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要:家庭教育在孩子個性發展和性格塑造方面具有決定性作用,如何對孩子實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我們進行了探索。本文在名著中找尋參悟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家庭教育方法。
關鍵詞:名著;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永不畢業的學校。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個性發展和性格塑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什么是家庭教育呢?家庭教育是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是家庭成員(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直系金屬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是一種職業,父母是需要學習的一種工作。著名教育家董進宇博士說過:“家長是最需要訓練而又最缺乏訓練的職業。”
如何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呢?我們在名著當中尋找答案。劉向《戰國策·趙策》中左師公觸龍規勸趙太后時說的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非常有借鑒意義。從古至今,父母疼愛子女,千方百計為子女未來幸福生活做準備,但是真正疼愛子女應該是為他們終生發展打算。
我們再來看看《紅樓夢》中賈府的教育環境。雖然時代環境不同,但是也會給我們一些啟發。應該說在賈府,其他的家長都不具備教育者的資格,子女們家庭教育責任全在賈政一人身上。賈政自幼酷愛讀書,“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第三回),原本想從科舉出身,但是皇帝因恤“先臣”,額外授主事之銜,升員外郎之職,后來又被欽點學差,到地方去做教育廳長。賈政是賈府一言九鼎之人,沒人能夠企及。第三十三回,聽賈環說寶玉強奸金釧未遂,致金釧跳井。賈政首先想到的就是祖宗顏面:“我家從無這樣事情……若外人知道,祖宗的顏面何在!”因而對寶玉大加笞撻。美國暢銷書作家帕萃絲·埃文斯說:“控制別人的需求是一種很難抑制的沖動,就像著了魔一樣,一下子失去了理智。”這句話用來形容賈政式的父愛十分形象:以“愛”的名義,以“光宗耀祖”的名義,實際上是要控制寶玉:兒子你不考科舉,自己做不做官并不要緊,要緊的是不要給賈家的祖宗蒙羞。一旦達不到控制的目的便會失去理智。所以賈政對寶玉的父愛,也印證了心理學家艾·弗洛姆的觀點:“父愛是有條件的愛。父親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正是父親這種有條件的“愛”,使寶玉害怕見到賈政,寧可繞道走遠路。賈政教育子孫的目的不是為了子孫的終生發展,而是為了光宗耀祖,為了控制兒子的行為,從而讓兒子按照自己設計的方向走。寶玉銜玉而生,已經令賈政不解。“抓周”時,“伸手只把些脂粉釵環抓來玩弄”,便不喜歡,說將來不過酒色之徒,更不喜歡(第二回)。到第九回,寶玉和秦鐘一起去上學時來見賈政,賈政冷笑道:“你要再提‘上學兩個字,連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話,你竟玩你的去是正經。看仔細站腌臜了我這個地,靠腌臜了我這個門!”賈政對寶玉失去了教育的信心,也就是說,不管你了!你玩去吧!完全是一副無可奈何而放棄的態度。兒子的教育不順心就失去耐心,而放棄教育,甚至于冷嘲熱諷,拳腳相加。再加上奶奶的溺愛教育,要說到賈寶玉,賈母是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真的是對寶玉愛到不行。有一句經典的話:你要打死寶玉,先打死我。在賈母的心里,寶玉簡直就是誰都動不得。而寶玉的母親王夫人也是對寶玉非常溺愛的,每次寶玉的老爸打他,老媽都會極力的袒護寶玉。而這種溺愛恰恰是養成寶玉任性妄為,毫無擔當的性格。《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是這樣評價寶玉的: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時光,于國于家無望。簡而言之就是有錢的時候不知道好好持家,沒錢了又吃不了苦。這種性格的人終究是一事無成。所以說,家庭環境真的很重要,父母的榜樣意識也很重要。在教育孩子時,自己也一定要嚴格控制好自己,言傳身教,教育真的不是一句話就能教好的。
我們再來讀讀《西游記》中菩提祖師是如何教育孫悟空的。菩提祖師見悟空乃山野石猴,人間萬事皆不自知,祖師便從灑掃應對、言語禮貌等基本生活技能與做人常識教起。日常所用之物,無一不備,足見祖師的耐心。七年后的一天,見得時機成熟,方有這“戒尺暗謎”的考驗。見這悟空破解了暗謎,方悉心傳授悟空長生之妙道與七十二般變化。菩提等了七年,方等得悟空醒悟;又等了不知幾年,才等得悟空絕技在手。靜待花開之理,我懂,可等待的耐心,還真得向祖師好好學習。成長是一個花開的過程,有早,有遲,需要勤勞灌溉,更需要耐心等待。默默等待七年,終于等到悟空醒悟。我們知道自我覺醒是學習的最有效時機。面對苦等得來的時機,菩提并沒有急于自作主張傳授絕技于悟空,而是不急不躁地給悟空列出各色各樣技能,任悟空自由挑選。悟空選擇的絕技,不知是否合祖師之意,但祖師給予了充分尊重,盡心教授,全力引導,直至熟練掌握。給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自由,是素質教育最大膽的嘗試,也是菩提作為人師,是最讓我敬佩之處,作為父母亦有可借鑒之處。
所以家庭教育是一項巨大持久的工程,作為家長要有持久的耐心、愛心、恒心,要為孩子的終身發展考慮。除此之外家庭教育還應該包括以下幾個大的方面:
一、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
我國古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他的父母是一個史官,從小學習了許多詩書和歷史,立下了要寫史書的愿望。司馬遷在家庭生活的影響下,跟著父親博覽群書,幫助父親整理書籍,不僅學會了寫文章的本領,也樹立了宏大的志向。所以,父母去世后,他能夠繼承父業。當他受刑以后,還以頑強的毅力寫出千古名著《史記》。
二、為孩子示范基本的道德品質
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用品德、學識、情感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長期給孩子的熏陶的過程。往往從孩子的身上能折射出家長的影子。因此,做家長的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以對子女起到潛移默化的良好教育,這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要教育孩子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富有社會責任感和工作事業心。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具備正直善良、誠實友愛的良好品行。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勤勞儉樸的優良作風。
目前社會上出現的浮躁心態,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社會消極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好家長,就應該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不管社會環境如何,都應該保持基本的做人準則,保持內心的平穩和良好的心境。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諄諄告誡做父母的說:“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說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著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議論別人,怎樣歡樂或怎樣發愁,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兒童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為孩子的一生塑造個性特點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地方,生活的場所。家庭的環境氣氛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創造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而創造這一氣氛的關鍵就在于讓“愛”彌散在家庭中。
家庭生活中的愛是多種多樣的。有夫妻間的情愛,有子女對父母的敬愛,有父母對子女的疼愛,有兄弟姐妹間的互愛。這種種愛,應洋溢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
言傳身教作為一個教育過程,也不同于學校課堂的教育過程。后者是規定時間內,通過教師有重點的專門講授,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知識;前者則是貫穿在子女的日常生活中,由家長通過自己的言談和行動有意無意地影響子女的思想,這種影響點點滴滴,不知不覺地融人子女的心靈,為子女指引基本的人生道路。
現在網絡上越來越多的出現“原生家庭”這個詞,來廣泛討論家庭的重要性。心理學家榮格就“原生家庭”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原生家庭對家里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之后,就越傾向于按照幼年時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德國一名著名教育家說過“一個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父母手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教育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孩子關系最為密切的父母的教育行為。
種子總是在夜晚發芽,人總是在夜晚長高。學校可以教給孩子技能,可以培養孩子品質,但這對一個孩子的潛能來說,僅僅是冰山的一角。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校好比是白天而家庭則是夜晚。作為父母都要明白,最終能留給孩子的,不是地位也不是金錢,更不是我們的無奈和惡習,而是那些閃爍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品性和情操。讓我們以智利詩人加里埃爾拉.米斯特拉爾的一首詩,與天下的父母共勉:“我們所需要的許多的東西都可以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東西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靈正在發展,我們不能對他說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
參考文獻:
[1]王道俊.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5.01.
[2]朱永新.我的教育思想[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