發?;蛘哂衫蠋熖崆霸诰W上搜索課程相關內容的小視頻,讓學生把視頻內容和課程內容結合,用所學知識點進行點評。
以上提出三種簡單地可以直接運用到課程中的小游戲模式,但其實游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結合不止于此。指定的游戲模式,老師其實也可以給學生更大的發揮空間,讓學生自己設計游戲形式,完善游戲內容,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積極性,小學生都是想象力極其豐富的群體,在給予他們充足的舞臺時,他們回饋的可能是更大的天空。
二、充分運用教育資源
任何活動想要開展得好,達到最初預期的目標,都是需要資源支持的。目前,很多小學本身得到的教育資源已經很豐富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老師可以盡可能運用原有的資源,與課程內容相結合。比如,學校的宣傳報、公眾號、學校定期組織觀看的電影、校慶活動、圖書館資源、每個學年都會舉辦的校運會,以及疫期期間線上教學的資源都可以充分運用起來。這里簡單舉例圖書館,一般小學的圖書館藏書不會像高中或者大學的圖書館那樣多,利用這一特性,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圖書館內尋找與道德或法治相關的書籍,記下書名以及書籍所在的位置,一節課結束后,統計學生一共找到了多少相關書籍,讓學生挑選一本最喜歡的書籍借閱。作為一種簡單地尋寶游戲模式,充分運用了學校的圖書館資源,讓學生體驗游戲的樂趣,同時增加學生的智慧閱讀量,可謂一舉兩得。而學校的其它教育資源也可以用一些簡單地小游戲模式加入《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運用游戲模式的初衷希望得到更有效的教學成果,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體現的是快樂教育的理念。但小學生是自制力不算太高的一個群體,比起枯燥的學習,有趣的游戲模式當然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但本身在課程中引入游戲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教學,為讓學生在游戲教學中不至于偏離重點,把重心全部放到游戲內容和游戲結果中,這就需要老師在課程教學里發揮對節奏的把控功能了。當學生陷入游戲中,情緒過于激動時,老師需要控制游戲教學的發展進程,以免學生迷失重點。有時候學生會沒有思路,思維陷入一個死胡同,在學生陷入沒有頭緒的境況時,需要老師在一旁適時地點撥,不需要說得過于細致,只需要點到為止,給學生指明思路方向即可。另外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需要老師總結學習成果,指出不足之處、予以改進的空間。因為學生扮演的角色不同,看問題不如老師全面,因此,老師的指導作用必不可缺。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引入游戲與課程內容相結合,使課堂氛圍輕松化,需要師生共同參與到游戲中來,充分運用學校的教學資源,發揮老師的指導性與學生的能動性,使《道德與法治》課程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
[本文系2019年度廣州市小學品德科研立項課題“游戲體驗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與研究”(課題編號:sxp201907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高志欣.游戲的教育屬性及對高職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7).
[2]張岱興.讓德育之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開放[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