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與高考制度的優化更新,高三復習備考教學成為了每一個教師面臨的難題,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能力,拓寬學生未來發展的道路,教師必須要改革和完善復習備考教學策略,以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本文即以高三歷史為研究對象,探求在備考復習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的有效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新課標;高三歷史;復習;備考
高考備考是高中階段最重要的教學過程,是學生內化知識,形成系統建構、增長能力,具備解題思維、善于思考,能夠應用實際、走進生活,彰顯文化影響的關鍵階段,而對于歷史教師而言,就必須要從新課標的三維目標入手,參考歷屆命題范圍與趨向,設計全新的備考模式與體系。
一、重新分化歷史模塊,構建教學專題
在新課標背景下,學生的三維目標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基本目的,而知識與技能則是其中最基礎的一項內容,教師在復習備考過程中,必須要強化學生的基本能力,一方面基礎知識在高考內容中占據最大的考察范圍,另一方面也是學生最容易掌握和獲得分數的內容。但是在目前的教材中,為了教師教學方便,也為了學生在初學時更容易掌握,因此設計成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板塊,分別以三本教材的方式呈現,但是在復習時,學生需要構建以時間為延續線的知識結構體系,就會感受到教學內容之間的割裂與分散,這會導致學生難以形成完整而系統化的知識框架,不利于學生達成知識與技能這一初級目標。
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加便捷地形成知識建構,筆者將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將其按照一定的時間和地域劃分成為不同的歷史模塊,比如按照地域可劃分為國內與國外,按照時間可分為封建社會前時代、封建王朝時代、近代以及現代,通過區域的劃分和時間延續,學生能夠對高中所學的歷史擁有一個統一的認知;與此同時,筆者還在每一個模塊之下,分設不同的學習專題,比如在“國外—古代”模塊中,“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就是其中不同的專題;而在“中國—封建王朝時代”模塊中,“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絲綢之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也是涵蓋多方面的專題內容,通過這樣分化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按照時間關系建立清晰的認知,在大腦中形成完整的思維導圖,進而對知識基礎的掌握達到更牢固的效果。
二、培養思維注重方法,構建解題意識
“過程與方法”是學生三維目標發展的第二要素,這一部分其實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與發展,“過程”指的是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環境、體驗、交流做出合理的規劃和引導,“方法”則指教師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按照科學的學習方法完成教學。對于歷史教學來說,教師在復習備考階段更要從此兩方面入手。首先,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復習氛圍,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定期開展“你問我答”“歷史故事會”“史料辨析會”等小活動,而筆者還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在放松時間播放了紀錄片《大國崛起》以及歷史劇《大秦帝國》等具有歷史教育價值的視頻,讓教室充斥著歷史的氣息,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其次,教師要推動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實踐體驗,尤其在新課標背景下,歷史考題更注重以材料分析的方式呈現問題,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歷史觀念與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和解釋,而筆者就時常借助社會問題引導學生開展結組討論活動,比如在我國推動“一帶一路”的發展進程中,筆者就要求學生們探討“一帶一路”與“絲綢之路”的相似處與差異,通過這樣的探討活動,學生積累了大量分析材料與問題的經驗,并且在討論中不斷完善思維,對于方法的掌握更進一步。最后,教師在復習課開展是還要注重方式與形式的變化。與常規教學不同,復習課教師不需要按照傳統流程教學,而是要直接切入,充分利用任務建設、項目組織、小組開發、交互發現等模式,讓學生的自主性得以體現。
三、結合時事走進生活,構建歷史觀念
歷史是時間的記錄,隨著新課標的不斷完善,對于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考核也越來越重要,而在歷史教學中,學生的歷史觀念與素養就顯得尤為關鍵,教師必須要強調學生的文化精神與科學思想,能夠客觀看待歷史事件,并從其中獲得啟迪,對當今的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復習備考過程中,教師還要讓歷史與時事結合,讓歷史影響生活,讓學生從中感悟并且能夠在考試中對歷史問題進行升華,構建更具高度的認知觀念。比如在當前疫情背景下,通過中美兩國對抗病毒的狀況,就可以引導學生對中美兩國的政治制度展開優劣分析,進而讓學生對中國近代以及現代的歷史產生新的認知。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三歷史的復習備考課程也需要教師進行完善與優化,通過重新劃分模塊、培養思維方法、結合時事生活等方式與途徑,讓學生逐步達到新課程的標準,能夠符合當前高考制度的要求,具備順應當前高考趨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石俊杰.聚焦核心素養目標 引領高考歷史備考——以2017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Ⅰ卷歷史試題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9(06):103-105.
[2]王俊妮.新課標整合課程指導下的高三歷史復習課設計之研究[J].中華辭賦,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