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綺琴
【摘要】“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有時候,為了讓學生在朗讀中明白文章中蘊含的深意,老師一定要在朗讀前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按照要求邊讀邊思考,這樣的朗讀才具有價值,學生在多次朗讀之后習得所需。基于此,本文對如何在朗讀中深思,在深思中體驗情感作了探討。
【關鍵詞】情感體驗;感情;想象;細節描寫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基本方法,在語文課堂上落實朗讀的訓練和指導,已經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但是,當前的語文閱讀課堂上,有不少教師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對語言文字的推敲、細節描寫的欣賞、重點情節的分析、行文技巧的歸納上,學生的朗讀體驗得不到時間的保證。《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只要學生的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正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真正實現“熟讀深思子自知”。朗讀訓練恰到好處,既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又激發學生的情感。
一、落實“百回讀”,實現“子自知”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有時候,為了讓學生在朗讀中明白文章中蘊含的深意,老師一定要在朗讀前提出明確的要求,讓步學生按照要求邊讀邊思考,這樣的朗讀才具有價值,學生在多次朗讀之后習得所需。
如《晏子勸齊王》一文,我在教學最后一個自然段時,確定了讓學生弄清“晏子的辦法好在哪里”為教學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先后安排了4次讀文。每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引導學生反復讀文。朗讀的要求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第1遍讀前提示:邊讀邊看這段話共有幾句?第2遍讀前提出:齊國的百姓為什么不再餓肚子了?第3遍讀前提出:讀讀這段話,從“全國百姓”“一起動手”“多挖”“全國各地”這些詞語讓你覺得晏子的辦法好在哪里?這幾個重點詞語猶如指路的明燈,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有的學生說:“全國百姓一起動手,全國各地的莊稼很快就有井水灌溉了。”有的學生說:“人人都多挖水井,就有充足的井水,莊稼就不會枯萎了。”有的學生說:“一起動手,齊心協力地挖水井,很快就有很多井水了。”第4遍讀前提示:把整節話連起來讀,想一想,這節話主要在講誰?干什么?通過這樣有目的、帶思考的反復朗讀,學生既讀懂了句意、段意,又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在若有所思中朗讀,朗讀自然被賦予非凡的意義和價值。
二、在朗讀中感受人物的細節描寫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時,可以抓住重點的內容進行訓練,抓住能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段落進行訓練,提高學生朗讀的熱情和興趣。如六年級《金色的魚鉤》一文,教學時,我們應該注重細節描寫,大膽取舍,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能彰顯老班長的人性光輝的細節描寫。在讀中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體會人物的善良的品質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抓住人物的細節描寫,突出重點,學生就能從反復的朗讀中產生真切而獨特的感受,讓人物的光輝照耀學生的心靈,感受不一樣的情懷。
三、在朗讀中放飛想象
在分角色朗讀課文時,體會人物的語氣,想象人物的神態,并把自己的理解表現出來。在教學《晏子勸齊王》時,我引導學生注意第一自然段“齊王心里很著急”這句話,在朗讀“那么去求河神吧!”“那我該求誰呢?”這兩句話時,引導學生注意標點符號,體會齊王病急亂求醫、無計可施的心理。同樣,朗讀晏子的話時也要引導學生注意“求山神有什么用呢?”“難道山神不想下雨嗎?”“求河神也沒有用啊!”“求我們的百姓啊!”等句子的標點,體會晏子斷然否定和強烈建議的語氣。還引導學生根據人物的語言想象其說話時的神態,并嘗試通過朗讀把自己對人物語氣和神態的理解表現出來。
四、在朗讀中培育感情
“正確、流利、有感情”既是朗讀的不同層次,也體現了朗讀指導的漸進性。如何指導學生讀出應有的感情呢?在教學《晏子勸齊王》第一自然段時,我抓住關鍵詞“枯萎”與“枯黃”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讀出對百姓的關心、同情、擔憂。在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讀課文的基礎上,我出示了“枯黃的莊稼”和“枯萎的莊稼”兩幅圖片進行對比,讓學生辨認哪一幅圖的莊稼是枯萎的?哪幅圖上的莊稼是枯黃的?讓學生從直觀上理解枯萎的莊稼沒法救活,而枯黃的莊稼還能用水救。然后,一步一步地點撥學生:“齊國的莊稼都已枯黃了,一旦枯萎,百姓就要餓肚子了。你同情百姓嗎?請讀出來。”“你擔憂百姓餓肚子嗎?請讀出你對百姓的擔憂!”“你關心齊國的百姓嗎?請讀一讀,讓大家都能聽出你對齊國百姓的關心!” 這樣通過反復多次的朗讀指導,學生的情感慢慢地通過有聲的語言表達出來了。
五、在朗讀中感受情感張力
語言豐富,情感細膩的文章往往會讓人越讀越喜歡,越讀越愛讀。字里行間表達的情感會在多次的朗讀中讓讀者感受強烈。很多文章在感人的描寫中滲透了許多情感體驗,我們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引導學生體會,讓學生在朗讀中將情感體味出來。
例如:二年級下冊《掌聲》一文,作者描寫了一個身有殘疾的小英內心很自卑,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不得不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從此改變了小英的生活態度,她變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面對生活。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在平淡的敘述后面,飽含情感。那么,如何使學生體會師生之情、同學之情呢?在教學時可采用了“反復朗讀”的方法,效果甚佳。第一步:引導學生粗讀全文,了解文章要表達的感情。第二步: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細膩的文字描述部分,感受作品蘊含的感情。第三步:引導學生字斟句酌地范讀,將作者對小英的情、教師對小英的情在多次的朗讀中自然流露出來。在學生初讀了課文的基礎上,我先后安排了范讀、領讀、自由讀、齊讀等形式。在讀的過程中,字里行間中飽含的“情感”已被學生體會出來了。那種強烈的、復雜的情感終于在讀中傳遞出來了。
朗讀,是把無聲的語言文字轉化為有聲的情感體驗,它是提高語文素養的捷徑,是閱讀感悟的源頭,是情感體驗的最佳方法。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用心靈閱讀文本,用智慧捕捉生成,珍視學生在朗讀中產生的獨特感受,由此走向智慧教學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陳珊妹.朗讀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魅力[J].學周刊,2017(1):110-111.
[2]楊麗英.讀出“語文味”——淺談小學高年級的朗讀教學[J].讀書文摘,2017(4).
[3]駱源源.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詩歌的朗讀指導[J].科普童話,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