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熳
【摘 要】本文基于“互聯網+”背景,分析會計專業人才需求狀況,針對中職會計專業在課堂教學、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與師資隊伍方面面臨的問題,提出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構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等改革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專業 人才需求 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6-0060-02
會計部門是每一個單位的重要組成部門,任何單位無一不涉及會計核算及財務管理工作,因而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范圍廣泛。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發展迅猛,并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會計行業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出路發生著巨大變化,會計職業與會計專業教育也面臨著較大的挑戰。然而,當前中職學校的會計專業教學體系和課程標準等難以適應“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這是中職學校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擬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分析,探討中職會計專業改革問題,以更好地培養符合實際需要的中職會計專業人才。
一、“互聯網+”背景下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分析
如今互聯網與各領域、各行業迅速融合,為人們開啟了全新的生活方式。由此,各類企業的會計人才需求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對中小企業而言,其需求的會計專業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會計基本知識與技能,而且需要具備較強的信息化能力和綜合能力;而大型企業所需會計專業人才,除上述能力外,還必須能夠靈活運用各式軟件處理會計相關工作。
然而,會計行業從業人員呈現剪刀差的發展趨勢,普通會計人才較為充足,這種充足存在著“既多又少”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每年大批會計專業的畢業生投入人才市場,但素質普遍偏低,缺乏經驗;另一方面,綜合性及高級會計人才嚴重短缺。據全國會計資格評價網統計,具有初級會計職稱的人數比中高級職稱多,截至2018年末,我國通過初、中、高級會計資格考試的人數分別為510萬人、196萬人和16萬余人,累計722萬余人。根據中國報告大廳公布的數據,2016—2021年中國會計行業發展中一線的會計人才已相對飽和,中高級的會計人才卻不足,所以中高級會計人才一直是企業人力資源競爭的對象。
雖然初級會計人才已經相對充足飽和,但并不等同于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沒有就業市場。他們就業的行業包括工業企業、各類商業服務業等,這些行業需要的會計人才在會計理論、操作技能等方面所需知識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業務處理上各有自己的特點。因此,這些共同的需求成為職業學校會計專業核心課程的依據,而其各自的特點也就成為職業教育特色化方向課程的開設依據。企業會計人員的工作崗位主要有出納、總賬、報表、成本核算、工資核算、納稅申報和往來賬戶核算等,這些工作崗位對應的就是會計專業基本職業崗位群。在這些崗位群中,有些只適合大專以上的會計專業畢業生,如審計、總賬和報表等,而適合中職學生的會計類崗位主要有出納、記賬、往來賬戶核算、稅務核算和開票員等。
二、“互聯網+”背景下中職會計專業面臨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互聯網+”背景下,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元化,學習方式多樣化,課堂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課堂聽課也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方式。由此,中職課堂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是課堂教學吸引力下降。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的信息和知識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如果教師的課堂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學生可能會選擇“逃課”,即使學生不“逃課”,也很有可能在課堂上玩手機來“消磨”時間。二是教師教學觀念有待轉變。互聯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教師不能及時轉變觀念,不愿學習和利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依然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動,沒有激情,這樣的課堂教學必然不能為學生所接受。
(二)課程體系與現代職業教育切合度欠缺。當前,通過課程體系的合理構建和教育手段及教學方法的優化,促進學生基本職業素養的形成、中高職教學與實訓的對接,并為“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升學及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是現代會計職業教育的客觀要求。然而,中職學校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中存在課程過多、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有些課程內容比較陳舊,更新速度慢,有些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內容重復較多,尤其是與高職會計專業課程內容有較多重復,不利于中高職銜接,不能切合現代職業教育需求。
(三)教學模式與“互聯網+”時代不相適應。在互聯網等新技術廣泛應用的時代背景下,中職會計教學模式仍較為落后,有的教師仍然堅持學生以課堂為中心、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理念;有的教師仍然采取“填鴨式”傳統教學方法,課堂上缺乏師生互動,教學氣氛不活躍;有的教師仍然依賴“粉筆+黑板”“教材+PPT”等傳統教學手段。在調查中也可以發現,目前中職會計教學中最常用的授課方式依然是傳統的講授模式輔以PPT、電腦和投影等手段,而缺乏對云教材、在線學習與學習空間、在線測評系統等教學網絡平臺的使用。這說明很多教師尚未掌握甚至尚未接觸互聯網教學手段,其教學模式尚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的新要求。
(四)師資隊伍的素質有待提高。中職學校現有的會計專業教師不但數量不足,而且其素質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下開展教學工作的要求。究其原因,教師普遍比較年輕,大多是從高校畢業之后直接任教,缺乏在企事業單位實踐的經驗,雖然這些教師精通會計理論知識,學科專業性較強,但由于缺乏企事業單位工作經驗,不能在教學中融入有針對性的實務案例,難以引導學生真正掌握會計實踐技能。而且,年輕的會計教師并沒有在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方面體現出比前輩更多的優勢。總的來說,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師資力量有待加強。
三、“互聯網+”背景下中職會計專業改革建議
(一)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中職會計專業教師應更新教育教學理念。第一,保持持續學習,善于利用互聯網手段進行教學,以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時代需要;第二,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參照自治區級或全國會計技能比賽相關要求,圍繞學生職業能力提升這一主線,重視會計專業知識體系建設,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與強化;第三,強化學生對會計基礎知識及其基本原理的學習,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提高學生職業技能水平以及寫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
(二)構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隨著“互聯網+”時代不斷發展,會計的業態也跟著變化,社會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具有“復合型”知識和持續發展能力的畢業生會受到更多企業的青睞。因此,在有限課時條件下,中職會計專業應重構課程體系,使之適應時代發展需求。重點是要調整課程結構,拓展專業方向,刪除部分傳統課程,增設與時代相適應的會計課程,并整合課程內容,構建適應“互聯網+”時代背景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一方面,可對接產業需求和職業標準設置專業課程,構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綜合素質+職業技能”課程體系;另一方面,課程設置可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三大板塊,將會計的“專業理論+專業技能”融為一體,既適應學生對口升學需求又滿足畢業生就業發展的素養需求。此外,為滿足中職學生畢業后可持續學習發展的需要,課程體系還可與會計資格考試如助理會計師的考試內容相融合,以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及會計職業發展能力。
(三)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會計是一門知識,更是一門技術,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因此,會計專業教學比較適宜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實質上是將會計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教學實施過程按照“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職業能力要求”的線路展開,借助“互聯網+”平臺,利用“仿真模擬+實際操作”的實訓基地,模擬企業的經濟活動,讓學生在仿真的環境中實際操作,使學生既獲得感性認識,又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提高實踐能力。例如,企業的出納員崗位主要職責是:辦理銀行存款和現金領取;負責支票、匯票、收據管理;登記銀行日記賬和現金日記賬,并負責保管財務印章;負責報銷差旅費的工作;負責員工工資的發放。從事這一工作除要熟悉出納業務知識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財經法規素養和職業道德修養。由此,可采用如下模式開展出納員崗位相關教學:首先,保證教室具有無線上網的環境條件,并按會計專業學生人數統一購買“愛丁數碼”(能無線上網)這一會計學習用具;其次,教師上課伊始,先用PPT介紹本次課要學習的內容,再讓學生打開“愛丁數碼”,上網查找企業的出納員工作內容,當學生查找到出納員工作內容后,如有不理解的,教師就進行簡單的解析并讓學生進行實操練習。以辦理銀行存款和現金領取為例,教師先以PPT講解如何辦理銀行存款和現金領取,然后讓學生利用“愛丁數碼”進行相關練習,通過幾次練習,學生就能熟練掌握這一內容了。這種“學—訓”一體的教學模式,通過對某一企業某時期的經濟業務的模擬實踐,可以解決傳統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讓學生真正掌握會計技能和技巧,獲得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四)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在教師。在“互聯網+”背景下,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有計劃地安排會計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和兼職,參與企業項目研究,在企業財務管理的實踐中開闊視野、積累經驗,提升專業實踐能力和技能水平。同時,聘請企業財會人員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改善師資隊伍結構,提高會計教師整體實踐教學水平;二是鼓勵會計專業教師積極參加課題項目研究,把握互聯網在職業教育教學中的優勢,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學水平;三是鼓勵教師在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同時,參加會計師、注冊會計師和資產評估師等社會職業資格考試,提升專業理論水平和職業能力,同時積極參加各項比賽,提高職業技能和專業發展能力。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只有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構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會計專業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青華.中小企業會計人才需求調查對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的啟示[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11).
[2]周琳,史庭宇,潘旭陽.中職學校布局調整與專業結構優化探索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20(5).
[3]張多蕾,劉永澤,池國華,等.中國會計教育改革40年:成就、挑戰與對策[J].會計研究,2019(2).
[4]韋海妮.淺談高校會計教學改革的思考[J].廣西財務與會計,2018(2).
【作者簡介】覃 熳(1964— ),壯族,廣西上林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會計專業教育教學。
(責編 王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