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艷
【摘 要】本文論述基于核心素養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策略,提出善用信息技術、巧妙設計提問、注重實驗環節、結合生活實際、靈活設計課堂教學等教學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化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6-0146-02
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實驗探究和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等多個方面,這為當前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高中化學教師應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把握好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各個方面,據此制訂課堂教學規劃,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運用化學知識,為將來適應社會發展與終身學習做好鋪墊。
一、善用信息技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日益完善,為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思路與更多可能。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類科目,研究內容較為抽象,且以微觀為主。為了在核心素養下更好地開展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教師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微觀與宏觀相互轉變,幫助學生學會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
例如,在“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 硅”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利用問題導入:“自然界中的巖石、沙子、土壤是由什么構成的?”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引出“二氧化硅”這一知識點,接著讓學生思考:“碳與硅在結構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在思考的同時,筆者通過多媒體課件同步展示碳和硅的內部結構示意圖,讓學生直觀感知,并結合課本初步認識硅。下一步,筆者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二氧化硅與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動畫,并提出問題:“二氧化硅晶體和二氧化碳分子的結構有什么不同?二氧化硅晶體在自然界中稱為石英,其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有什么差異?二氧化硅有哪些用途?”一系列問題鼓勵學生合作探討,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二氧化硅。隨后筆者展示一組二氧化硅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與應用的圖片,將化學知識變得直觀化,引領學生分析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穩定性及原因,使其在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中深入學習和研究,最終掌握二氧化硅的相關知識。
二、巧妙設計課堂提問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常用手段,具體到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化學教學而言,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巧妙設置一系列課堂問題,圍繞課本知識與教學目標,極力發揮出問題的導向作用,引領學生有目的地學習、思考與討論,使其學會收集各種證據,對物質性質或變化提出可能的假設,且進行合理推理,構建相應的化學模型,深化他們的認知。
如筆者在教學“物質的分類”時,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垃圾、圖書館中書籍、超市各種商品分類”的視頻資料,播放結束后,筆者向學生提問:“為什么大家能夠很輕易找到自己所需的物品?”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知道,這些物品都是按照類別擺放的。可見學生初步樹立分類意識。筆者順著學生的發言繼續講述:“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物質的簡單分類,可以從哪個角度對溶液、泥沙水、空氣、氧氣與水進行分類?”學生思考并回答,從組成物質的成分的種類,可將上述物質分為純凈物與混合物,筆者追問:“那么純凈物又能夠細分成什么?”讓學生繼續思考與交流。隨后筆者列舉一些常見的化學物質,如:鎂、硫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鋇、氯化鈉、硫酸鉀、二氧化硫、氧化鈣等,讓學生分別說出它們所屬的物質類別。學生根據所給材料搜集證據,展開合理推理,準確將這些化學物質進行類別劃分,建立一個物質分類模型。環環相扣的提問設計,鍛煉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增強了化學模型認知。
三、注重實驗教學環節
化學是一門集理論和實驗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通過實驗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有了穩固的理論知識基礎,又能夠更好地指導實驗,因此,理論和實驗兩者密不可分,相互促進與發展。為此,高中化學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重實驗環節的實施,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引導學生依據探究目的設計實驗與完成實驗操作,分析實驗現象與結果,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和批判的創新精神,助推核心素養的形成。
比如,筆者在教學“金屬的化學性質”時,先在課件中展示鋁鍋的圖片,提出引導性的問題:“為什么日常生活中的鋁制品不容易生銹?”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答道:“鋁在空氣中與氧氣反應,表面會生成一層氧化鋁薄膜,能夠阻止鋁進一步氧化。”生活實例激起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操作實驗:將鋁帶和銅絲用砂紙打亮置于空氣中,過一會兒觀察變化;用坩堝鉗分別夾持鋁片和銅片在點燃的酒精燈上加熱,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金屬表面的變化,分別為:鋁帶表面變暗,但銅絲無變化;鋁帶表面失去光澤,銅片表面變黑,學生自主歸納結論:銅和鋁都可以與氧氣反應,但是反應所需要的條件不同,也就是說,反應的難易與劇烈程度不同。隨后教師指引學生繼續通過實驗探究金屬的化學性質,包括金屬與氧氣、酸等物質的反應。學生在實驗操作中注意觀察現象,記錄和分析數據,既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還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
注重實驗環節,還能向學生有效滲透平衡思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筆者在進行“離子反應”教學時,首先演示實驗:往適量的氯化鈉溶液中加入一定的硫酸銅溶液,學生發現沒有明顯現象出現,根據現象描述原因:混合前和混合后的離子種類沒有改變,只是簡單地混合在一起。筆者接著操作實驗:往適量的硫酸銅溶液中加入一定的氯化鋇溶液,學生可以看到藍色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產生,說明反應前后離子種類發生改變,實際上只有SO42-和Ba2+參與反應,而Cu2+與Cl-沒有發生改變。通過實驗,學生容易得出離子反應的概念。接著,筆者指導學生寫出SO42-與Ba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CuSO4+BaCl2=BaSO4↓+CuCl2,讓學生將易溶于水、易電離的電解質拆成離子的形式,使學生初步探索和了解離子反應的規律。最后,筆者引領學生寫出硝酸鎂與稀鹽酸反應、硫酸銅和氫氧化鈉反應等離子方程式,并將它們綜合起來對比思考和探究,順利揭示離子反應的變化特征與規律,讓學生能用平衡的觀點來解釋現象,從而滲透平衡思想。
四、緊密結合生活實際
高中化學知識本身就與生活有著一定的聯系,不僅教材中涉及不少生活元素,在現實生活中,化學現象也廣泛存在,應用的領域也較為廣闊。對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化學課程教學而言,教師需努力尋求知識講授與實際生活間的關系,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生活化的資源,讓學生主動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樹立社會責任感,增強可持續發展意識及綠色化學觀念。
以“資源綜合利用 環境保護”教學為例,筆者由“南海仲裁案漫畫”引出課題,簡單介紹多個國家對我國的南海存在企圖,讓學生初步感受能源對人類的重要性,通過社會熱點問題調動學生學習新課的熱情。接著,筆者講解煤、石油和天然氣的用途,以及如何對它們進行綜合利用:這些合成材料能夠制成種類繁多的產品,極大地豐富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但是隨著合成材料的大量生產和使用,急劇增加的廢棄物也造成巨大的環境壓力。引導學生一起討論煤、石油和天然氣所產生的污染,如:煤炭廢渣,石油提煉出的汽油、柴油燃燒后產生大量的污染性氣體與溫室氣體,導致空氣質量下降,天然氣燃燒產生廢氣等,同時提出一些解決這類問題的合理舉措,滲透節能減排意識與綠色化學思想,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從而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五、靈活設計課堂教學
高中化學涉及的知識點較多,主要集中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機化學、化學反應等內容,不僅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較高,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水平同樣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在核心素養下高效開展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教師需把握好化學知識的特征與規律,靈活設計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形式,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收獲更多化學知識與技能。
例如,筆者在講授“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過程中,首先從金屬材料的發展史和當今高科技材料的簡介導入新課,接著復習提問:“金屬材料包括哪些?什么是合金?有哪些特性?”要求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的金屬用品,如:菜刀、鐵鍋、螺絲、鋼筋、電線、窗戶架和門框等,并要求學生分辨出哪些是金屬或合金。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合金的特性,即:熔點比它的各成分金屬熔點都低、硬度和強度比純金屬的大、密度較小、具有不同成分金屬的特殊化學性能和機械性能等,然后指引學生學習和交流鋁合金、銅合金、鋼、金和銀等常見金屬及合金的優良性能與用途,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學生通過對金屬材料具體應用的探究,發現性質決定用途的規律,由此激發學生的科學意識,以及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以新課程標準為導向,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維度出發,關注幾個維度間的內在聯系,設計靈活多變的課堂形式,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使其全面掌握與透徹理解化學知識,助推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于慧娟.淺析培養高中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策略[J].學周刊,2021(1).
[2]張林.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視角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21).
[3]李瓊.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提問策略研究[J].求知導刊,2020(46).
[4]郭軍乾.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92).
[5]周麗敏.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45).
[6]常梁梁.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20(11).
(責編 馬群耀)